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新地标蔬菜产业集群
2021-01-14白春明张天柱
白春明,张天柱
(1.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3;2.中农富通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83)
蔬菜产业是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曾经作为“家庭菜园”的蔬菜产业已经在一些蔬菜的主产区逐步发展成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甚至在有些地区还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社会经济中的保供、增收、促就业作用日渐凸显。自1985年开始蔬菜产销体制改革以来,各地蔬菜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蔬菜供应能力和质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蔬菜播种面积由1990年的近666万hm2增加到2019年的2 000万hm2左右,产量由2亿t提高到7亿t[1],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系民生的蔬菜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战略转型。蔬菜产业要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产业集群将是必然的发展模式和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将针对蔬菜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内涵、国内蔬菜产业集群与国际蔬菜产业集群模式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发展经验,为下一步我国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蔬菜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内涵
“产业集群”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其含义为在同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现象,即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2]。农业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延伸和应用,以集中连片设施化生产而形成区域性集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些专门发展蔬菜产业的区域中,能够促进资源共享的相关联机构进行有机地联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的集聚性组织。根据蔬菜产业的发展模式和规模大小不同,产业集群的复杂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蔬菜产业集群是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较高级阶段的一种创新型的组织机构[3],包括生产基地、农资供应企业、下游龙头企业及相关企业、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金融服务机构以及相应的科研机构,具体见图1。简单来说,蔬菜产业集群就是将当地蔬菜产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在政府和市场的推动下,通过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有机综合体,产生集聚效应。
图1 蔬菜产业集群相关参与主体
我国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我国蔬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已形成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长江流域冬春蔬菜、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云贵高原夏秋蔬菜、北部高纬度夏秋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大优势区域,呈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全国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蔬菜面积和产量呈现递增趋势的同时,形成了一些蔬菜产业集群的典型模式,例如利用产业基础、强化优势、做大做强的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形成综合品牌效应的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通过龙头引领带动的河北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贵州辣椒产业集群等。
以农业工业化生存方式建立,形成专业化小城镇的蔬菜产业集群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农业工业化[4]。农业工业化是以农业的市场化为背景,以农业的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为框架,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实现农业生产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蔬菜生产、蔬菜批发、种子生产等不同生产企业、服务企业集群[5],集群内的生产企业及服务企业在地理上相互临近,经营内容上互补共生,构成有机整体,将农业产业链上的“现状经济”扩展成为“网络经济”[6]。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 基本情况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经历了起航、成长、飞跃、创新、蜕变、谋势6个不同发展阶段(图2)。第一阶段针对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第二阶段针对“菜贱伤农”的问题,建市场,促流通,初步形成蔬菜产业。第三阶段针对冬季缺乏蔬菜供应、农民收入偏低的问题,建大棚,促转型,推进寿光蔬菜产业再升级。第四阶段针对蔬菜传统生产和种植模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多方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使得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第五阶段针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的问题,重抓质量安全,成功树立“寿光蔬菜”知名品牌,实现在蔬菜领域“买全国,卖全国”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第六阶段针对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标准化迈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寿光市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集聚区,形成了科技研发、种业、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质量监管、市场流通及品牌等多方面非常完善的设施蔬菜产业配套体系[7]。“寿光蔬菜”和“寿光模式”并驾齐驱,披靡全国。科技研发方面,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46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1 000多个新品种和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95%和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种业方面,致力于打造蔬菜产业的“中国芯”,年繁育种苗16亿株,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64个,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70%,打破国外种子公司的“垄断”格局。设施建设方面,应用高新科技提升生产率,蔬菜大棚已经升级至第7代,并推广自动温控系统等远程操控设备。农业产业链方面,寿光蔬菜产业已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构建起一条较为完整的蔬菜产业链,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配套部门和服务基本完善,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寿光拥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53家,果蔬类合作社2 092个,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抱团闯市场;设施蔬菜的发展,有效带动了种苗、农资、温室建造和建材生产、物流运输以及加工保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蔬菜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农户+生产资料供应商”的产业组织模式,龙头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蔬菜产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据统计,主业蔬菜加工的规模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家左右,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t,平均每家达到1.6 万t。市场流通方面,形成以1 020个田头市场、“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等大型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市场集散地,配套农超对接、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建成了长江以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国内首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国内首家网上蔬菜交易市场以及遍布城乡的蔬菜代购销售网络。三产融合方面,依托万亩寿光蔬菜小镇、出口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建设高端蔬菜产业基地,打造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样板产业基地;打造了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科技博览会“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主要采取展位展销、实地种植和蔬菜文化景观相结合的模式,展示名优蔬菜品种、先进栽培模式、前沿技术,使寿光蔬菜走向了世界。
图2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 模式特点
坚持科技创新,放大现代农业新优势 为了提升蔬菜集群的科技水平,寿光专门成立省级蔬菜研究中心,并与高校协同成立蔬菜研究院,在高科技示范园区又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了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种质资源创新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蔬菜)、山东省蔬菜育种重点实验室等20多个科研创新和人才平台;同时,又建立专门的农技培训基地、农技服务基地,作为科技创新的配套;另外,首开中国企业在荷兰建立研发创新型农业公司的先例。这些举措,为寿光蔬菜的品种和工艺研发带来了坚强支撑。
以规模化生产加工为导向,坚持品牌引领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特别注重规模化的生产加工运营,通过规模优势来争取品牌优势。对此,政府引导当地一些中小蔬菜生产中心合并重构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壮大一批加工企业和批发销售基地。组建蔬菜合作社联合会,先后培育“七彩庄园”“王婆瓜”等多个驰(著)名商标和15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寿光蔬菜”集体商标成为全国第一个蔬菜区域公用商标;打通了高品质蔬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
打造品质蔬菜产业集群,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设施蔬菜发源地和全国最大蔬菜集散地优势,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品质蔬菜产业集群”,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蔬菜冷链、智慧物流,建成投用农村淘宝县级运营服务中心,打造“家圣网”“种好地”等区域电商平台,网上销售蔬菜、种苗5 000多种,入选商务部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与“旅游+”融合,引导企业主动接轨乡村振兴,借力工商资本展开“水上王城”“纪台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打造蔬菜博览园、弥河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旅游项目,AAAA级生态农业景区5家。与“会展+”融合,连续举办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20届,举办设施蔬菜国际品牌展、蔬菜质量标准高峰论坛等展中展、会中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挥蔬菜大棚配套产品输出中心和生产加工基地优势,建设农业装备产业园,带动蔬菜大棚用品生产企业180多家、农机加工企业20多家、农资生产销售企业近3 000家,形成线上+线下新型服务模式。
以地域蔬菜品牌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模式
独特的资源禀赋,形成了我国不同地域优势的特色蔬菜产品,当以某种蔬菜产品为核心,集中了专业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服务机构,便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所产蔬菜产品因专业化和规模化而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如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贵州辣椒产业集群。
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
◎ 基本情况
金乡大蒜已有2 000余年种植历史,从1982年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20世纪9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金乡大蒜推行管理智能化、生产机械化、种植标准化、环境生态化,全县常年种植大蒜14万hm2以上,其中“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2.8万hm2,重点打造标准化种植示范核心区666.7 hm2。同时,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优势,规划布局万亩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制定全程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溯源体系,建设育种实验室,全程实施绿色防控,机械化种收,成为当前世界大蒜最先进种植模式的先行先试之地。
金乡县大蒜产业坚持“绿色、生态、有机、安全”的理念,形成了集繁种育种、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仓储保鲜、精深加工、物流交易等于一体的全链条集群化发展模式。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示意如图3。
◎ 模式特点
二产加工能力提升,带动企业发展 金乡大蒜产业集群已有800余家仓储保鲜、精深加工企业,500余家进出口企业,具备300余万t的冷藏能力,年加工能力达110万t。国际大蒜产业园、烘焙休闲食品产业园和生物技术产业园相继入驻新加坡奥兰、美国喜万年、北京稻香村等70多家知名食品企业,产品链条涵盖以大蒜为原料的调味品、食品、保健品及医药产品,多达9大系列105个产品。大蒜及蒜制品出口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68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链条完善,促进科技、人口等要素集聚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进行全面合作,设立中国大蒜研究院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大面积推广应用大蒜覆膜、收获机械、植保无人机、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装备,以智慧农业和物联网为主导,创立海尔互联农业工厂模式。集群内产业分工高度细化,不同类型企业在产业链条上各司其职,在享受集聚效应带来的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为其上下游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以及配套和完善的服务,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产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仅物流、餐饮、信息等行业的从业者就达6万人,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大蒜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实现产城融合 围绕“金乡大蒜”品牌,大力实施“农工科贸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创出了融合工农联动、城乡一体、集成发展的新模式。与知名企业进行全面合作,设立现代物流园区、国际大蒜商贸城等项目,通过大蒜现货和电子交易平台联结了全国大蒜产区和交易商,产业集群知名度得到有效提高。在城乡融合的反哺下,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逐步体现,在周边已经形成了2个以大蒜为主导产业的专业县[8],形成明显的促进效应。产业集群拉动了地区经济实现“台阶式”提升,为金乡县赢得了“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盛誉。
贵州辣椒产业集群
◎ 基本情况
图3 山东金乡大蒜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截至目前,贵州省辣椒年种植面积36.3万hm2,产量724万t,产值242亿元,实现良种覆盖率95%以上,集中育苗率60%以上;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基地490个,建成规模化标准化基地10万hm2;辣椒加工产值突破135亿元,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40家,市级龙头企业72家;全省辣椒远销川渝湘、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外市场,年交易额达到750亿元,辣椒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以“中国辣椒之都”遵义市新蒲区为例,全区辣椒种植面积超过7 300 hm2,培育职业椒农2 113户,建设优质辣椒换种工程和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2 000 hm2,建立辣椒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8个;区内的中国辣椒城、辣椒加工产业园等园区现已入驻商家、企业120余家,还成立了辣椒商会协会,其中,中国辣椒城集散全球辣椒批发,年交易量达40万t,掌握着全国干椒批发价格指数的发布权;遵义综合保税区建成投用的全球辣椒产业进出口贸易平台,打通了辣椒产品“引进来、走出去”便捷的国际通道。“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的格局正在形成。
◎ 模式特点
贵州辣椒产业集群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根植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品种资源方面,贵州省辣椒栽培已有400年历史,地理气候类型复杂,民族文化多元,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资源。自然资源方面,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具有种植辣椒的优越地理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方面,辣椒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效益好,农户自发选择种植辣椒增加收入,是脱贫攻坚的首选产业项目之一。生活需求方面,经过长期种植和人为选择,辣椒已成为贵州人生活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决策方面,政府各个层级通过“抓龙头、强配套、铸链条、建集群”,对辣椒产业的政策、科技、资金等要素进行激活与引导,从辣椒种植、科研、加工、销售等方面齐发力,着力打造全球辣椒集散、产业链条完善、掌握定价权的辣椒之都,并且将辣椒产业发展连接上“一带一路”国际快车,进军“买卖全球”目标。
以设施农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模式
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是以设施农业为中心,以拥有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设施农业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基地及机构作为支撑,由生产基地、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市场及推广部门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8]。我国设施农业总体规模居世界首位,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缺乏集群式引领。作为我国首个设施农业产业集群的河北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其创新和实践对加快推动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河北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 基本情况
中国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位于河北南和县,处于邢台、邯郸、石家庄市射幅圈内。明显的区域优势、优越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设施条件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南和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规划总面积140 hm2,已建成一期项目占地16 万m2,投资2.8亿元,由高效生产智能温室、工厂化育苗温室、智能化控制室、采后分级包装车间、集雨池、能源房、垃圾处理中心等组成。目前由中农富通旗下河北富硕农产品种植有限公司提供运营管理和技术服务。
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以种植水果番茄、水果黄瓜、水果彩椒为主,严格按照欧盟良好农业认证标准,引进荷兰优新品种,采用智能化水源净化处理系统、智能化数字联动系统、智能化环境监控系统,利用生物授粉和生物防控,确保果蔬种植过程零污染、全程可追溯。每年可提供720万株优质果菜类种苗和2 000 t绿色果菜,显著提升了南和设施蔬菜的高端化水平,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区域内拥有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企业70余家,认证绿色蔬菜食品9个,3个产品通过了欧盟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注册了“富朔”“傻根”“近心农业”等蔬菜商标,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9]。
◎ 模式特点
创新“农业嘉年华+设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探索形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植入三产融合的理念,打造三级引爆项目,实现多效合一的产业发展目标,为地方乃至全国设施农业升级发展提供可借鉴模式。
构建“科研创新企业+设施产业生产集群+现代农用工业集群”的设施产业集群体系 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通过集成创新、示范效应和基地带动作用,对外不断进行扩散和延伸,形成集空间拓展、技术研发推广和模式示范于一体,生态保护与功能性产品开发并行的产业集群体系。
成熟的管理技术及运营模式 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成熟的管理技术及运营模式。将工业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实现真正的农业产业化,打通果蔬生产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有力带动周边设施农业发展和农用工业振兴。
国外蔬菜产业集群案例模式
经过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时代的洗礼,全球各地的产业集群日渐成熟,且普遍流行,农业产业集群也涌现出很多典型。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在很早就采用了产业集群的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也同样发展得比较成熟。比如荷兰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以色列设施农业产业集群、美国食用菌产业集群等。
荷兰蔬菜产业集群模式
◎ 基本情况
荷兰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仅有560 m2,且农业劳动力有限。荷兰设施园艺产业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迅速发展,其发展路径概括为“六化”,即温室建设大型化、室内技术集成化、产品种类多样化、生产技术工厂化、覆盖材料多样化、栽培技术无土化。荷兰联栋温室建设面积超过1.1万hm2,占世界高端农业设施总面积的1/4以上,鲜蔬菜的贸易量占欧盟的40%[10]。分析原因是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让荷兰农业具有了巨大的竞争优势。
2010年,荷兰政府组建了“绿港”(Greenports),将6个地区的企业家,行业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和政府聚集在一起,作为园艺领域的国家联络点,并为产业发展提供指导,成为世界上最密集的高科技温室园艺产业集群(表1)。荷兰蔬菜产业按集群模式生产优质蔬菜,产业高度专业化、集约化发展,自动化程度快速提高,技术与产品同时输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日显突出。
表1 荷兰设施园艺产业集群
◎ 模式特点
生产效率极高,技术集约化程度高 依托专业化服务,集约化生产某1种或2种农产品为主,发展工厂化农业,将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打造世界高效农业的典范。产品以高质量、高产出闻名全球,单位面积产量极高(番茄50~80 kg/m2,黄瓜80~110 kg/m2,彩椒45 kg/m2),产品商品率可达90%。
产业分工细化,关联产业集聚 生产高度专业化,在产业链各方面进行专业分工,如蔬菜和花卉种植细分到某一类,甚至是某一类中的特定品种。形成了高效完整的产业链网络,包括开发研究、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等内容,产业链各环节职责分工明确、协调发展,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的种子种苗、设施农资、智能设备、物流包装、贸易金融等相关产业的企业及机构高度集中,以契约或股份作纽带,组成具有密切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
政府提供支持,确保多方面保障和服务 政府专门为生产主体建设温室预留部分用地;为企业提供35个国家贸易、市场准入方面的咨询服务;增强公立机构对企业的支持,由使馆、行业协会协助企业进行对外交流和谈判;用便利的落户条件和发达的物流体系,吸引大量从事关联服务的企业;重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出战略方向、采取明确资金支持、三方合作的方式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发展。
鼓励技术创新,壮大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为解决产业技术关键问题,针对技术薄弱环节设立研究项目,科研机构和企业均可申请;企业与科研机构可以合作向政府申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聚集研发和教育资源,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密切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鼓励创新,创新企业可享受优越的减免政策。
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发达 首先是高效的冷链物流系统。公路、水路、铁路和航空等多样化和便利的连通方式,使贸易与本地生产相辅相成。其次是高效的农产品分销模式。主要有拍卖、农民合作社集体议价、成立一体化集团进行内部收购这3种方式。再次是配套服务体系完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和专业服务公司在产业链上发展聚集,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农户只负责种出高质量产品,中介和社会服务组织负责提供服务,包括繁育选种、栽培用土、温室设备等上游产业和质量检验、销售、物流、培训、推广、信息、金融等下游及周边产业。
以色列设施农业产业集群模式
◎ 基本情况
以色列设施园艺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是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以色列的设施农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及混乱的周边政治环境下,迫于生存的压力而逐步产生的。19世纪70年代,随着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以色列的农产品生产出现了供过于求现象,随后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使附加值更高的花卉、瓜菜等种植面积快速增长,并逐步转向出口,设施农业生产面积扩大并走向稳定。大量配套产业逐步发展并向设施园艺生产地聚集,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生产资料供给、科技创新、加工流通、贸易等活动均是通过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来完成的,最终形成高效、集约的设施园艺产业集群。
以色列园艺设施主要分布在特拉维夫与海法之间的地区,其中在Ahituv有大面积温室群,且聚集程度最高,这里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咨询、温室工程、设备供应安装等公司,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厂、科研机构、交易所和生产服务组织等,从产业链上将产、供、加、贸等连结起来,产业化经营,为农户或生产企业提供农业生产各阶段的综合服务。以色列设施农业产业集群企业信息见表2。
◎ 模式特点
融入现代科技,走科技密集型道路 以色列设施园艺以高效、集约而极度发达,土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极高,创造了单个农业工人可供养113人的沙漠农业新奇迹。这与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是分不开的。以色列政府极其重视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约占农业产值的3%,依托企业和研究机构,以科技代替资源,因地制宜地把现代科技融入到设施农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育种、育苗、施肥、栽培管理、节水灌溉设备、温室设计与环境调控等各个环节,在温室材料、节水灌溉技术、栽培技术上以色列均属世界一流,其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可以严格控制设施土壤的盐渍化程度。科技投入促进了效率的提高,科技创新弥补了自然环境条件的劣势,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表2 以色列设施园艺产业集群部分企业信息
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形成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展极” 在以色列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在设施园艺生产的带动下,设施农业从无到有,设施园艺产业集群规模从小到大,相关企业与服务机构从少到多,关联产业逐步集聚。设施设备供应企业、温室设计安装企业、产品集运公司、生产资料供应商、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所、交易所、生产和销售服务组织等不断发展,由于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区域化集聚明显,相互关系更加密切,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并不断强化,形成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展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美国食用菌产业集群模式
◎ 基本情况
美国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是玉米、肉牛、食用菌及花生、棉花、葡萄酒等,这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其中,食用菌栽培主要集中在宾夕法尼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切斯特县的61个食用菌农场的总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47%,形成了重要的食用菌产业集群区域,目前年产值达3.65亿美元[11]。美国食用菌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经历3个阶段:20世纪60—70年代,降低产品成本,开始进行大量生产,分工合作且体现成本优势;20世纪80—90年代,为提高产品质量,开始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平衡以及自动化生产,体现在全面进行质量管理,实现即时生产,灵活生产;21世纪初,为生产高质量产品,突出了美学、真实性,形成设计、创新、独特的产业特色。美国食用菌产业集群结构示意如图4所示。
◎ 模式特点
图4 美国食用菌产业集群结构
科技创新,占据全球食用菌菌种研发制高点每年推出菌种选育计划,将传统育种手段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用;重视菌种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藏,拥有世界三大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菌种年产量达到50多万t,占全球菌种市场份额的90%以上,产品行销到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产业经营组织一体化 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组织体系,各种农工商综合企业、农业合作社是集群的主要参与者及组织者,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了主导带动作用。
产业高度专业化分工 食用菌生产所需菌种、培养料、覆土和添加剂等均由专业厂家提供,生产者通常只要按需订购使用即可,不需要自行制备。
国内外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借鉴
特色资源是内在诱因,构成集群的吸引力
自然资源条件是发展蔬菜产业集群需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同的自然禀赋孕育了不同的农业产业类型,为蔬菜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也是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要实现蔬菜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依据区域优势特色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并注重加强农业资源保护。
主体集聚是基础条件,构成集群的向心力
产业集群的基础特征是产业关联性,其竞争优势不是简单的企业集聚,而是集群内部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同效应,成员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基础。整个生产链条的关系越密切,其产值就能大大超过农业“产中部门”的产值,形成发达的“农工商综合体”;因此,蔬菜产业集群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
市场需求是关键导向,构成集群的牵引力
蔬菜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专业市场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区域品牌战略能够带动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是蔬菜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出依托优势资源禀赋的特色区位品牌是实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键,走绿色农业品牌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或地区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动力和源泉。
政府运筹是外在助力,构成集群的推动力
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在农业产业集群演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技术和咨询服务、严控农业产品质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支持财政和金融等政策,建立农业园区、构建创新体系、调整产业布局、建设集群品牌等,使蔬菜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制订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的启示:(1)敢做不同:集群的成功经常与一个特定地区的差异化和品牌化有关;(2)促进创新:从各种创新源泉中寻找力量;(3)培育文化:吸引和招募高端人才和技术能手,培育良好的本地文化氛围;(4)挖掘创造力:开发基于新颖设计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新兴市场;(5)朝外看:全球通道和本地网络对集群同等重要;(6)支持创业:支持引领方向的领头羊企业;(7)强调教育和培训:人力资源非常重要;(8)支持集群内部的关系构建:寻找达成共识的方向,有可能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构成集群的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为蔬菜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诞生提供技术保障,是发达国家维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长久不衰竞争力的法宝。一项技术创新可以带动一个蔬菜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荷兰设施农业、法国和美国食用菌产业集群的发展均已证明了这一点[12]。
配套服务是重要因素,构成集群的支撑力
健全和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为发达国家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个性化服务,使集群内相关农业企业专注于擅长领域,实行专业化生产,通过集群内资源共享以弥补自身短板,实现优劣势互补,壮大集群内企业生产规模和实力,从而促进蔬菜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因此,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是蔬菜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国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坚持规划先行,聚焦重点产业
按照“统筹发展,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将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建设纳入蔬菜产区的重点工作,能够将产业集群的发展理念深入到每一个经营主体、每一个产业环节中;坚持“科学建设,规划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充分研究当地产业资源的基础上,聘请专业规划团队,开展实地调研,经过专业分析,专家讨论,科学规划,聚焦重点产业,专业评审,政府过会,逐步推进实施蔬菜产业集群的规划建设工作。
坚持“三链同构”,推动集群发展
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实施三链同构,才能发挥集群的最佳作用[13]。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推动蔬菜产业集群往前端的原料生产基地不断延伸,向能够精深加工的后端拓展,链内能够高效协同;通过价值链的提升,推动蔬菜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并能够实现利益共享,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供应链的打造完善,促进蔬菜产业不同环节之间的精准、高效衔接,实现服务和产品供应[14]。通过推动蔬菜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逐步促进蔬菜产业的利益联结方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升级,并能够促进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向多个龙头企业互相联合的集群式发展转变。
坚持规模经营,培育新型主体
蔬菜优势产区要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内外部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的流转,提高蔬菜产业的规模效益。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的龙头企业发展升级,不断促进设施装备、产品、业态和管理的同步升级。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带动,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强蔬菜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构建完善的蔬菜产业网络体系,形成各层次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高效有序的产业体系。
坚持高质量发展,突出加工环节和强化品牌效应
蔬菜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工环节和品牌的加持。第一,不断加快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加工环节和流通体系的绿色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二,加工营销端是蔬菜产业集群的核心。在农产品加工方面,通过专业化的分工,降低成本,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生产效率;营销方面,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三级品牌体系,借助于专业市场行销四方、扩大影响、树立形象,由近及远,先在当地推出其中较有影响的产品品牌,然后在全国形成名牌,提高产品价值。
重视社会化服务,完善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区域蔬菜产业的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蔬菜产业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涵盖农业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推动蔬菜产业集群的建设,使蔬菜产业向高级化、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注重市场引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蔬菜优势区域发展蔬菜产业集群可以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式,也能够作为蔬菜优势区域脱贫攻坚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建议蔬菜优势区域,制定促进加快蔬菜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在资金、用地、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予以支持,细化落实国家部委相关政策,将针对农村整理出的部分建设用地指标、政策资金优先用于发展产业集群项目。同时,积极进行市场引导,发挥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实现蔬菜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