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廿载风华,园区股权投资练就“硬核”本领

2021-01-13向煜

现代苏州 2021年24期
关键词:硬核股权园区

向煜

从一片洼地到现代化新城,再到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典范城市。创新,始终是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核心,也是未来再腾飞的关键词。

27年来,园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不仅实现了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五连冠,GDP也一路攀升,成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的重要增长极。而在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上,园区股权投资机构成为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2021年,是园区本土股权投资行业诞生20周年。20年间,园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本土股权投资机构,如元禾控股、元生创投、乾融资本、园丰资本等,他们身上有属于本土机构特有的烙印——紧跟国家战略主线,青睐硬科技项目以及灵敏的市场嗅觉,在信达生物、开拓药业、中际旭创、江苏北人、纳微科技、思必驰等高新技术企业背后都有着他们的身影。

悄然起势

时光退回到2001年,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

二十年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进一步开放的环境,让远居海外的众多有识之士动起了回国的念头;二十年前,苏州外向型经济方兴未艾,但土地资源捉襟见肘,让主政者们更加坚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二十年前,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二、三期开放,标志着园区进入新一轮开发建设。同时,2001年,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园区开发公司的大股东责任和园区管理的主要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园区开始布局科技产业,除了建设了国际科技园外,还着手准备成立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以更好地助推园区科技企业发展,并且共享企业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价值。

2001年11月28日,区域内第一家国有股权投资机构——中新苏州工业区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即元禾控股前身)正式诞生,并朝着既要成为园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也要成为中国一流股权投资公司两大目标大步迈进。

事实上,虽然2001年国内股权投资正作为一个朝阳行业冉冉升起,但依旧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放眼全国叫得上名号的也就1992年成立的IDG、1999年成立的深创投、2000年的软银中国等几家知名机构,且大家也都尚属摸着石头过河阶段。

探索阶段,元禾是从“学着做”起步。迈入新世纪,园区组织几位创始人去新加坡学习,主题就是资本运作与风险投资,并积极“引进来”,与当时台湾最大创投机构怡和创投合作设立6千万美元平行投资基金。

“学着做”之后便走入“合着做”阶段。2005年,元禾与以色列Infinity合作,设立国内第一只中外合作非法人制创业投资基金。2006年,再开新局,与国开行合作设立国内第一只市场化运作创投母基金,2010年,又与国开金融共同发起当时国内层级最高的国创母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历程中,元禾控股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布局了全链条投资业务,包括助力企业“从无到有”的元禾原点、“从小到大”的元禾厚望、“从大到强”的元禾重元,以及母基金管理平台元禾辰坤,专注集成电路领域的元禾璞华,东南亚投资管理平台元禾绿柳,同时构建了集债权融资、投融资服务为一体的业务生态系统,解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其运营的东沙湖基金小镇以吸引私募基金集聚为主导,致力打造创新服务社区。可以说二十年,元禾控股走出了一条本土股权投资机构创新发展之路。

事实上,经过二十年发展,随着园区创业环境越来越好,除了吸引了越来越多创业者,也让更多投资机构纷至沓来,截至2020年底,园区累计股权投资机构已有827家,园区“资本力量”不断增强。

“押注”硬科技

“2009年,开拓药业刚刚创立的时候,在中国从事创新药研发的公司并不多,创新药行业鲜有人问津,资本市场对于新药研发的兴趣与如今完全不能比。所以最开始两年完全是靠自己,资金非常紧张。直到2011年,元禾控股给予了我们投资,才改变了资金窘迫的局面。”开拓药业创始人童友之感慨地告诉记者,现在来看那并不是一笔大额投资,但对那时候的开拓药业来说,这笔钱非常重要。这是企业从外界拿到的第一桶金,这不光是一笔钱,还是对我们团队的信任,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使投资。

开拓药业是园区国有股权投资机构支持“一号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06年,园区生物纳米产业园(即BioBAY,后更名为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工建设,次年首批十余家企业完成入驻,其中不少企业的身后都有着元禾控股的身影。

时间再往前推,2005年,元禾控股按照园区管委会要求,筹备成立一家公司去开发生物科技园。事实上,一般而言开发专业园区,是由孵化器的平台或者是开发科技园的平台去做,而园区管委会却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一家股权投资机构,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而当时元禾控股的角色之一就是领军人才落地苏州的最大支持者,数据显示,元禾对早期入驻BioBAY的企业投资比例最高的时候达到70%。

实际上,这家国有股权投资机构,向来是秉持着“投早、投小、投长、投科技”的宗旨,支持园区科技企业发展。2005年孙剑勇和小伙伴背着包走进了元禾办公室,除了满腔热血的创业梦,可以说一无所有。但当时元禾的投资人在听他们谈了几个小时的技术与理想后,便毫不犹豫地投资了100万美元助其起步。随后,孫剑勇在园区创办了盛科通信,十余年发展,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网络芯片行业的领导者之一。

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集成电路、纳米技术应用等高科技产业,均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投资回报,而为了更好地助推这些产业发展,园区把开发建设中“国资引领”的经验推广到了扶持这些科技创新类企业发展中。

当然,园区金融服务科技企业,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年上半年,苏州元联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携手成立于2020年的苏州园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联合打造国内首支产业引导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采用不动产基金模式助力园区开发及招商,解决产业化落地阶段大量载体的建设需求。

此外,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行创新推出“科创贷”投贷联动创新产品,重点支持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芯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债权+股权”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定制”服务,有效解决科技企业创业初期的融资难题。

隐形推手

成立于2011年的信达生物,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创新药物研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并于2018年成功在香港上市。从创立到登陆资本市场,既有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投资方给予的早期资金支持,也有元禾控股、礼来亚洲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这些机构不仅为信达生物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企业建设产业化基地、准备上市等方面持续提供投后增值服务。

以信达生物为代表的园区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资金、资本推手。博瑞生物是园区较早成立的生物医药企业,从2001年成立到2019年登陸科创板,其五次融资的背后有着不少园区股权投资机构的身影,包括了元禾控股、元生创投以及礼来亚洲基金等。其中元禾控股更是从2011年起,为其提供了股权投资、科技贷款、担保等综合性支持,持续帮助其快速发展,更为企业提供资源对接、上市辅导等增值服务,解决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困难。

股权投资作为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结合的投融资方式,也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的“助推器”和创新发展的“加速器”。此前,在媒体公开报道中,有这么一组数据——近两年苏州市新增上市公司中,90%左右得到了股权投资机构的支持。

而园区发展股权投资起步较早,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已成为全国股权投资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股权投资基金正在成为园区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上市和服务上市企业,园区还创新推出“上市苗圃工程”,组织成立上市公司协会,成功构建起以“上市苗圃工程—企业上市服务—上市公司协会”为主体的全周期服务体系。

记者了解到,园区依托苗圃工程开展对早期企业公司治理、融资规划、守法合规等方面的赋能培训;一对一精准服务,促进上市进程、提高上市效率、协调上市困难;凭借上市公司协会,开展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产业合作、资源整合、政企对接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资本“组合拳”

回顾20年来,园区对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从起步就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改革创新和市场经济这两点一直引领园区发展,特别在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的前列,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土壤,股权投资才能够在园区成长起来。

在风景如画的东沙湖畔,东沙湖基金小镇已累计吸引252家股权投资管理团队入驻,设立基金516只,汇聚基金规模超2704亿元。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小镇集聚了种子期、成长期、成熟并购期等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围绕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根据市场导向进行运作,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和全产业链服务。

而在推动科技与资本融合方面,园区也不断丰富政府投资基金层次,针对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不同需求,先后设立了领军创投、天使母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服务企业的政府投资基金。

2021年上半年,苏州市提出了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资本中心,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通过提升吸引力形成竞争力,构建基金业集聚的独特生态系统,努力打造全国标杆性基金集聚发展新高地的发展目标。相信,已经打了20年资本“组合拳”的园区,必将对苏州股权投资产业健全产业链、构建生态体系贡献更多力量。

猜你喜欢

硬核股权园区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园区的开放样本
新形势下私募股权投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什么是股权转让,股权转让有哪些注意事项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