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力、精神与威怒
——中国鬼神画的发展及特征概观
2021-01-14洪继昱
文/洪继昱
五代南唐 顾闳中 钟馗出猎图 局部
南宋 龚开 中山出游图 局部
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画家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结合创作,总结出诸多绘画理论。从“使民知神奸”到近现代“徐悲鸿、林风眠论画”,中国画论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鬼神画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如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至战国时期,人们通常把鬼神形象描绘在棺饰、帛画上,如曾侯乙墓棺饰、《人物龙凤帛画》等;汉代,更多鬼神绘画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鬼神画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墓葬艺术中,直至佛教传入中国。
一、借画论道: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诸子论画”是古代绘画理论发展的萌芽期,而关于鬼神绘画的理论从这一时期也初见端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云:“客有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①韩非子崇实恶虚,认为犬马较于鬼魅更难表现,表明绘画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时期关于绘画理论的论述较为简略,论者通常借画论道,阐发其本人的思想及哲学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得到了发展,文人、画家开始论画,绘画理论开始由浅及深。钟馗形象源于此。而随着佛教艺术的空前发展,鬼神画在表现媒介与描绘内容上也都发生了转变,但是关于鬼神画的理论依然停留在简单论述层面。如南朝宋时期的范晔所作《后汉书》有道:“……譬犹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②意即画师更喜欢画鬼神这类虚无的东西,毕竟没有评判标准,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东西确是最难表现的,和韩非子的观点相似,注重“形”,追求形似。可惜这一时期未有钟馗绘画作品存世。
二、初见端倪: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唐朝诗歌、绘画、雕塑都较为发达。佛教得到进一步传播,鬼神画得到发展,于唐初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艺术创作题材内容宽泛,形式多样。这一时期的画论相较之前更为细致深入,而关于鬼神画的绘画理论也更加具体。如《图绘宝鉴》记载了隋朝时期孙尚子鬼神画的用笔,“孙尚子,睦州建德尉,尤工鬼神,又善为颤笔,见于衣服、手足、木叶、川流者,皆势若颤动”③,虽并不直接相关,但也渐见端倪。《宣和画谱》也记载了画圣吴道子曾经作画的场景:“开元中,将军裴旻居母丧,请道子画鬼神于天宫寺,资母冥福。道子使旻屏去缞服,用军装缠结,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杰奇伟,观者数千百人,无不骇栗。而道子解衣般礴,因用其气,以壮画思,落笔风生,为天下壮观。故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皆以技进乎道。而张颠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则草书入神。道子之于画,亦若是而已。况能屈骁将,如此气概,而岂常者哉?然每一挥毫,必须酣饮,此与为文章何异?正以气为主耳。至于画圆光最在后,转臂运墨,一笔而成,观者喧呼,惊动坊邑,此不几于神耶?”④从中可见吴道子作画时的精神境界,解衣般礴一气呵成。吴道子是唐朝著名鬼神画大师,皇帝、朝官等经常召其作画,其所作钟馗图为唐代以及宋元以来许多画家所借鉴,但未有传世作品,可从传为其所作《送子天王图》中窥见其画鬼神的笔法和特征:笔势圆转,吴带当风。从两位武将力士的手臂腿部可以看出,其筋力精神十足,这一特征为后人一直仿效。
自唐朝始,关于鬼神画的绘画品评逐渐增多,这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多处记载,如“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成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⑤。“武静藏,善画鬼神,有气韵,东都敬爱寺东山亭院,地狱变,画甚妙……王韶应,画鬼神,深有气韵”⑥“行臣,善画鬼神,精采洒落,类王韶应”⑦。张彦远将鬼神与人物相提并论,毕竟鬼神是人们根据人类特征虚拟出来的物象,他将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用在鬼神画上,阐释了形与神的关系,使形神兼备得到重视,进而也推动了鬼神画的发展,从“形”转向“神”。文中提到的王韶应是唐朝画寺庙壁画、门神画的能手,后人有效仿他笔下的鬼神,深有气韵而精神洒落。因此,可将“气韵”“精神”归纳为一幅佳品鬼神画的特征,但这一时期鬼神绘画理论还是依托于人物画的评判之上,并未有针对性。
宋 石恪 二祖调心图 局部
明 文徵明 寒林钟馗
五代时期,绘画理论较少,主要体现在山水画中,不如唐宋时期丰富。这一时期钟馗画较多,仅从北宋《宣和画谱》中就可一瞥五代钟馗画的数量,道释卷有云:“杨棐钟馗氏图一”⑧;人物卷云:“周文矩《钟馗氏小妹图》五、《钟馗图》二⑨……石恪《钟馗氏图》一。⑩”山水卷云:“董源《寒林钟馗图》二、《雪陂钟馗图》二 、《钟馗氏》一。”⑪花鸟卷云:“黄筌《写钟馗氏图》一。”⑫可惜大多未能存世,现存一幅顾闳中(910——980)的《钟馗出猎图》,为长卷纸本设色,随行十五小鬼。十三卒在前,或持弓矢,或持戈盾,面目狰狞,臂鹰牵犬系虎,满载而归。钟馗着官服骑驴在后,后随二鬼,钟馗嘴角上扬,似乎是表达对此次出行的喜悦。画中钟馗笔墨不多,钟馗耸肩筋力握剑,面目严肃,气韵、精神皆有。
(传)唐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局部
三、臻于完善:两宋时期
宋朝是中国绘画史中最重要的时期,花鸟画、山水画发展迅速,鬼神画也得到了较大发展空间。北宋文人画思潮兴起之后,韩非子的鬼神易画的观点不断遭到质疑。欧阳修在《六一题跋·题薛公期画》时说:“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谓画以形似为难。鬼神,人不见也。然至其阴威惨淡,变化超腾,而穷奇极怪,使人见辄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⑬欧阳修认为画鬼神并不简单,能画出世人未曾见得的鬼神,做到“见辄惊绝、笔简而意足”才是最难的。苏轼曾在《吴道子天龙八部图》中跋文:“……旧说狗马难于鬼神,此非至论。鬼神虽非人所见,然其步趋动作,要以人理考之,岂可欺哉?难易在工拙,不在所画,工拙之中,又有格焉,画虽工而格卑,不害为庸品。”⑭他认为鬼神画难与否,不是定论,鬼神是虚无的,需要画家主观思考。难易在于画家能力,不在所画内容,这其中“格”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这里的“格”,意即“神、妙、能、逸”四格。苏轼的观点并不是从画作本身出发,更不是鬼神,而是从更加抽象的“格”着手,且适用于所有的画科。
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针对于鬼神本身的绘画理论,如画鬼神的步骤,每个画家的出发点不同,“杨杰画鬼神,每下笔,必先画手足四肢,然后用三两笔成就全体”⑮。善于画鬼神的杨杰,先画鬼的手足四肢,再用三两笔勾勒衣服。这也说明,对于鬼神画来说,最重要的表现部位是四肢和头部,用来彰显特征,因此在历代鬼神画中,不难发现画家在处理时也会有意露出这些部位。如强调笔力的重要性,赵希鹄著述《洞天清录》中有:“石恪,其画鬼神奇怪,笔画劲利,前无古人,后无作者。”⑯画鬼神,要做到笔画劲利,钩锁相连势不绝,如此方能更好地去表现画面。再如,鬼神万千,创作时不能千人一面,鬼神面相的特殊性,也是比较重要的标准。刘道醇在《圣朝名画评》中评曰:“高益,尤精于鬼神,其意思无穷,如昼夜然,相国寺壁,备尽鬼神情状,至今称绝。评曰,高益意思深远,千形万状,卒不相类,其功可较。故列妙品。能品二人……石恪,亦工画鬼神,出意为鬼怪之状,不犯今古,颇有笔力,尝为五丁开山图,及巨灵擘泰华图,为人推赏。评曰,鬼神之状,虽不可穷,大约不远于人,故用及宗吴道子之画,密有所至。石恪多用己意,善作鬼怪而自擅逸笔,于筋力能备,不可易得。并列能品、神品二人。”⑰他认为能把鬼神情状做到卒不相类、不犯今古是很难的。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人物、鬼神应该持有的样貌也给出了标准,“鬼神乃作丑䰩驰趡之状,士女宜富秀色婑媠之态”⑱“今之图写,固难推以形似,但观其挥毫落笔,筋力精神,理契吴画鬼神也”⑲。他认为描绘鬼神应面貌丑恶、做奔跑疾走之状,用笔要能体现出鬼神的“筋力、精神”,类如吴道子所画鬼神。刘道醇同意此观点,他在《圣朝名画评》中评:“李雄,画本郡龙兴寺壁为三鬼,其一鬼执巨蟒呼喊有忿怒之势,观者往往惊畏甚为精粹。评曰,画鬼神者,多以形状怪异为能,于吾何取,必求诸筋力,以考其精神,究其威怒,三者俱备,惟雄而已,笔势高迈,生于自然故列神品、妙品一人。”⑳刘道醇认为“筋力、精神、威怒”是鬼神画佳品的三个必要条件,评判鬼神画优劣时,不妨可以参照此观点。这是对前人各个时期言论的总结。
四、日渐式微:元明清时期
宋末元初,阶级矛盾尖锐,种族冲突问题严重,科举制度的废除,文人墨客备受打击。元代抛弃了南宋的传统,而上追唐与北宋风格。这一时期画家多寄情于山水,抒发心中不畅。但也有擅画鬼怪者,如龚开(1222——1302)的《中山出游图》,为长卷纸本设色,共绘十九只小鬼,或担舆或挑竿,众小鬼纷纷充当奴役,唯钟馗与其妹乘坐轿舆,钟馗在前,回眸望向小妹,将整幅长卷场景串联起来。画中小鬼精神、筋力兼具,钟馗猪鼻环眼,满脸鬓须,精神却并不威怒,诙谐有趣,仅从唯一漏出的腿部可以看出筋力十足。元代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骤然衰落,绘画理论延续宋代文人画继承下来的审美趣味,多体现在山水、花鸟画中,因此与鬼神画相关的理论少之甚少。
因钟馗图在明清达到创作巅峰,所以这一时期的鬼神画多以钟馗为题材,画家笔下的钟馗图不仅仅用于端午悬挂,镇宅辟邪,它还是画家托物言志、表达愤懑、抒发内心情感的特定形象,画中钟馗具有文人士大夫的特征,是对画家本人思想的影射。而随着绘画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的绘画理论并不像绘画理论全盛期的唐宋朝那样成就突出,这一时期画家的主观性更强,创作环境更加自由,纵有若干鬼神画、钟馗图,却并无相关鬼神绘画理论遗存。
结语
中国古代画论源远流长,从思想家、哲学家借画论道,到画家、文人谈画论画,绘画理论一直都在顺应不同时代的潮流。论鬼神画,并不能简单地谈论孰难孰易。纵观画论历史,论者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给出鬼神画优劣的不同评判标准,无关对错,只是对生活实践的反映。从春秋战国“犬马难鬼魅易”到魏晋“实事难形”,再至唐朝“深有气韵、精神洒落”,以迄宋代“筋力、精神、威怒”,都表明了中国画在造型观念上的根本性变迁:形、神、意。这一特点也体现在钟馗图以及其他不同题材的绘画流变中,从绘画历史的角度来看,钟馗图确实是最适合作为鬼神画论的探讨主体,可惜明清以前的钟馗图存世甚少,不能充分地将理论与图像相结合,但反观明清时期所创作的大量钟馗图,乃至日本江户时代画家作品,那些为世人称赞的钟馗图,却都符合“筋力、精神、威怒”的标准。
新石器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注释
①清·顾广圻《韩非子》,吴氏宋.幹道本景刊,180页。
②南朝宋·范晔、晋·司马彪、唐·李贤注、 梁·刘昭注、清·陈浩等考证《后汉书/考证》,2171页。
③元·夏文彦撰《图绘宝鉴》,卷二,元至正刻本。
④宋·佚名《宣和画谱》,卷二,道释二,明津逮秘书本。
⑤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汲古阁刻本,卷第一,24页。
⑥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汲古阁刻本,卷第九,138页。
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明汲古阁刻本,卷第九,144页。
⑧“杨棐,京师人也。客游江浙,后居淮楚。善画释典,学吴生,能作大像。尝于泗滨普照佛刹为二神,率踰三丈,质干伟然,凛凛可畏。又作钟馗,亦工。按钟馗近时画者虽多,考其初,或云明皇病疟,梦钟馗舞于前,以遣疟疠。其后传写形似于世,世始有钟馗。然临时更革态度,大同而小异,唯丹青家缘饰之如何耳。又说尝得六朝古碣于墟墓间,上有钟馗字,似非始于开元也。卒无考据。今御府所藏二:立像观音一,钟馗氏图一。”——引自宋·佚名《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卷四,136——137页。
⑨宋·佚名《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卷七,186——187页。
⑩宋·佚名《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卷七,190——191页。
⑪宋·佚名《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卷十一,281——282页。
⑫宋·佚名《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卷十六,420、434页。
⑬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据祠堂本排印,卷七十三,633页。
⑭清·吴升《大观录》,民国九年武进李氏圣译全民铅印本,总目,675页。
⑮宋·邓椿《画继》,卷六,7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⑯宋·赵希鹄《洞天清录》,清海山仙馆丛书本。
⑰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三,花卉翎毛门、鬼神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⑱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明津逮秘书本,卷第一、7页。
⑲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明津逮秘书本,卷第一,12页。
⑳宋·刘道醇《宋朝名画评》,卷三,花卉翎毛门、鬼神门,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