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对降低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21-01-14邓连好陈燕梅邓爱荷

全科护理 2021年1期
关键词:早产儿层级问卷

邓连好,陈燕梅,邓爱荷,李 薇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胎龄大于28周但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其出生体重均不足2 500 g,且头围小于33 cm。WHO发布“早产儿全球报告”显示,全球每年出生早产儿约为1 500万例,而我国约有200万例早产儿出生,位居全球第2位[1]。临床研究发现,早产原因可分为3类,即疾病因素、生理因素及意外因素[2]。相较于足月儿,早产儿器官功能尚未成熟,且适应能力普遍偏低,易发生医院感染,故需积极完善临床护理。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强调结合护理人员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对护士实施分层分级,并由上层护士指导下层护士开展护理工作,以实现对临床护理的标准化、系统性管理[3]。本研究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探究其对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胎龄<36周;病历资料齐全;住院时间>3 d;家属知晓研究详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者;伴有产前细菌感染者;存在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基于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胎龄31~36(33.54±4.38)周;出生体重1 500~3 400(2 480±543)g。观察组中男32例,女18例;胎龄30~36(34.36±4.41)周;出生体重1 593~3 453(2 536±572)g。两组早产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体征指标监测、健康教育、喂养指导、医嘱护理等。观察组采取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组建层级管理小组

1.2.1.1 早产儿护理考核 ①编制考核问卷:本研究编制了“早产儿护理知识考核问卷”,问卷考核内容包括早产儿知识(10个题)、早产儿护理标准(10个题)、早产儿护理项目(10个题)、早产儿医院感染(20个题)。问卷基于选择题形式实施考核,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4]。②问卷考核实施:本研究基于自愿参与原则,从科室选取4名考核员负责问卷考核工作,考核员向本科护理人员发放考核问卷,介绍问卷结构及考核模块,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75%。③考核结果分析:考核员现场指导填写问卷并回收,对问卷考核实施评价,计算各问卷考核得分。结果显示,<75分5人;75~85分10人;86~95分20人;>95分10人。

1.2.1.2 护士层级划分 ①层级划分:Benner理论将护士能级分为新手、初级进阶者、胜任者、精进者、专家5级[5]。本研究参照Benner理论将护士层级分为N1级(新手、初级进阶者)、N2级(胜任者)、N3级(精进者)、N4级(专家)4级[6]。②层级划分标准为N1级:工作年限<3年,早产儿护理考核<75分;N2级:工作年限3~5年,早产儿护理考核75~85分;N3级:工作年限6~10年,早产儿护理考核86~95分;N4级:工作年限>10年,早产儿护理考核>95分[7]。③层级划分结果:N1级15人、N2级10人、N3级15人、N4级5人。

1.2.2 划分层级职责权限 本研究根据护士层级划分结果,结合早产儿临床护理项目,明确各层级护士对应职责及权限,见表1。

表1 各层级护士职责权限划分说明

1.2.3 护士分层分级培训

1.2.3.1 授课带教培训法——N1级护士 ①培训负责人:N2级护士。②培训周期及方式:培训周期为10 d,共10课时;培训方式为“集中授课+临床带教”。③培训内容:集中授课内容有早产儿知识、早产儿并发症、早产儿照护、常见早产儿医院感染及其处理[8];临床带教内容有早产儿呼吸管理、早产儿体征监测、早产儿保暖管理、早产儿喂养及医院感染防控等[9]。④考核方式:“问卷考核+操作模拟”。问卷考核通过研究结合集中授课确定考核内容,采取选择、填空两种形式,共25题,每题4分,共100分。操作模拟通过研究结合临床带教确定操作模拟选题,如早产儿喂养、医院感染防控等,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⑤考核评价:问卷考核≥80分,且操作模拟≥30分,则考核合格。

1.2.3.2 视频模拟教育法——N2级 ①培训负责人:N3级护士。②培训周期及方式:培训周期7 d,共7课时;培训方式为“观看视频+模拟操作”[10]。③培训实施:挑选与早产儿护理相关的影像视频,包括喂养营养、保暖防寒、体征监测、感染防控等,组织N2级护士集体观看视频,并对视频所涉护理要点进行总结,重点分析喂养护理、感染防控护理,说明护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11];N3级护士借助实物模型演示早产儿喂养操作、保暖照护、感染防控等护理操作,N2级护士观看N3级护士操作,并自我演练,而后由N3级护士创设操作情景,如非营养性吮吸、鸟巢式护理、感染防控措施等[12],若N2级护士能准确、完整完成相关操作,则培训合格,每人2题。

1.2.3.3 临床案例研究法——N3级 培训负责人:N4级护士。培训实施:①医院感染案例整理。指导N3级护士整理2017年度早产儿医院感染案例,总结医院感染分布情况、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等[13]。②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口腔、皮肤、血液及中枢神经等,感染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等,并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得到危险因素有出生体重<1 500 g、胎龄<30周、抗生素使用≥7 d、侵入性操作及住院时间≥10 d[14]。③医院感染个例研究。如选择早产儿肺炎为研究个例,对其防控及护理干预措施实施分析,包括非营养性吮吸、早期滴管喂养、母乳口腔免疫疗法、呼吸道管理、体温管理、吸氧纠正[15]。

1.3 评价指标 ①医院感染发生率:早产儿中常见的医院感染有肺炎、肠道感染、败血症等,统计各类感染发生例数,计算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例数/总例数×100%)[16]。②护理质量:本研究采用自制的“早产儿临床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实施评价,量表包括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态度、护理记录、风险处理5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总分100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79,本科护士长于干预后第2周据表评价。

2 结果

表2 两组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表3 两组早产儿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出生新生儿中早产儿占比超过了10%,且仍保持20万例的年增量[17]。因临床对分娩开始机制缺乏确切说明,故对早产原因缺乏全面深入分析,多认为其与产妇孕期疾病、意外事件有关。相较于足月产儿,早产儿胎龄小、出生体重偏低且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因此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对其生长发育及生命健康影响极大,故需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本研究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组建了层级护理小组,明确了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及权限,并结合各层级护士实况确定与之相适的培训指导模式。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本研究在早产儿中应用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结合护理人员理论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划分层级,并据此确定护理对象,保证了护患相适性,能确保早产儿得到有效护理干预,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8]。本研究基于授课带教培训法、视频模拟教育法开展层级培训,结合各层级护士理论或技能不足确定培训内容及方式,全面介绍了早产儿常见的医院感染及防控措施,能有效强化早产儿医院感染防控效果,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19];研究中N4级护士指导N3级护士对早产儿医院感染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明确了常见的医院感染及感染部位,分析了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据此确定干预措施,能实现对医院感染的针对性防控。观察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态度、护理记录、风险处理5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通过护士分层分级明确了各层级护士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两方面的不足,为培训指导指明了方向,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了有效参照[20]。本研究结合早产儿护理内容明确了各层级护士对应的职责权限,明确了各层级护士技能标准,为其提升护理技能树立了目标,能促进护理质量的改进[21];本研究结合各层级护士业务技能及接受能力确定了培训模式,包括授课带教培训法、视频模拟教育法、临床案例研究法,能实现针对性的培训,强调了护理态度、病房管理的重要性,介绍了护理记录及基础护理实施的方法,可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Benner理论的分层分级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能实现对医院感染的有效防控,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猜你喜欢

早产儿层级问卷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护理才正确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早产儿如何护理及喂养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早产儿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