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藏宋金砖雕图像管窥
2021-01-14郭智勇
□郭智勇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社会滋生了竞富之风,房屋建筑追求华丽,讲究装饰,通过增加铺作、飞檐或遍施彩绘营造富丽堂皇之感。 受“事死如事生”丧葬观念的影响,仿木结构建筑砖雕壁画墓也随之兴起,为死者建造豪华墓室,让死者仍可享受人间荣华富贵,并借此显示生者的孝行,抬高生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
1126 年,金人攻破汴京。 数年间,战乱纷扰,经济凋敝,仿木结构建筑砖雕墓一度绝迹。1141 年,宋金息兵,经济开始复苏。金世宗大定年间,北部中国再现富足安康,仿木结构砖雕墓又见复兴。1211 年,成吉思汗发动蒙金战争,金宣宗于1214 年,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国势渐弱,仿木结构砖雕墓葬从此衰落。
北宋仿木结构建筑砖雕墓葬, 创建仿现实生活建筑。 金代对墓葬营建尤为注重,墓室布局承袭北宋中原地区样式, 多长方形,少数为方形,室内砌棺床。 长方形墓室棺床位于一侧,方形墓室棺床砌为凹形。 墓内布局,一般皆为南厅(廊)北堂、东西厢房式中国传统“四合院”形制。
砖雕墓的流行, 大大促进了砖雕艺术的发展。 砖雕,或用于营造空间,分割墓室;或用于装饰壁面,展现墓主人社会生活。 墓壁上,或砖砌假门窗,或砖砌桌椅、衣架、灯檠等家具陈设,或砖砌墓主夫妻宴饮、伎乐表演等生活场面,或雕以孝悌故事、八仙人物等人文典故。 整个墓室充满浓厚的生活和文化气息。
山西是宋金元仿木结构砖室墓葬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晋南地区相对比较集中。山西博物院藏砖雕, 主要为侯马、 孝义、新绛、稷山、闻喜等地宋金墓葬出土。 从砖雕题材看,大致可划分为曲艺、人物、孝悌故事、祥瑞、家居生活和建筑装饰六类,其中以曲艺、孝悌故事、祥瑞类较多。 本文拟对山西博物院藏砖雕作一管窥,分类概述如下。
1.曲艺类
内容包括散乐、杂剧、社火表演等。
两宋时期百业兴隆,市民文化繁荣,各种娱乐竞相呈现。 城市里设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称作“瓦子”(也称“瓦市”“瓦舍”)。 娱乐项目多达十几种,有杂剧、杂技、皮影、说唱,以及许多的舞蹈项目,如舞旋、舞绣球、耍大头、花鼓、舞蛮牌、扑旗子、扑蝴蝶等。在民间,还有业余歌舞队,每逢节日涌上街头游行表演。
宋代,民间舞队叫作“社火”,即节日为迎神赛社仪式表演的民间舞蹈。 以儿童为主构成舞队表演是民间社火的常见形式,有“变阵子”“乔妇人”“瓜田乐”等内容。 院藏侯马市牛村65H4M102 出土的 “变阵子”砖雕有4 人,各负其责,执钺、扛伞、持刀、敲锣,边跳边舞,演艺生动、逼真[1]。 (图1-1)“乔妇人”,则为一人乔装妇人,头披长发,下系长裙,其他童子围绕其嬉笑耍闹。 也有二人表演者, 如院藏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砖雕:一人男扮女装,披长披巾,穿长袍,以帕托腮,扭捏作态;另一人头裹幞头,步态夸张,擎伞随后[2]。 (图1-2)“瓜田乐”(又称“村田乐”),即肩扛大瓜,载歌载舞,喜庆丰收。 院藏牛村65H4M102 出土的金代“瓜田乐”砖雕,图中共5 个童子,中间一人头戴幞头,肩扛口袋,口扎菜叶,其余童子,一人挎腰鼓,一人吹横笛,二人敲锣,翩翩起舞,庆贺丰收,场面欢快热烈[1]。 (图1-3)院藏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的 “瓜田乐”砖雕,则为一人,肩扛大瓜,扭动腰肢,起舞作乐[2]。 (图1-4)
竹马戏, 作为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可溯源至汉代, 宋元时期成为舞剧中的重要剧目。 竹马,即以竹条作骨架,外蒙纸或帛,整体做成马的造型,马的腰部留出孔,套于表演者腰部,和着音乐伴奏或歌唱,演者亦步亦舞[3],表演人物多为儿童。 院藏侯马市牛村65H4M102 出土的竹马戏砖雕,有蛮牌长矛对战(图2-1)、双旗对战、圆盾长矛棹刀对战(图2-2)等[1]。 主要表现为童子骑竹马打仗,两人一组,各执武器,或举剑奋战,或回身持盾牌挡剑, 或持盾扛刀败逃, 或持槊、矛紧紧追赶,短兵相接,惊心动魄。 此外, 院藏新绛县南范庄金墓出土的 “狮子舞”彩绘砖雕,也属于这一类别,狮子以竹条布帛扎成,六小儿或戴幞头,或梳丫髻,身着小袄窄裤,一同舞弄大狮子。 狮子前方二小儿,一人敲锣开道,一人持缰牵引;狮腹中一前一后有二小儿, 扮作狮子的前后腿;另外二小儿双手抱球,簇拥狮后,形象生动,情趣盎然[2]。 (图2-3)
图2 金代竹马戏砖雕
散乐,即中国的百戏和杂戏,是一种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基本涵盖民间表演艺术的各种形式,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 散乐器有觱篥、箫、大鼓、杖鼓、筝、琵琶、方响、拍板、笙、笛、五弦、箜篌、拍板等。 根据乐器组合的不同,可分两种形式:一种属于古龟兹乐体系,主要以鼓、拍、笛、觱篥为组合,以新绛南范庄[2](图3)、襄汾南董村[4]等金墓散乐砖雕为代表;另一种,即管弦乐,主要以笙、箫、觱篥、方响为组合, 以闻喜小罗庄等地金墓散乐砖雕为代表[5]。
图3 金代散乐砖雕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晚唐时已出现。宋杂剧,融歌舞戏、参军戏、说唱、词调、民间歌曲等艺术形式于一体, 其伴奏乐器有笛、觱篥、大鼓、腰鼓、拍板。 元代不见觱篥。乐器伴奏者,除拍板为女性外,其余皆为男性,乐器不同,伴奏者服饰也各有不同。 角色有末泥、副净、副末、装孤、装旦等。 末泥,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主角,相当于现代戏中的生角,通常为穿袍秉笏的官员装扮;副净,相当于现代戏中的丑角,一般为表情滑稽、插科打诨的角色;副末,相当于现代戏曲中的报幕员,一般为烘托“副净”所制造的笑料;装孤,多扮演官员角色;装旦,即扮演女性人物,相当于现代戏曲中的青衣,表演上以唱为主。 院藏相关砖雕,有山西省稷山县化肥厂出土的金代“杂剧”砖雕[6]等。 (图4)
图4 金代杂剧砖雕
山西晋南是中国重要的戏曲发源地之一。 院藏侯马牛村、稷山马村和苗圃、新绛寨里等地出土的金元杂剧砖雕,人物形象装扮不同,姿态各异,表演生动,诠释了宋金元杂剧的演出形式和丰富内涵。 砖雕中曲艺类题材的盛行, 反映出宋金时期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民文化生活的繁盛。
2.人物类
主要有妇人启门、夫妇宴饮、侍女、侍从、武士等。
“妇人启门”类砖雕,多表现为彩绘大门微启,一妇人或探身张望或倚门而立,进而营造出现实家宅的氛围。 门, 以板门为主,偶见格子门。 此类图像最早出现在汉代墓室、 墓祠和石阙画像中,宋金时期较为常见,元以后渐趋衰亡。 (图5)
图5 金代“妇人启门”砖雕
“夫妇宴饮”类砖雕的内容,包括夫妇并坐和对坐,此类题材又称为“开芳宴”。 基本元素,常见墓主夫妇(或仅其中一人)、一桌二椅(或二桌二椅)、卷帘、帷帐。 有的墓主夫妇,身后有侍从、侍女。 宋金时期,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发展,家庭和睦成为人们理想的家庭模式,此类图像意在夫妻恩爱、同享欢乐。 如山西省侯马市征集的金代“夫妇对坐”砖雕,中间为男女主人相向而坐,面朝前方,两人旁边各站立一侍女。男主人头裹软巾, 面相方圆, 手持经卷,女主人头绾发髻,手持念珠,一副虔诚安详仪态。 (图6)有的桌下,还有小家具、酒瓶、盆花、家养宠物等。 有的墓主夫妇,两侧还有屏风或其他家具等。
图6 金代“夫妇对坐”砖雕
3.孝悌故事类
主要有“二十四孝”的人物故事图像。
历代儒学之士竭力宣扬“孝道”,认为“教化已明,习俗已定”,天下便可太平。 尤其是金代,采用举孝廉制度,“孝”成为选官时的重要标准,加之程朱理学的影响,宋金墓葬中广泛出现了以壁画、砖雕、石棺等为载体的二十四孝图。 山西南部宋金墓葬中,二十四孝题材砖雕颇为常见, 或出土完整的一套孝行人物故事, 或出现几个孝子的故事。 院藏新绛南范庄金墓出土的“二十四孝”砖雕,浅浮雕人物,施以墨彩绘画点染,所塑人物生动传神,服饰线条流畅,是中华民族“孝道”观念的生动体现[2]。 (图7)
图7 金代“二十四孝”砖雕
4.祥瑞类
主要有升仙类、动植物类图案。
升仙类砖雕,内容主要包括八仙、祥云鹿鹤等图像。 八仙,即中国民间传说中的道教八位神仙,有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钟离权、李铁拐。 这八位仙人各具法术,神通广大,游走人间,惩恶扬善, 为民众所敬仰。 金代砖雕墓葬中,八仙的组合尚未完全固定,另有一位人物徐守信也常出现于八仙之列。 如:侯马市牛村65H4M102 出土的“八仙”砖雕中即有徐守信[1]。 (图8)明初周宪王《诚斋杂剧》中,述其形象“笑喜微微”,是一位“进灵丹”者。 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八仙,直至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与汤显祖的《邯郸梦》之后,才固定下来。
图8 金代八仙类砖雕
动植物类砖雕中,动物类有狮子、鹿、马、羊等,多呈奔跑状。 狮子常见双狮戏绣球、狮子滚绣球、口衔绣球绶带,寓意喜庆吉祥。 鹿同禄,象征权贵,口衔组绶则寓意仙鹿庆寿。 如稷山县出土的金代高浮雕狮子,则口衔绣球绶带,疾驰飞奔。 奔鹿则鹿角高耸,口衔绶带,迎风飘散。 而绵羊衔瑞图砖雕则为一温顺绵羊奔跑回顾, 嘴衔祥瑞向后飘撒,形成祥云[7]。 (图9)植物类常见牡丹、石榴、荷花等。 以百花之王牡丹寓意富贵、以石榴多籽寓意子孙满堂,以童子戏莲寓意连生贵子。 如稷山县出土的金代砖雕有折枝莲、瓶栽牡丹、盆栽盘枝石榴等[8];侯马市出土的金代砖雕有鸭戏莲花、束莲、折枝牡丹、缠枝牡丹、折枝秋葵等。 (图10)这些花卉形象均以高浮雕手法呈现, 刀法犀利,线条流畅,立体感强。
图9 金代动物类砖雕
图10 金代植物类砖雕
5.家居生活类
主要为劳作场景和家具类图案。
劳作场景类图案, 有庖厨图、 酒器图、舂米图、骑马图、群牛图、汲水图、晒布图、牛磨图、拴马图等。 家具或家庭陈设类,包括屏风、桌椅、柜子、箱奁、衣架、妆镜、剪刀、熨斗等,以此表现家庭生活。 院藏沁源县段家庄出土的宋代砖雕有庖厨图、 酒器图、舂米图、汲水图、妆镜图等[8]。 (图11)这些民俗生活画卷, 对研究宋金元时期的家庭生活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图11 宋代家居生活类砖雕
6.建筑装饰类
主要有须弥座雕饰和壁面装饰两类。
须弥座雕饰类,包括力士柱,以及柱间的狮子、羊、莲生童子、飞天仙女等图像。 此类题材多发现于晋南金墓中。 须弥座作为四壁的基座,加高了墓室,增加了空间,显得庄重肃穆。 其束腰部分,饰以瑞兽和花草装饰,以及仙女散花、童子散财、双狮戏绣球等图案,充溢着吉祥欢乐。 整体看,严肃与活泼相得益彰, 美观大方。 如1966 年山西省曲沃县苏村砖厂出土的金代蹲狮砖雕。 (图12)
图12 金代“蹲狮”砖雕
此外,还有一类重要而基础的壁面装饰,即仿木结构建筑部件和元素, 包括斗拱、额枋、角柱、飞檐椽、直楞窗、格子门、板门、小龛、灯檠等。 其中,格子门窗的格心式样繁多,图案各异。 院藏侯马大李村金代墓葬出土的此类砖雕,有双交四斜直格眼、龟背纹格眼、双绞龟背纹格眼、方胜格眼、万字纹格眼、套方纹格眼、龟背锦格眼等样式[9]。 (图13)
图13 金代壁面装饰类砖雕
作为传统建筑的装饰手法之一, 自宋代以来晋南地区的砖雕工艺便享有盛誉。雕砖色泽黛青,质细坚硬。 其制作一般经采泥、炼泥、制坯、雕刻、烧制等工序。 制作方法灵活多样,或先烧后雕,或先雕后烧,或采用模制法。 雕刻技艺主要有浮雕、镂雕和圆雕,其中浮雕应用最为广泛,所雕人物花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山西博物院藏砖雕图像的内容是宋金时期市民文化世俗生活的艺术反映。 戏曲人物多彩多姿,社火表演红红火火,竹马戏狮载歌载舞,牡丹石榴寓意吉祥,其题材丰富多样,蔚为大观,展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民俗生活画卷,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雕塑艺术、戏剧历史、社会经济和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