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直播节目影像特征研究
2021-01-14熊运扬东北师范大学
熊运扬 东北师范大学
慢直播节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挪威持续热播的“慢电视”,这种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于2013年登陆中国并尝试应用于公益环保、娱乐休闲、旅游等领域,开始了中国化的发展道路。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慢直播节目集中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充足的实践探索。同时在直播技术上,也时刻保持与前沿技术的紧密结合。
一、慢直播节目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一)慢直播的概念探讨
慢直播是在“慢电视”这种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新的节目形式。相对于传统的电视直播,它是数字技术在网络时代下移动慢直播的一种形态;相较于移动直播这种媒介样态,它又是一个另类。它与当下流行的快直播相对立,不追求娱乐性,没有主播的引导和代入,完全追求视频影像的原生态性的慢节奏呈现。原生态性具体表现在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没有任何加工,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同时,和各类移动直播一样,慢直播离不开赖以生存的新媒体和融媒体媒介平台,依靠互联网平台的展示与推广。笔者认为,慢直播顾名思义就是与快直播相对的,是借助直播设备对固定场景或内容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的完整呈现,且更适合在基于新媒体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播放的一种直播形态。
(二)慢直播节目的媒介应用
一切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都有自己的技术史,慢直播的发展史同样如此。经过笔者对于慢直播发展进程的梳理,发现慢直播其实最早是以“慢电视”这种形态出现的。2009年,挪威国家广播公司(NRK)为了纪念卑尔根铁路诞生百年而拍摄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成为全球第一档慢直播节目,镜头被固定在火车正前方,从首都奥斯陆到西南部城市卑尔根共7小时16分的行车时间被全部记录下来,原生态而又真实缓慢地呈现在电视观众面前,120万观众(挪威人口约500万)收看了这档节目。之后NRK又在2011年策划制作了《海达路德巡航之旅》,全程直播客船沿海岸线航行5天5夜的过程。此外还有2013年柴火经过12小时熄灭的全过程等慢直播节目,收视率全都节节攀升。自此挪威的“慢电视”很快传遍世界,给全世界各国电视节目制作带来了新思路,中国也不例外。挪威“慢电视”的第一次中国发展之路便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由于国情的不同,数字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慢电视”中国化的第一步就是转化为慢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呈现。IPanda熊猫频道于2013年8月6日正式上线,是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机构——央视网创新理念,全力打造的以国宝大熊猫为主要载体的全媒体平台,向全球网民24小时直播生活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大熊猫的日常生活。熊猫频道的播出,正是宣告慢直播中国化发展的开启。另一网络平台慢直播节目是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旗下的看看新闻网(KKNEWS),联合国内多家媒体于2016年国庆推出“国庆秋韵”系列慢直播节目,将国内多处景点的实时画面24小时不间断呈现给全球网民。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升级,移动直播成为主流,网络直播在2016年得到井喷式发展,2016年也被称为“直播元年”。自此慢直播也全面转战手机移动端,出现了一系列慢直播节目。作为“北京时间”APP直播的首个项目,“北京时间花开中国”将从2016年4月12日起,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用慢直播记录北京及中国各地花开花落、春华秋实的全过程。2017年5月6日凌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在线网站和北京时间新媒体平台联合推出历时100小时的“中欧班列”慢直播节目,观众可以从火车司机的视角欣赏100小时的西域沿途风景,所以,“中欧班列”慢直播被冠以“史上最长”的移动慢直播称号。2018年4月20日,全国首个鸟类湿地慢直播平台——鸟岛慢直播正式上线。依托央视丰富的资源和5G的技术优势,2019年11月20日,中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正式上线,为慢直播节目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云监工”“云守望”等慢直播火热过后,“央视频”成为慢直播节目主要平台,慢直播节目回归常态化发展。除各地常规文旅慢直播节目外,“央视频”相继推出“宇宙慢直播”和“云登顶看珠峰”等内容多样的慢直播节目,进一步开拓慢直播节目形式。
二、纪实影像下的慢直播
谈到纪实,就必然要对经典电影中的写实主义电影理论有所了解,两大理论主将分别是克拉考尔和巴赞。他们一致认为未经雕琢的真实是电影的核心吸引力。克拉考尔更是进一步提出电影应当是找到的故事或插曲,认为找到的故事或插曲是建立在混乱的、不可预测的生活基础上的,因此是开放的、自然的、不确定的。这一观点与慢直播节目所呈现的纪实影像不谋而合。
纪实影像研究最早出现在纪录片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一种纪录片流派——直接电影,也被称为观察式纪录片。它要求摄影机像“墙壁上的苍蝇”一样去记录现实发生的事,要求让被摄主体自己“说话”,拒绝一切扮演的场面。这一理念开拓了纪录影像的形态,影响了世界纪录片创作方式,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纪录片。中国的电视纪录片的人文化纪录片时期在技术和观念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语言的纪实化,同时确立了“真实乃纪录片之生命”的命题。这个时期创作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和《望长城》等一系列历史人文电视纪录片,都力图还原生活本身的样貌,回归影像纪实本性,在艺术和收视率上都达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一次高峰。这个时期的纪录片都展现出对于过程的偏爱,人们想看过程,主要是因为往往过程比结果要精彩。而且,过程的展示不仅可以建立一种亲近的关系,还会让观众在对过程中所展现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走向引起关注,从而使观众与节目之间产生更多的关联。因此,纪实影像无论是作为一种影视表达手段,还是作为影像媒介的一种表现形态,都与慢直播密不可分。慢直播只是提供了一个视窗,只在视窗范围的选择上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它的核心只是最大限度地提供被关注对象的真实影像,让受众在影像中自己去观察,去感受。
三、慢直播节目纪实影像特征
慢直播节目最大的特性在于纪实,在与观者的互动传播过程中,纪实影像的特征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真实的画面内容与观众的创造力相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使观众完成了由见证者到参与者、创作者的角色转变。
(一)自我阐释性
一方面,相较于传统电视直播主持人、记者或嘉宾对于画面内容的第三方阐述、读解和评论,慢直播的画面内容只是单纯的展现。另一方面,相较于与之相对的快直播的主播主导,慢直播的话语权完全掌握在受众手中。无论是何种形式或内容的慢直播节目,慢直播画面自身就具有纪实影像的原生态属性,让画面自己诠释自己,从而具备自我阐释的作用。这一特征与克拉考尔和巴赞的照相本性论正好契合。所谓电影的照相延伸及其本性是在于摄影机在事件现场“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摄影机作为旁观者的主要功能是展示事件现场及其原状材料,其话语模式是展示性的。慢直播机位都是固定的,景别多为全景(部分360°VR环绕)视角,绝大部分都是一种上帝视点,以便能尽可能多的看到事件现场的全貌。除文旅慢直播多会出现背景音乐来衬托景色,声音也多为现场环境音或者无声源,来尽可能保持现场的本来状态。以“直播造医院”慢直播为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被完整的展现给受众,全程没有出现任何第三方的功能性行为,如采访、解说。画面本身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具备任何附加的外在阐释。同样,建造过程的进展一切都是未知的,制作者和观众都不知道接下去会发生些什么,就像现实生活充满未知一样。由此可见,慢直播主要是为受众提供一个窗口,让窗口的内容自我言说。
(二)自觉发散性
慢直播的影像本身只是对现实场景某一角度的复原,为了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在场感,以达到影像媒介陪伴的作用。“直播造医院”的走红正是契合了特殊时间节点大部分网民居家无聊,渴望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和陪伴感的心理需求。纪实的影像内容经过网民自发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并与广大网民一起互动讨论,一起看直播就变得有趣了。由于没有第三方的主观思维介入,慢直播的自我阐述性特征被网民充分发挥到了极致,对影像内容进行了天马行空般的再创作。受众的自觉参与使得他们抱团成为一个群体,“云监工”一词一时冲上热搜。在评论区里,监工们为挖掘机等施工设备花式取名,卡车、叉车、吊车、厂房都有属于它们的绰号和表情包。同时,广大网友将这种热情转移到其他社交媒体,通过互动交流评论使之持续发热,“蓝忘机”“叉酱”“呕泥酱”等绰号也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云监工”一词的火爆是受众自觉对慢直播影像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产物,是广大网友发散性思维与影像媒介的结晶。通过共同见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过程,形成这个群体独特的共同记忆。
(三)自主选择性
慢直播所呈现的影像类似于影视语言中的景深镜头,话语权完全由观众来主导。在景深镜头中,观众可以选择关注前景、中景和后景中任何一出画面内容,创作者不做任何人为的干扰。而慢直播影像更是一个超长时间的景深镜头,观众完全自主选择看与不看,选择关注哪块影像区域,甚至选择哪种视角来观看。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一边在弹出窗口中观看慢直播,一边还能处理其他的事情,互不冲突。然而,当观众自己发现或从其它渠道得知慢直播实时更新的内容已达到某个高潮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是否回到直播中,或者转移到社交媒体去参与讨论。同样以“直播造医院”为例,不同观众的兴趣点的不同,导致他们所关注的影像区域也千差万别,因而出现为各种施工设备和事物的命名行为。慢直播可以为观众提供多视角、多线路的信号切换,使得观众可自主选择观看视角和场景。多场景、多视角的机位设置随着慢直播节目形式的不断发展,观众自身身份和选择也更加多样化。比如,“央视频”推出的“云登顶看珠峰”分别在珠穆朗玛峰设置五个不同位置、不同视角和景别的机位(包括一个VR机位),带观众观看一场最高海拔的慢直播,为慢直播节目常态化发展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当前,各类短视频五花八门,不同直播形式层出不穷,不断给观众创造各种快餐式的视觉刺激和精神快感。慢直播节目的纪实影像给当下多样化的娱乐方式提供另一种可能,在喧嚣的娱乐环境下为观众留下一块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