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核弹坠落冰原

2021-01-13姜森

检察风云 2021年21期
关键词:阿莫核弹流浪者

姜森

1968年1月21日,一架载有4枚核弹的美军战略轰炸机,在模拟攻击苏联的飞行训练中起火,最终坠毁于北极冰原之上,酿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核危机。

今年10月5日,美国政府对外公布了美军储备的核武器总量:截至2020年9月30日,包括现役和非现役的军事装备在内,美军总共保有3750枚核弹,这一数量比2019年同期的3805枚有所减少。

据美国《谈兵》杂志报道,在冷战形势严峻的1967年,美军保有核弹的数量一度达到31255枚的峰值。到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美军保有核弹的数量缩减至22217枚。核武器的作战部署和日常维护是极为復杂和危险的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也成为武装部队的沉重负担。冷战中后期,美军核武库的规模不断缩小,这与发生在1968年初的一起教训惨痛的事故有很大关系。

这起事故的亲历者阿尔弗雷德·阿莫里欧少校,从充满刺鼻浓烟的B—52G轰炸机的驾驶舱弹射出去后,这架燃烧着的B—52G坠向北极地区被冰层覆盖的拜洛特岛。与此同时,美军位于格陵兰岛西北部的图勒空军基地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美军得知了“载有核弹的战略轰炸机坠毁”的惊人消息。

在伞降过程中,阿莫里欧以为,“最糟糕的情况已经结束了”。但是他想错了。只见失控的B—52G在他以西约10千米处坠地,瞬间化作一团火球。突然,坠机处出现了明亮的白色火光,其亮度盖过了飞机坠毁时所燃起的橘红色火焰。“坏了!”阿莫里欧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知道,这意味着核弹内置的高爆炸药(用于引爆核弹)发生了爆炸,情况十分危急。

阿莫里欧事后回忆:“高爆炸药爆炸数秒后,巨大的冲击波将我的降落伞推向远处。所幸,我最终平安落地。我诅咒这次飞行任务,但是要感谢核弹系统精良的设计——意外爆炸并没有引爆核弹。否则,非但我们所有机组人员都将命丧当场,而且美国核弹在苏联‘家门口’爆炸,必将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1966年4月,坠海的美军核弹被打捞出水

最终,阿莫里欧及其他5名跳伞的B—52G机组成员平安落地,有一名机组成员不幸遇难。在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SAC)的档案中,这起事故被标注为“冷战期间美军最危险的事故”。

导致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美苏之间的战略对峙。冷战爆发后,SAC迅速强化核攻击力,以应对苏联核武器的发展。1959年,SAC部署了第一枚洲际核导弹。它还拥有战略防空雷达以及数十架搭载核弹、随时准备“攻击苏联”的B—52战略轰炸机。

1958—1968年,美军的一部分B—52轰炸机专门执行战略值班任务,以防“敌国对美国突然实施核打击”。每个值班单位一般装备15架B—52轰炸机,其中的三分之一连同配属的机组成员,实现24小时待命。机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轮换,每架B—52的轮换时间为30天。处于战备待命状态的B—52加满燃料,挂载核弹,所有系统均调试到位。一旦接到作战警报,飞机在15分钟内便可升空。

在核战争背景下,战略轰炸机迅速出动的意义非常重大。一旦基地遭受敌方的核打击,飞机越早升空规避,就越能远离杀伤范围,并展开有效的反击。

后来美国空军对B—52轰炸机的“15分钟反应时间”感到不满。从1963年1月开始,美军为每架B—52都安装了一对引擎启动器,使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更快地发动引擎,将反应时间缩短到两分钟。这使B—52能够从缺少电源车和地勤设备的机场快速起飞。

美军B—52轰炸机的战略值班任务,以从1958年开始实施的“铬圆顶”训练计划作为支撑。“铬圆顶”训练计划的核心目标,是模拟出动B—52轰炸机,经北极航线对苏联实施核打击。B—52的训练航线从北美洲东部开始,经纽芬兰和冰岛到格陵兰岛,途中穿越美国阿拉斯加。这条训练航线经过北极,接近苏联边境。通过该项训练,美军希望B—52战略轰炸机部队能够具备“快速攻击苏联本土”的能力。

在这项训练中,B—52轰炸机和机组成员的负担相当重,地勤人员的工作量也十分巨大。B—52的飞行训练一般持续6—10小时,个别情况下时间会拉得更长。训练不分昼夜,且非常贴近实战。训练内容包括导航、低空突防、投弹、空中加油等科目,有时也进行高空投弹训练和夜间导航训练。B—52的轰炸目标既包括固定标靶,也包括移动标靶。训练评估小组使用电子计分系统对投弹过程进行评估。有时,美军还会为飞行员安排折磨人的“一触即起”式(即降落后不经休整马上再度起飞)训练,以考验他们在极端作战环境中的抗压能力。

为配合执行“铬圆顶”训练任务,1960年秋,美军花费5亿美元在格陵兰岛西北部的图勒空军基地新建了大型雷达预警装置。

通过“铬圆顶”训练,美军认为B—52轰炸机具备了飞越北极攻击苏联的能力。1961年8月,SAC开始执行代号“铁头”的任务:一批B—52轰炸机在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空域轮流值班巡航,其巡航高度达到1.06万米。每架飞机均搭载实战型核弹。

1952年4月,美军研究人员观摩B28FI型核弹试爆

SAC旗下的美军第380战略轰炸机大队,负责在图勒空军基地执行“铁头”任务。该部队装备了当时B—52轰炸机家族中的最新型号——B—52G。

1968年1月21日早上,纽约北部阳光明媚。一架隶属于美军第380战略轰炸机大队的B—52G从这里出发,前往图勒空军基地附近执行战略值班巡航任务。这次飞行任务的代号为“废材14”(这起事故后,美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再也没有使用这类带有戏谑意味的行动代号)。

这架轰炸机的呼叫代号为“流浪者28”。机组成员原定为6人:机长豪格、副机长雷纳德、雷达观测员霍普金斯、导航员克里斯、电子系统军官马尔克斯以及炮手斯内普。因这次飞行任务的航程较长(往返飞行的总时长超过24小时),上级为该机组增配了第二副机长——阿莫里欧少校。

“流浪者28”搭载了4枚核武器——B28FI型氢弹。1968年时,执行战略值班巡航任务的美军B—52战略轰炸机,均搭载该型核弹。每枚B28FI型氢弹长3.6米,重1043千克,爆炸威力相当于145万吨TNT炸药,足以毁灭一座大型城市。它可以在空中引爆,也可以被设置为在触地后引爆。

为了满足长途飞行的需要,机组成员将食品、电热睡袋甚至电烤箱都带上了“流浪者28”。据阿莫里欧回忆:“北极地区天气寒冷,给B—52G的能源系统带来很大压力。机上有太多的装备需要供电才能正常运行——轮休的人钻进电热睡袋休息,点心要用电烤箱加热,这消耗了很多电能。因此,飞机的能源系统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回收,供机组人员取暖。这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流浪者28”飞行约5小时后,一架KC—135加油机为其加油。之后,阿莫里欧接替第一副机长雷纳德,后者去休息舱吃了些点心,然后钻进睡袋休息了。

空调系统将飞机发动机产生的热气传输至驾驶舱座椅的下方,供人员取暖。因该系统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且机上热量传导不均衡,导致传输热气的塑料管温度不断升高,最终自燃。驾驶舱内的机长和副机长感到越来越热,而其他舱室中的机组成员却冷得直打哆嗦。虽然大家对此感到不解,但都没有多想。

下午4时,终于有人闻到焦味,并看到白色烟雾——这是驾驶舱供暖系统的塑料管自燃产生的。大家慌忙寻找火源。机舱内的烟雾越来越浓,伴随着刺鼻的气味。很快,导航舱内的电缆被引燃,导航员克里斯朝着机长豪格大喊:“火势失控了!”

这时,机舱内已经燃起明火。由于机上载有核武器,豪格想做最后的挣扎,争取保住飞机。他驾机向图勒空军基地飞去,同时将飞机的高度下降至5790米,并向基地呼救。但到下午4时37分,飞机彻底失去控制。豪格不得不下令:全员跳伞逃生!

当时北极地区正处于冬季的极夜状态,能见度几乎为零。没有人知道跳出机舱后会发生什么。最终,包括阿莫里欧在内的6人脱险,只有第一副机长雷纳德遭遇意外:他在跳出舱门的一刹那,头部重重地撞击舱门边缘,昏了过去。因此,他在坠落过程中没能打开降落伞,不幸坠亡。

失控的“流浪者28”坠毁在加拿大拜洛特岛的冰原上。巨大的惯性使得飞机主残骸翻滚到封冻的北极湾冰面上。机上的100多吨JP—4型航空燃油被引燃,冒起冲天的火光和滚滚浓烟。更糟的是,一枚核弹内置的高爆炸药被引燃,随即发生了更大规模的爆炸。阿莫里欧回忆:“我们落地后,想赶过去搜寻核弹,确保它们的安全。但坠机现场的冲天大火使得任何人都无法靠近。”

第二天,即1968年1月22日早上,一些爱斯基摩人乘坐狗拉的雪橇,先于美军抵达坠机现场附近。他们走上北极湾的冰面,发现轰炸机的少量残骸。之前的熊熊大火烧穿了冰层,“流浪者28”的主残骸沉入北冰洋。由于有一枚核弹内置的高爆炸药被引爆,核弹内部的放射性原料发生了泄漏,造成了一定范围的放射性污染。

获悉“流浪者28”坠毁,SAC立即出动“断箭控制小组”(专门应对核事故的部队)赶赴现场,并指派霍兹克尔少将全权处理这起事故。

1月22日下午,美军工程人员在坠机现场附近建立了“霍兹克尔营地”,组织人员打捞“流浪者28”的残骸,并搜寻4枚核弹的下落。24日,坠机处刮起暴风,核弹泄漏的部分放射性物质被卷上高空,扩大了污染范围。

在坠机现场,有36名美军专业人员及10多名爱斯基摩“志愿者”,共同负责收集轰炸机残骸,并对现场进行清理。其具体做法是:把被污染的冰块以及雪团装进一个个钢罐加以封存,以防止核污染进一步扩散。

在坠机现场外围,另有250名美军人员负责清理核污染区域,搜寻轰炸机碎片。同时,丹麦政府(格陵兰岛归其管辖)也派出人员,协助美军处理核污染。

直到1968年4月10日,核污染处理和轰炸机残骸回收工作才基本完成。不過,美军只找到了4枚核弹中的3枚,有1枚一直未能找到。直到今天,人们也不知道它到底藏在哪里。一些参与清理核污染现场工作的人员,因遭受核辐射而患病。

这起事故令美军意识到核武器参与模拟实战训练的危险性。B—52轰炸机部队的部分训练任务被永久终止。随后,美军还加强了核武器及B—52轰炸机的安全防护工作。

事实上,冷战期间,美军轰炸机坠落并引发核污染的事故并非仅此一起。1966年1月17日,美军一架搭载核弹的B—52G轰炸机与一架KC—135加油机在进行空中加油时相撞,双双坠毁于西班牙帕洛玛雷附近。当地1400吨土壤被核弹泄漏的放射性物质轻度污染,最终被运往美国进行封存。机上搭载的一枚核弹沉入大海,最终被美军潜艇找到,并于1966年4月7日被打捞出水。

作为冷战时期的美军主力轰炸机,B—52G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退役。1989年7月,美军第320战略轰炸机大队成为第一支退出现役的B—52G部队。之后,驻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美军第43战略轰炸机大队于1990年6月解散。美军发动海湾战争并没有影响B—52G的退役进程。剩余的B—52G在1992—1993年间陆续停飞。到1993年底,只有24架B—52G还在飞行。1994年春,最后一架B—52G退役封存。目前,一些B—52G轰炸机被置于美国各地的军事博物馆中,作为藏品向公众展示。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阿莫核弹流浪者
核弹爆炸的威力
为什么核弹爆炸会出现蘑菇云
大胆的阿莫
十亿核弹毁灭太阳系
流浪者成美国防疫“定时炸弹”
巴士车上的“浴室”
给你一个温暖的家
《阿莫的生病日》
阿莫
流浪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