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骨盆骨折的急救进展研究
2021-01-13袁刚
袁刚
【摘要】严重骨盆骨折是以骨盆结构性、稳定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骨折类型,患者多伴有多类严重并发症,临床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故积极很有效的合理急救措施是确保患者生命有效救治的临床基础。
【关键词】严重骨盆骨折;急救治疗;急救模式;临床效果
严重骨盆骨折是由高能量严重暴力损伤所导致的骨盆完整性、稳定性破坏性骨折,如车祸意外伤、高空坠落伤、挤压伤等均可导致此类骨折的发生,而骨盆内器官分布较多,故骨盆骨折发生后,可导致骨盆内脏器、周围软组织损伤及严重创伤性失血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死亡率较高。因此需要在患者入院后第一时间开展有效救治,提升临床生存率。结合上述背景,本文特对严重骨盆骨折相关临床急救研究予以综述,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临床有效救治方案。
1骨科损伤控制理论(DOC)在严重骨盆骨折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是现阶段严重骨盆骨折患者首选急救治疗方案,该理论指出,此类患者的治疗需强调出血控制、软组织损伤控制及骨盆早期固定处理并配合相关急救治疗方案,维持患者病情稳定,以便为后续治疗实施提供基础。
临床研究指出,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的救治需将救治重点放在治疗前院前急救、急诊救治两个阶段。即急诊科在接收患者院前急救信息后,由接受过针对性培训的急诊外科医生出诊,立即到达第一现场,并快速判断患者伤情积极开展救治,以维持生命体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实施补液,对骨折部位进行临时固定。而此类患者致伤因素多为严重交通伤、挤压伤或高空坠落伤,可合并不同程度腹股沟、会阴、臀部等软组织严重挫伤肿胀,可合并开放性伤口及尿道出血症状,骨盆结构呈现肉眼可见变形。故在抵达第一救治现场经确认患者存在骨盆骨折后,需立即使用随车配备的骨盆固定带予以临时妥善固定,对于因骨折、出血性损伤所致休克症状者则需立即开展抗休克治疗并迅速转运,以便第一时间在医院急诊室内开展救治。院外转运期间,应严格避免患者震荡、躯体扭转等不良事件。当患者入院后,院内集中救治期间需立即开展深静脉穿刺置管,配合相應输血、液体复苏治疗,结合骨折影像学检查情况开展多学科急诊会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在临床相关病例研究中发现,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第一治疗阶段内多需开展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膀胱造瘘治疗、结肠造口、肝破裂治疗或脾脏切除等治疗措施,以控制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在完成第一阶段救治后患者需立即转入ICU接受第二阶段治疗。第二阶段治疗中,应在液体复苏、呼吸循环支持等治疗下维持生理体征稳定,配合全身炎症控制等综合治疗方案,积极避免患者治疗期间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等高危情况的出现,降低临床死亡率。待患者伤情控制良好,生命体征稳定后,需开展第三阶段骨科治疗,可采用重建钢板、骶髂螺钉等内固定治疗方案,纠正骨盆结构恢复骨盆稳定性。
骨科损伤控制理论下急救治疗方案的应用,相较传统治疗方案,可在第一时间有效控制患者出血、完成清创治疗及不稳定骨折的早期固定处理,维护体液循环稳定,为后续治疗提供良好生命体征基础,避免了传统急救方案中患者院前急救处理不当的发生,以及入院后立即开展相关影像学诊断及骨科治疗后可能存在的各类高危死亡风险因素,有效提升临床救治率。且DOC理论下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的骨科治疗调整于患者ICU治疗后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展,可有效减少患者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实现有效救治。
2液体复苏在严重骨盆骨折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液体复苏是严重骨盆骨折患者临床首要治疗措施之一。车祸伤、高空坠落伤等均可在导致患者骨盆骨折同时诱发多处软组织创伤性损伤,从而导致大量出血的发生,影响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当失血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增加临床死亡率。故在严重骨盆骨折患者入院后,需积极选择胶体液、平衡液、血制品等开展综合补液治疗,及时纠正患者血容量。治疗期间,如发现患者因大量持续性出血出现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时,则需及时补充血小板并配合相关治疗,纠正凝血功能;当患者收缩压在70~80mmHg范围内时,则需及时降低补液速度,严格控制补液量,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补液的实施增加心脏泵血负荷,引发心血管急性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上述液体复苏治疗的实施,相较传统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有效避免了因快速大量输液、输血治疗可能存在的血压负面影响,以及血液稀释可能导致的组织器官血液供给下降风险,以积极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3早期并发症防治在严重骨盆骨折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受严重骨盆骨折致伤因素影响,患者在发生骨折同时,可导致盆腔内器官在挤压或高能量撞击后出现脏器破裂等损伤,发生腹腔内出血,且多数患者可伴有腹腔、盆腔器官,泌尿生殖道损伤等临床并发症,引发患者急救早期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危及生命安全。故在此类患者临床治疗中,还需针对上述并发损伤可能导致的临床并发症开展积极防治措施。针对失血性休克高风险患者,需及时开展相关手术治疗修补血管损伤控制失血,或开展介入治疗,栓塞相关血管,以便在快速止血同时维持盆腔内器官组织的正常血液供给,提升患者临床救治率。对于合并腹部脏器、盆腔内脏器损伤患者,则需在患者救治后生命体征稳定时,及时开展相关临床诊断确定受损脏器,积极开展相关针对性治疗,避免相关临床并发症的发生。除上述因素外,患者年龄对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同样存在影响性,对于55岁以上骨盆骨折,患者则需在治疗期间积极开展血管造影检查,以避免脂肪栓塞、静脉血栓等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儿童患者,则需在第一时间明确患者有无内脏器官损伤,并在液体复苏治疗同时针对器官损伤开展治疗,以降低实质性脏器损伤可能导致的临床死亡风险。
4结束语
严重骨盆骨折患者生理损伤多具有复杂性,即在骨盆结构损伤同时合并腹腔、盆腔内脏器损伤、软组织创伤等并发伤,故在针对此类患者实施救治时则需在DOC理论下开展多学科综合救治同时,加强液体复苏、并发症防治管理,确保患者在安全治疗基础上得到有效救治。
参考文献
[1]曾国华.严重骨盆骨折伴多发伤患者应用DCO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