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必要性探析

2021-01-14曾庆娜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概论语言学思政

曾庆娜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限选课之一。本门课程包括语言的地位功能性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发展三个模块。通过介绍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前沿成果,使学生对语言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有系统地了解,为进一步学习语言类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以后肩负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与研究及其教育管理等工作的重任,这就要求他们既要能运用好语言学的知识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成为一个有信念、有情怀的教育者。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排在首位,认为它是最高境界,是人才培养的最高要求。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对于肩负着立德树人历史使命的高校来讲,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丰富,带给了同学们学习、生活上的便利,也带来了对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挑战。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对于年龄尚小、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们而言,分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那如何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所以大学不仅要讲好思政课程,同时要利用好非思政课程,在非思政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建构课程思政模式,提升大学生明辨是非、缘事析理的能力于无声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语言承载着文化,《语言学概论》课程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听、说、读、写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把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思政的所指

(一)课程思政的缘起

近年来,一系列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先后出台。上海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着手探索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改革,并于2014年提出 “课程思政”的概念。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发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提出要大力开展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教高〔2018〕《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强化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及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通过深挖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资源,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的困境。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正有序开展。近几年,不少课程也已从思想教育角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为今后更深入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的开展的目的就是通过把思想观念、道德自律、中国梦教育、价值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非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课程思政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努力给当代大学生更多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国家观、正确的民族观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作勇担使命,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课程思政的实施,目的就是实现非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的同向同行。

二、《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科,其内容科学、规范、严谨、理论性强,这些特点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学习兴趣难以被激发出来,难免会认为该课程比较枯燥和困难。因此,《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必须积极响应“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树立问题导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实现知识与思想相统一。《语言学概论》不仅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外,而且涉及到汉语所承载的育人元素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和“魂”。因此,《语言学概论》课程思政必须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汲取其中的营养开花结果。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源于语言的基本属性

“从本质上看,工具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但同时语言也具有文化内涵。”[2]1996年由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纲要》(供实验用)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3]涵盖语言在内的语文的属性在这个纲领性文件中得到明确。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它不是一般的交际工具,而是工具性、人文性兼具的交际工具。其人文性不仅体现在文化载体方面,在运送—传播方面也有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二元对立的,它们是不可切割的有机整体。所以,关注点不能仅在语言的工具性上,应呈现其人文性,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内容涉及文明进程中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其中蕴藏着诸多思政元素。这些思想养分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就可以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践行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的特点。总之,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可行且必要的。

(二)教学现状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的必要

爱因斯坦曾提到“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得到对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从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才能和别的个人和社会有合适的关系”[4]。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主要围绕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实践性教学较为缺乏,以致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很难提高,存在着学习态度敷衍、抬头率低等现象。因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而是依赖教材,导致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简单的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至今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仍被部分教师沿用,即使用几张PPT或一块黑板进行授课,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仅停留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层面。教师的关注点多集中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关注度不够,以至于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学生被动式学习,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

目前,“大思政”格局正在形成,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首先,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理解度不够。“三全”育人意识和“立德树人”意识不到位,有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语言类课程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仅注重知识的讲授;其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有些教师只做表面功夫,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谈论,未把课程思政理念与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真正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观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5]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与意义的精准概括。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可以改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融入思政元素,激发学生更多情感的迸发,激起更多的学习热情。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是新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我国实施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6]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作为人类独有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在用语言交际的同时,语言也存储了前人的劳动和生活经验,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思维方式,透视出民族的文化心态。”[7]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高校开设《语言学概论》课程,涵盖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要兼顾语言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和汉语所承载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价值层面的知识的传播。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接收到了关于价值层面的引导,这无疑对树立大学生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助力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语言学概论》课程融合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是新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之必然要求。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是培育“四有”好老师的最佳路径

美国“管理领袖中的领袖”汤姆·彼得斯曾说:“如果你想要你的下属为你造一艘经得起风浪的海船,不要给他们蓝图、木头、帆和榔头,而是要激起他们对辽阔大海的向往。人们从一个伟大的愿景中,真正感到了工作的意义。”[8]“共同愿景”的重要价值在这个比喻中得到充分的论证。育人工作亦是如此。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我们的培养目标,即要培养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四有”好老师。培养的最佳路径是激发出学生做一个“人师”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也是OBE教育理念的实践及应用,以培育“四有”好老师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师生共同努力达成学习成果。显然,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情怀教育、底线教育等,有利于准教师们树立职业理想,有利于“人师”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从语言的自身属性、课程教学现状、新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培育“四有”好老师的最佳路径等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都应融入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核心素养,建构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树立了这种意识,更多地关注与探索《语言学概论》课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多角度展现基础知识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做到学科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兼顾。

猜你喜欢

概论语言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与人文情怀的结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