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21-01-13徐德明

关键词:问题设计高中数学

徐德明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努力“理解数学”“理解学生”为基础,借助现实情境、数学实验、已有知识(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针对解题错误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设计;理解数学;理解学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求新知,从而完成“再发现”“再创造”,实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精神。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努力“理解数学”“理解学生”为基础,采取以下策略设计问题。

一、借助现实情境设计问题

高度抽象的特征常常使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对此,可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现实情境中,使其更加具体、直观,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因此,可借助现实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比如,学生初学立体几何时,普遍空间感不强,想象力不够。而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立体世界,教室就是一个典型的几何体,其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非常丰富,也非常清楚。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室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平面的基本性质”的教学为例,可借助教室情境设计如下问题:

1.用两个合页和一把锁就可以将一扇门固定,这说明平面具有什么性质?或者说,这利用了平面的什么性质?

2.将一把尺子置于桌面上,通过是否漏光就能检查桌面是否平整,这说明平面具有什么性质?或者说,这利用了平面的什么性质?

3.教室内墙角处有三个平面,它们有一个公共点,任意两个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这说明平面具有什么性质?

4.椅子放不稳,可用两根细绳沿椅子四个脚的对角拉直,通过两根细绳是否相交检查椅子的四个脚是否在同一平面内,这说明平面具有什么性质?或者说,这利用了平面的什么性质?这里的性质和前面的性质有关系吗?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以及第一个性质的一个推论:

1.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該点的直线。

4.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二、借助数学实验设计问题

要使数学知识更加具体、直观,还可以设计合适的数学实验,给学生观察、操作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可借助数学实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例如,教学“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时,可让学生用两枚图钉将一条不可伸缩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白纸上,使绳子不绷紧,然后用铅笔将绳子拉紧并沿着绳子在白纸上画图。借助这一数学实验,可提出如下问题:

1.得到的图形是什么?

2.在画图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3.改变图钉之间的距离,得到的图形有什么不同?绳子的长度和图钉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固定绳子时将绳子绷紧,会得到什么图形?

5.我们之前是如何得到圆的方程的?请尝试求出椭圆的方程(比较不同的建系方法)。

6.椭圆标准方程中的量在图形中如何体现?

借助数学实验,以问题为导向,可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椭圆的定义以及标准方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了几何画板、GeoGebra等数学软件,数学实验也可不借助实物操作,而借助模拟操作来设计和完成。

三、借助已有知识(问题)设计问题(变式)

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除了要考虑内容是否便于学生理解,还要考虑学生已经知道(掌握)了什么,即知识背景。因此,可借助学生的已有知识(问题)设计问题(变式)。这也是“真学习”或“学习进阶”理念的要求。

例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数列》一章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无穷等比数列{an}的首项为a1,公比为q,那么数列{can}(其中,c为常数,且c≠0)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和公比是什么?”这个问题对很多学生来说很容易解决。教师可借助该问题设计变式(拓展延伸)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触类旁通。变式问题如下:

1.已知数列{an}、{bn}是无穷等比数列,那么数列{anbn}、{anbn}、{pan+qbn}、{an+an+r}也是等比数列吗?

2.已知数列{an}、{bn}是无穷等差数列,那么数列{pan+qbn}、{an+an+r} 也是等差数列吗?

四、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

当然,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不必处处设问,还应该适当讲授。为此,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变换角度设计问题,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例如,《等差数列的概念》一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为此,可聚焦数学情境,让学生观察具体的等差数列,思考如下问题:

1.从第一项开始依次观察,书本上引例中的数列各项都有怎样的变化?

2.各项依次变化的程度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否为该数列命名?

3.判断数列“1,2,3,5,6,7,…”是否为等差数列?

4.判断数列“0,-1,-2,-3,…”是否为等差数列?

5.判断数列“1,1,1,1,1,1,…”是否为等差数列?

6.能否模仿这样的特点给出一个数列?

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对具体数列特点的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学生充分理解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再如,《函数的零点》一课,学生容易理解零点的定义及其中蕴含的函数与方程思想,但是很难理解零点判定定理条件和结论的内涵和价值,难以稳固掌握零点判定定理。对此,可设计问题,让学生充分辨析零点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如下:

1.从函数零点判定定理中可以看出,函数具备了哪些条件,就可断言它有零点?

2.如果去掉条件“图像连续不断”,会怎么样?

3.如果去掉条件“f(a)f(b)<0”呢?

4.如果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函数有多少个零点?是否恰有一个零点?

5.若连续函数 f(x) 在[a,b]上有零点,是否一定有 f(a)f(b) <0 ? 若恰有一个零点呢?

6.函数的零点是否都可由上述定理判断?

五、针对解题错误设计问题

学生在学习(如解题)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并且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为此,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出错的原因,然后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晰出错的原因,获得正确的认识(解法),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主要有概念理解偏差、相似问题干扰、认知水平不够等。对于概念理解偏差,可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可引导学生举出符合概念定义的例子或构建概念体系,明确概念的外延。对于相似问题干扰,可将两个(类)问题归到一起,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个(类)问题的异同点,厘清认识。对于认知水平不够,可搭建“台阶”,降低思维的跨度,减缓思维的坡度。

例如,高一《数列》习题课上,学生解答问题“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an=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时,出现了这样的錯误:an=1+(n-1)n=n2-n+1。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等差数列定义中“同一个常数”的含义,将{an}当成等差数列来求通项公式了。对此,可设计如下问题:

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①1,2,3,4,5,6,…;②1,2,4,7,11,16,22,29,…。

2.若数列{an}满足an=n2-n+1,判断该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说明理由。

3.我们是如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本题中的条件“an+1-an=n”与等差数列定义的表达式有何相似之处?这对我们求本题中数列{an}的通项公式有什么启发?

4.若将本题中“an+1-an=n”这一条件改成“an+1an=nn+1”,如何求解?

5.一般地,若数列{an}满足an+1-an=d(d为常数),或an+1an=q(q为常数),或an+1-an=f(n),或an+1an=f(n),则数列{an}的通项公式分别是什么?

这里,问题1通过正、反两个例子让学生具体感受等差数列等距离递推的本质属性,从而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问题2让学生通过推理得到矛盾,从而确认自己的错误事实,同时培养学生追求严谨的科学精神;问题3搭建“支架”,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4为变式,引导学生对比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5引导学生总结梳理不同的问题类型和解决方法。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高中数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研究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