APP下载

“只不过”的词类划分及成词解释

2021-01-14

关键词:词类连词例句

杨 豪

(南昌大学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31)

“只是”“不过”最初以短语结构出现,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演变为表限定范围义的副词和表转折义的连词,可视为副连兼类词。何潇指出,“只是”“不过”均从跨层结构词汇化为双音节限定性范围副词,当这类范围副词出现在分句之间修饰谓语时,便促发副词向句间连词转变,并且“只是”和“不过”都经历了“跨层结构→限定性范围副词→转折连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1]而在语言事实中存在一语言成分“只不过”,在句中既有表限定范围之义,亦传递出转折意味,与“只是”“不过”拥有相同的句法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而不影响句意。语言事实表明,“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已由跨层结构演变成词,且进一步变为副连兼类词。本文以“只不过”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事实语例,对“只不过”的成词现象进行分析。

一、“只不过”成词问题

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与依据,许多学者从多种角度作过论述。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认为,分类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主要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是参考依据。[2]6-7徐阳春、刘小川版《现代汉语》认为,词的语法分类(“词类”)的着眼点是词的外部,一般根据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特定位置的能力(分布功能)进行分类,并指出词类划分的标准应具备排他性和固定性两个条件。[3]这两本教材主要从功能分布角度将汉语词类划分为实词与虚词,同时把副词归入到实词范畴。上述学者的分类依据为汉语词类划分、词性判定指明了方向,以及为后继学者从新的角度进行探索提供了思路。在关于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的著作中,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将汉语的副词一分为二,认为那些以表示词汇意义为主的描摹性副词可以归入内容词,称之为状词(方式词),那些以表示功能意义为主的限制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应当归入功能词。[4]张谊生对副词的分类跳出“虚”“实”之辨,开辟新径致力对更符合汉语副词实际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对于“只不过”的实虚归类暂且不论,但其成词的语言事实却不得忽略。

“只不过”在现代汉语中有三种形式:跨层结构、副词、连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2]3,“只不过”作为副词和连词具有特定的整体语法意义,如副词“只不过”表限定,连词“只不过”表转折。而大于词的单位“只不过”可看作是“只”和“不+过”的连用,“不+过”组成状中短语,后与“只”又组成状中短语,这种跨层结构是多种语法意义的叠加。“只不过”成词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独立表达某种语法意义。例句如下:

(1)浮石之兵来围古岸,只不过六十里了。(汪寄《希夷梦海国春秋》)

(2)若美酒名花,只不过博一时之趣。(无名氏《林兰香》)

(3)只不过你不依不饶,激起了我辩的勇气。(王朔《刘慧芳》)

例(1)中“只不过”应分析为“只+不+过”,“过”表实义动作“超过”,后有具体宾语“六十里”出现,“只”在“不+过”对后面宾语进行陈述的基础上再对其动作进行限定,跨层结构“只不过”并非独立表达某种特定语法意义。例(2)中“只不过”为副词,意为“仅仅,只是”,对句中行为对象进行限定。例(3)中“只不过”为连词,表“但是,只是”,具有转折意味。下文对“只不过”的三种形式进行探讨,并以功能分布为主要依据,借助袁毓林等编的《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中的副词隶属度量表和连词隶属度量表,对“只不过”副连兼类的词性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二、跨层结构“只不过”

以现有语料来看,“只+不+过”共现连用出现的时间较晚,不早于清代。乔玉雪认为,“祗”与“只”读音相近,最晚在唐朝时期人们在书写过程中就把表示限制性范围副词的“祗”改写成“只”。[5]在现代汉语中,“只”仍作为限制范围副词使用。跨层结构“只不过”应分析为“只+不+过”,“只”作为限定性副词,“不”作为否定副词,都用来修饰表动作行为的“过”,意为“仅仅不超过”。在具有谓语核心的跨层结构中,“过”保留着原始动词义,后面所跟成分为体词性宾语,例句如下:

(4)只不过一两天的工夫,要怎样讲究?(李伯元《文明小史》)

(5)我道你不曾见过世面,只不过一百块洋钱,就说如今洋钱多了。(姬文《市声》)

跨层结构“只不过”后跟体词性成分仅限于表示数量,且为数不多。作为及物动词“过”有“超过、通过”之义,所含范围应包含空间位置、数量、时间、程度等,而在“只不过”结构中却仅限于数量,这是副词“只”对“过”的[+范围][+超过]语义进一步限定的结果。类似这样的表达也鲜见于语料,上述两例“只不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其已经成为限制性范围副词,省略了判断动词“是”,凸显“一两天的工夫”“一百块洋钱”的主观小量。沈家煊曾对“不过1”(词组)和“不过2”(副词)的差别进行过说明,认为两者的语义差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过2”比“不过1”的信息量大;二是“不过2”比“不过1”的意义虚灵。[6]对于上述两例,如果说话者想传递的信息是客观事实,则理解为“不超过”,其传递的信息量也较少;如果说话者在说明客观事实之外更想凸显言外之意,暗含主观态度,则应理解为“仅仅”,故传递的信息量也较大。无论哪种理解,“只”作为限制范围副词所表达的对动作行为或范围的限定功用并未发生变化。但是出于真实反映语言现象,减少误判发生,且从词汇化的完成不会一蹴而就的角度看,由句子形式出发进行分析是比较忠实的态度,故在所跟成分没有谓语动词的情况下,认定其是跨层结构。但是“只”和“不过”在线性上的连用是“只不过”成词的一个重要条件。彭睿曾提出“临界频率”和“非临界频率”两个概念,并认为非临界频率的作用是促使源构素的组块化,而组块化并不就等于词汇化或语法化,只是其初始阶段,是进一步演变的基础。[7]5上述两例可以看做是“只不过”成词过程中的非典型环境,“过”为谓语动词,“只”“不”对“过”的范围进行修饰或限制。在这样的句法环境中,此结构的高频率出现可为“只不过”组块化提供条件。

三、副词“只不过”

对副词“只不过”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词性判定、成词解释。

(一)词性判定

在功能分布基础上,借助袁毓林等编的《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中的副词隶属度量表[8]82-83,对副词“只不过”进行验证,并对其功能分布作出说明。

1.可以作状语直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得30分。例句如下:

(6)公孙大娘道:“你只不过想要一张我亲笔写的口供!”(古龙《陆小凤传奇》)

(7)他说:“真正的宝石是能自己发光的,您的这些收藏品只不过反射了太阳神的光芒而已。”(刘兴诗《蛇宝石》)

(8)他只不过举几个例子说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应当怎样去表述这些史实而已。(李洪林《翦伯赞同志十年祭》)

上述例句中,“只不过”后跟语言成分皆是包含动词“想要”“反射”“举”在内的谓词性短语,在句中作状语限定动作的实施范围,这是副词在句中表象形式的最重要特征。如果“过”的动作性较强,则当与后跟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连动结构,否则在句法结构的限制和语境制约下,“只不过”表现出的只能是副词功能,且这种用法与功能已进一步趋于完善。

2.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但是少数表限定范围的副词例外,得5分。例句如下:

(9)它甚至没山没水,只不过一岭黄沙,几撮泥房,几缕炊烟罢了。(宋学武《干草》)

(10)有些人他并不认识,或者只不过一面之缘,他也亲热地招呼,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黄伯荣等在《现代汉语》中曾指出,在句子里,有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2]18随后进一步列出可以修饰名词的副词,如“就、仅仅、只、单、光光”等,这些都属于限定性副词。上述例句中“只不过”后所跟“一岭黄沙”“一面之缘”都是名词性结构成分,这种表象形式是除副词一般功能分布外仍属限定范围副词的特征之一。《汉语词类划分手册》并未指出少数表限定范围的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故得分为半。

3.不能加上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得10分。

4.不能作主语和宾语,得10分。

5.不能作谓语和谓语核心,得10分。

6.副词不能受状语和补语修饰(即不能作谓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得10分。虽然副词不能受状语修饰,但是作为具有副词一般特征表限定范围的“只不过”,存在与其他副词共现连用的语言事实,这种副词共现连用的顺序也表明了“只不过”的副词特性,例句如下:

(11)要是您不相信我的话,请您吩咐手下人把灯都熄掉,就会明白您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些和恒河边的石子并没有两样的东西罢了。(刘兴诗《蛇宝石》)

(12)因此,进展十分缓慢,到中午也·只不过摸了几十平方米。(胡万春《蛙女》)

(13)可是到底那还·只不过是梦一般的想象,却没有料到在这样一个月明之夜,偏偏又在这棵订情的橄榄树下,如实地看见了自己假想的事情。(林予《寨上烽烟》)

上述例句中,与“只不过”共现连用的副词有范围副词“都”、关联副词“也”和频率副词“还”。例(11)“只不过”和“都”是同类副词的连用,但其各自语义指向有所不同。例(12)(13)分别是关联副词、频率副词与范围副词的连用。张谊生认为,副词的共现顺序同其语法意义和表义功用是密切相关的,并认为共现顺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副词的主观倾向的强弱、语义辖域的宽狭。[9]“只不过”作为范围副词位于关联副词和频率副词之后,符合副词连用的基本规律。

7.不能作补语,得10分。

8.不能有“FF、F——F、F 了F、F 不F、F 了没有”等重叠和正反重叠形式,其中F 代表副词,得10分。

结论:副词,积分95分,隶属度0.95。故“只不过”可视为比较典型的限制范围副词。

在这里补充一点,“副词一般不能单说,只有‘不、没有、也许、有点儿、当然、马上、何必、刚好、刚刚、的确’等在省略句中可以单说。”[2]19作为副词,在语料中确实未发现“只不过”单用的情况。作为转折连词,“只不过”的前后可出现短暂停顿,这种现象并非表明可以单用,因为单说或单用一般承载着说话者的主观意图,或强烈表明一种态度,或旨在回答某一问题,其所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而“只不过”前后停顿仅仅提示的是说话者转折语气意味,所传递的信息一般与后文相关,这也是作为转折连词强调功能的表现。现将这种语言现象示例如下以作初步认知,关于具有转折意味“只不过”的连词性,后文将另有谈论,先举例如下:

(14)只不过,观众的这种“再创造”不需要物态化。(康洪兴《三大戏剧体系审美关系初探》)

(15)只不过,这种关心是通过冷漠的嘲讽的方式反映出来的罢了。(王剑《风乍起》)

故从功能分布、句法形式与语意表达综合来看,“只不过”成词问题显而易见,且归入限制性范围副词亦有理据可循。

(二)成词解释

副词“只不过”的形成,与“不过”成词的情况密切相关。对“不过”的成词及用法进行过论述的有王霞、刘利等。[10-11]这样在语言发展史上,“只”和“不过”同表限制范围的副词用法存在共现叠用的可能性,同类副词的叠用以及最终发生词汇化的现象在语言历史上不乏存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恐怕”的释义有三条:①害怕;担心(动),例句为“他恐怕把事情闹僵,所以做出了让步”。②表示估计兼担心(副),例句为“恐怕他不会同意”。③表示估计、推测(副),例句为“他走了恐怕有二十天了”。[12]现代汉语中,“恐怕”已经完成词汇化变为副词,但是历史上“恐”和“怕”都经历了由实词“害怕,担心”义到表示推测的语义虚化过程。据张小玲考察,“恐怕”是个后起的词语,而明确表示揣测估计义的“恐怕”直到宋辽金时期才出现,随着汉语的双音化以及语言的发展,“恐怕”随着朝代的更新换代逐渐代替了“恐”或“怕”单用,在近代时期大量使用。[13]虽然“恐”和“怕”的连用是以实词义为开端,但不能否认其副词化阶段的出现,若无其副词推测义的形成,仅仅靠句法位置的变化以及双音化的影响,“恐怕”的副词功能亦很难实现。这样的解释可以为副词“只”和副词“不过”的共现叠用提供些许启示。

钱兢认为,“只”可以和很多同类的表限定的范围副词连用,但是“只”经常和“不过”一起使用,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格式。[14]该文中仅提到范围副词“只”和“不过”因同类连用的高频使用而形成固定结构,未进行深入探讨其是否成词。结合上文对“只不过”的语法功能、特征框架、句意表达的分析,“只不过”已从一个跨层结构凝固成为一个副词,只是期间经历了一个由范围副词“只”和副词“不过”同类叠用的漫长阶段。

由跨层结构向副词的变化过程中,句法位置的变化是必然的影响因素。在“只不过”成词前,其跨层结构中存在核心动词“过”,“只”和“不”作为副词对实义动词“过”进行修饰,在句中也能找到与动词“过”密切相关的主语、宾语。跨层结构“只不过”出现在句中,如:“从想着老许到睁大眼睛认清敌人,脑子里经过许许多多的回忆、联想、判断、分析,但这只不过一两秒钟。”(罗广斌《红岩》)例句中“只”“不”对动词“过”进行修饰,而“过”的施受对象在句中也都明确出现。而随着句法位置的改变,由主要动词变为次要动词,其动作性逐渐减弱,仅作为修饰成分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把高智力劳动变成商品,堂而皇之地走向市场,北京只不过先走了一步。”(1993 年8 月《人民日报》)例句中主谓宾成分俱全,但主要动词为“走”,“只不过”在句中作为状语而存在,且与副词“先”连用表明了其不表动作行为。刘坚等认为“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而诱发的。”[15]

在论述副词“只不过”来源时,以评注性语气副词“恐怕”为例证说明了同类副词叠用产生的结果,故“只不过”成词前经历了范围副词“只”和副词“不过”长期同类叠用的一个阶段。吴福祥指出:“从事语法化研究的学者普遍将使用频率看作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条件或因素。”[16]关于高频使用与语法化的关系,彭睿提出“临界频率假设”,这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临界环境实例的高频率出现引发相同语用推理的反复进行,导致语法化的发生;第二,语法化发生的几率和临界环境实例的频率高低成正比。[7]7在上文谈及“只不过”副词词性判定时列出了“不能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但是少数表限定范围的副词例外”一条,“只不过”加名词性成分所呈现的形式可以作为临界环境的表现。如“它甚至没山没水,只不过一岭黄沙,几撮泥房,几缕炊烟罢了。”(宋学武《干草》)例句中,“只不过一岭黄沙”既可以理解为“仅仅不超过一岭黄沙”,通过限制“过”的语义范围客观表达家乡的极度贫瘠;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一岭黄沙”,这与句中的程度副词“甚至”及句末语气词“罢了”所传递的情绪相符,既表现了家乡的贫瘠,又附带作者强烈感情。在这种语用推理的作用下,“只”和“不过”的同类叠用频率不断提高,固化为一个用法一致的表限制范围的同义结构副词“只不过”。“只”和“不过”同类叠用的高频固化,是副词“只不过”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连词“只不过”

对连词“只不过”的探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词性判定、成词解释。

(一)词性判定

借助《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中连词的隶属度量表[8]90-91,对连词“只不过”进行验证。

1.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得10分。

2.连接小句和小句,或者句子和句子,但单独用在成对或更多的小句或句子中的某一个小句或句子的前面;亦可以跟关联副词配套,构成前置性框式结构,让主谓短语填进去。“只不过”皆有此表现,得60分。例句如下:

(16)我说的姐姐其实不是我姐姐,只不过我管她叫姐姐。(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17)沧海桑田,人世间的变化本就很大,只不过这地方的变化也·未免太快了些。(古龙《天涯·明月·刀》)

3.不能作主语和宾语,不能受定语修饰,得10分。

4.不能作谓语和谓语核心,不能受状语和补语修饰,得10分。

5.不能作定语、状语和补语等修饰成分,得10分。

结论:连词,积分100 分,隶属度1。故“只不过”归入典型的连词具有理论依据与语言事实。

上文在分析“只不过”的词类时曾提出其具有转折的标记特征,现举例进行分析。例句如下:

(18)宫素素并没有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只不过她的回答也不是陆小凤想不到的。(古龙《陆小凤传奇》)

(19)约与此同时,在一八四五年九月,英国青年亚当斯也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只不过他的计算结果受到皇家天文台台长的怀疑,未被采纳。(1980 年4月3日《中国青年报》)

(20)所有发生的都有逻辑和来由,只不过顺序有些颠倒。(严歌苓《人寰》)

从句法位置上看,上述三例“只不过”都处在句首,且其后所跟成分皆是典型的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单句形式;从语义关系上看,“只不过”前后分句表达的意思相反或前后情况稍不一致,说话者重点强调后一分句,转折背后传递出负面评价的语义信息,如例(19)(20);从语用表达看,“只不过”后跟分句超出了说话者的预期,或与预期不一致,带有说话者主观态度,如在例(18)中,虽然宫素素回答了问题,但是就听话者或接收者来说,这个回答并不是自己期待的。从句法位置、语义关系、语用表达方面来看,“只不过”都符合转折连词在复句中表现的特征框架,而且与“只是”“不过”相互替换而不影响说话者的意图表达和听话者的理解。

(二)成词解释

当“只不过”所处语言环境发生变化,经常位于句首,后随独立小句,且前后分句的语义不一致时,其表转折的连词性质随之凸显出来,在语境制约下转化为连词。“只不过”转折连词的形成,与“不过”的用法不无关系。在一般情况下,二者相互替换不会影响句意表达和理解,这也是“只”发生衬音化的重要条件。如“本质上,士毅是一个聪明的年轻人,不过他太不成熟、太放纵自己,使得雪城大学似乎容不下他。”(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例句中若将“不过”换成“只不过”,句意表达亦成立。对于“不过”的连词化现象,众多学者已早有论述,《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也将其作为副连兼类词收录其中。连词“只不过”是其副词化后,在高频使用的作用下,基于连词“不过”的用法,“只”作为衬词附于“不过”之前,成为语言痕迹残留的不表任何语法意义的一个音节。连词“只不过”的形成与“只”的衬音化、“不过”的连词化密切相关。

结语

运用语法理论对“只不过”词类与词性进行分析,“只不过”在汉语中具有限制范围副词用法,且进一步虚化为具有转折意味的连词,成为副连兼类词。它是在“不过”成词的基础上,在“只”和“不过”的同类叠用下固化为词的,句法位置的改变、同类叠用的强化和“只”的衬音化是其成词及进一步虚化的重要条件。对“只不过”的几种类型进行分析,可使“只不过”的成词现象在语言事实与理论上进入研究视野,亦可为梳理清楚“只是”“不过”“只不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词类连词例句
中文词类信息在副中央凹中的加工*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