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使用探索

2021-01-13林立茵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4期
关键词:初中地理双减教学资源

林立茵

【摘要】本文从“双减”政策提出的“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要求入手,通过思考初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衔接,优化初中教学资源,提倡删减部分较难内容,并提供教学资源利用案例,以供一线教师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地理;教学资源

一、“双减”对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

二、“双减”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目前,广州市普通高中已启用新教材,初中阶段使用的是旧教材,还没有更新版本,所以有些较难的教学内容已被调整放在了高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上,而初中旧版本教材还没有及时调整,仍较重视该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一部分初中教师也还是按照原来的难度进行教学。这对学生来说不仅理解有难度,还增加了学业压力和作业负担。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中关于“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新课标、参考高中新教材的新编排,对初中教材的部分内容和课堂教学进行调整。比如,在《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高中新教材已把该部分内容放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高中地理)》第一章中,只有选地理作为高考科目的学生才对该部分内容有考试要求,近年高考出题频率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而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把《地球的运动》放在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中。对于初中生来说,本节内容具有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与静态思维转换大等特点,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教师在讲述本节地球的运动内容时,需要花费4课时甚至更多,而教师用书建议本节内容安排2-3课时。因此,笔者认为,本节内容可以在严格按照3课时以内的基础上,进行以下课时安排调整: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第三课时《地球的公转》和练习课。同时,可结合高中新教材和新高考趋势,在初中阶段适度降低本节内容的深度和难度。所以,基于“双减”政策,可以对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进行优化,把一部分内容简化,使得本节内容更易于初中生理解的同时,也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作業压力。

三、“双减”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例分析

以《地球的公转》为例,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并利用相应的教学资源。

活动序列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资源利用 设计意图

1.演示地球公转 由两位学生到讲台上,一位扮演太阳,一位扮演地球。扮演地球的学生拿着大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其他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并提出演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引导“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同时自西向东公转,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是倾斜着围绕太阳公转 大地球仪 七年级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通过模拟演示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参与演示的过程中,获得对地球公转特征的认识

2.理解地轴倾斜产生四季的变化 观看视频,理解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 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位置,并引导学生结合太阳直射获得的热量多,理解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受热多形成夏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受热少形成冬季,分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并鼓励学生按照视频课后自制地球公转模型。 (1)地球公转模型视频(如图1)

(2)课本第13页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动态、直观的视频,结合课本地图静态图,分析四季变化的形成原因,提高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3.简要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 观看演示动画,观察对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南、北半球昼半球、夜半球面积大小或者昼弧、夜弧的长短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春秋分全球昼夜相等,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发生极昼,冬至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发生极夜,并举生活中的例子,对比广州夏季和冬季日落时间 AR中学地球仪App(如图2) 通过观察动态动画,简要了解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理解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朗读课本第14页阅读材料,了解五条特殊纬线的重要作用,读图认识五带的特征,并观察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分小组做小导游,设计从北极点到南极点的旅游路线和旅途注意事项 读图1.19的过程中,展示五带各地景观、地貌图,增加学生直观感知印象,设计从北极点到南极点的旅游路线,要依次经过什么温度带,要注意怎样的服装穿着,让学生分小组分享旅途注意事项 课本第14页图1.19地球上的“五带” 通过让学生做小导游,认识“五带”的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四、反思与结论

根据课标要求,笔者把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设定为: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高中地理的课标要求,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公转地理现象,或者能够辨别哪些地理现象是公转产生,哪些地理现象是自转产生。“让学生通过身边的事实、现象,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部分内容,很容易讲难、讲复杂,且七年级上册教材中并没有用正文描述昼夜长短的变化,只是在教材第15页活动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呈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时间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一年中我国中午太阳升得高、白昼时间长的季节是什么季节?”所以,笔者把本节“昼夜长短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简化,这样既能降低难度,易于学生理解,也能节省时间,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

如果一节课内用过多、过难的教学素材,学生反而不一定能掌握好教材中重要的地图。所以,本节内容设计也没有用过多的地图,而是对教学素材进行了简化,着重用了教材第13页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把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讲清楚、讲透彻,再结合“地球公转模型视频”“AR中学地球仪APP”进行动态演示。首先保证用好教材上的地图,再“动、静”结合视频、动画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样学生既能用好教材上的地图,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点。

在本节课教学课堂上,无须把知识点引导得太深,主要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简单因果关系”即可,对于“昼夜长短变化的过程和原因、黄赤交角”等知识点,待进入高中阶段再继续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钟秉林说过:“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入研究‘减什么’,多样化探索‘如何减’,关键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所以,作为一线教师,要根据高中新教材、新课标,与时俱进,及时调整部分初中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优化更新初中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作业负担。同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也要扣准教学目标要求,适度适量“点到为止”,切忌过深和过难。

参考文献:

[1]林焕新.专家解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目标如何实现[N].中国教育报,2021-7-2.

猜你喜欢

初中地理双减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