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探究

2021-01-13沙薇

艺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化舞剧

沙薇

摘要:西方芭蕾艺术跨越了五百年,伴随着革命运动、文艺复兴,经历了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我们通常将芭蕾艺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早期芭蕾、古典芭蕾、浪漫芭蕾、现代芭蕾、当代芭蕾。当然,芭蕾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的艺术方式也有所不同,如20世纪中期,西方芭蕾艺术传入中国,芭蕾作为一种经典(古典)艺术,在传播中以其习惯性的审美模式和运动模式为媒介,加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特点和审美要求,使芭蕾艺术在中国的土壤上不断地融合、发展、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流传千年,各民族民间舞蹈保存时间之长、流布之广、生命カ之强,为芭蕾艺术融入中国舞蹈提供了舞蹈动态形象和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中国芭蕾 舞剧 民族化

一、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关键时期的特点分析

1.探索和发展时期(1949-1976)——《白毛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芭蕾舞剧在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对中国芭蕾舞最具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根据学习俄罗斯芭蕾舞的经验,结合本民族的音乐、舞蹈素材,1964年舞剧《白毛女》诞生,这部芭蕾舞剧讲述受封建统治压迫的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的凄惨故事。舞剧编者们,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剧情,融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歌剧唱段,并且把经典歌剧唱段作为主要人物的主题音乐,而且在一些主要的舞段,加了伴唱的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以20世纪中期為界限,之前的舞剧被称之为戏剧芭蕾之后称之为交响诗芭蕾。交响诗芭蕾的结构“音乐和舞蹈”的结构,这给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加深了舞剧的思想内容,扩大了题材范围,沟通了芭蕾与时代生活的更大关联。尤其注重舞剧的音乐,即音乐就是内在的戏剧结构。《白毛女》芭蕾舞剧通过舞蹈来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生活状态,而不是借助于娱乐和表演性的舞蹈功能,更不用借助于哑剧,所有人物都在舞蹈生活中。

舞剧音乐保留了原歌剧音乐中的经典唱段,《北风吹》《我要活》《扎红头绳》《太阳出来了》等音乐素材。为了适应舞剧的舞台,以充分交响诗形式展开。舞剧音乐运用了声乐演唱的形式进行了再创作,如《与风雪搏斗》《盼东方出红日》等部分加入了合唱的形式,特是喜儿《北风吹》的唱段配合了芭蕾舞蹈的肢体语汇,剧中的人物塑造更加鲜活、丰满。这种艺术实践的方法,为中国芭蕾舞的探索,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舞剧中加入声乐的演唱,即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文化,也是对西方芭蕾舞剧一次大胆的革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芭蕾舞民族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切入点也明显増多,有的根据家喻晓的民间故事加以改编,有的取材于著名戏剧作品和文学作品,有的将世界文学名著编创成芭蕾舞剧,有的则是通过芭蕾舞抒发了舞蹈家对我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憧憬。如士方的芭蕾舞剧《白蛇传》《春雨新花》,舒均均的《黄河》《觅光三部曲》等。

2.发展和繁荣时期(1977-1990)——《祝福》《红楼梦》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芭蕾舞蹈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诸多的收获,可以说是中国舞蹈发展的黄金时期。1980年以后,许多中国芭蕾舞演员在世界芭蕾舞大赛中获奖。80年代中期掀起了以中国文学、戏名著改编成为芭蕾舞剧的民族化道路,成果非常显著。如《雷雨》(原著曹禺)、《家》(原著巴金),以及根据鲁迅著名小说《視福》《阿Q》《伤逝》改编的同名舞剧等。

西方芭蕾舞艺术与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化艺术的交融和发展,是当时芭蕾舞编剧研究的方向。以鲁迅《福》改编的舞剧,女主角“祥林嫂”是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的社会中,被残忍的迫害和摧残,以至被折磨而死。当然,祥林嫂也曾经努力的反抗,但是无法改变当时社会残忍的压迫。《視福》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民的不公。1981年首演的芭蕾舞剧《祝福》用舞蹈语汇,描述了深受统治阶级迫害的劳动妇女形象,把她深渊殷的痛苦用芭蕾舞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该剧的编导悉心运用了“新娘子蒙盖头”的中国婚姻俗,精心设计了“三揭盖头”“抗婚”等舞蹈情节。剧中两次出现“抗婚”并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精彩的双人舞段和荡气回肠的情节处理,为独立演绎的舞剧开启了新篇章。芭蕾舞剧《視福》也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化芭蕾舞剧的杰出代表,让芭蕾舞编导和演员了解了,如何运用舞蹈语汇来表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及其内涵,这就是芭蕾民族化进程特色之一。原创民族芭蕾舞剧《红楼梦》,编导选取了“太虚幻境”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展现在芭蕾舞台上。以肢体语言和舞蹈语汇,突出主要角色的个性。舞刷《红楼梦》在诗意中透出戏剧冲突,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意识搬到了舞台上。如第四段表现黛玉误会宝玉与宝钗的感情时,编导设计了一段精彩的三人舞,黛玉犹如孤魂飘荡在喜庆的宝钗和宝玉之间,掲示了一段悲情的爱情场面。舞剧没有词,音乐也不能叙事,因此舞剧的戏剧性冲突的表达必须跳出原有的复杂的人物关系,放弃说明故事情节,而用舞蹈这一体裁的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的演绎形式,从而完成戏刷环境结构的转换,强化了戏剧冲突,符合作者曹雪芹的身世和原著《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

3.新世纪中国芭蕾新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妻妾成群》,著名导演张艺谋将同名电影改编成舞剧,2001年首演。讲述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老太爷”与其三个姨太太之间复杂的关系。该剧用了全新的舞蹈语汇,用“足尖上的艺术”和芭蕾中“开、绷、直、立”的表演体系,展示了凄婉、悲凉的情节。其中舞剧中设计了两次“见血”的舞蹈场面,给观众视觉上的冲击。中间大量的运用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和芭蕾舞的舞蹈风格交融,并加入了戏曲京剧艺术元素融入其中。舞台上布置采用了江南民间的建筑特色,而且由八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既有西洋乐器,又有中国传统民间乐器的配合,体现了既有国际化的音响效果,又有民族风味,展现了中西合的特色。

二、中国芭蕾舞剧民族性的特征分析

1.舞剧音乐的分类

音乐与舞蹈都是非语言性的艺术,共同的艺术特性就是象征性、写意性、抒情性、感观性等,过去在舞蹈界有个观念是:有些音乐是无法舞动起来的,有些作品题材是无法通过舞蹈语汇表现出来的。现代芭蕾舞剧完全打破了这个传统观念。现代芭蕾舞的编剧们可以不受题材和音乐的限制,任意发挥舞蹈语汇与各民族文化和音乐结合特点。

(1)叙事性舞蹈音乐:叙事性舞蹈音乐顾名思义表现戏剧内容和情节,所以需要多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五人舞和集体舞)共同演绎,推动情节发展。符合中国芭蕾舞剧剧情的需要。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南霸天”双人舞,作为戏剧冲突和转折的重要场面。

(2)性格舞蹈音乐:一般采用独舞的形式来演绎,舞蹈技术要求能力很强。性格舞蹈音乐往往有自己的主题音乐动机,在音乐中采用民族风格,表现地域特色为主要音调。如《红色娘子军》中“清华独舞”采用了海南民间曲调为主要旋施律元素。

(3)情绪舞蹈音乐:采用的舞蹈动作很简单,结构整齐划一,集体舞的表现方式,用来烘托气氛。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婚礼场面”。

2.民歌旋律的借鉴

舞剧音乐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芭蕾舞中运用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白毛女》中喜儿和张二婶的一段,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悲凉音调,表达了喜儿悲惨的遭遇。此外大量运用了抗日歌曲,如《参加八路军》《军队和老百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使舞剧的时代背景更为鲜明。舞剧中加入歌声,使剧中人物形象更为鲜活而丰满。这种艺术实践方式,刷新了舞刷中运用声乐表现形式的先例,既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同时与西方芭蕾舞刷中的音乐作出效果对比。

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东北民歌《江河水》旋律起伏優美,此旋律是娘子军代表“吴清华”的主题音乐。中国芭蕾舞剧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音乐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音乐地域曲调与中国芭蕾艺术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是普遍运用的创作模式。

第四场中的乡亲们编了斗笠、采了荔枝来慰问工农红军姑娘们手捧斗笠,载歌载舞,欢唱军民鱼水情。著名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在此响起。军民欢腾、亲如一家,翩然起舞、歌声回荡。此曲改编自海南黎族民歌《五指山》,其旋律优美适合舞动,音乐跳跃,而且增强了芭蕾舞剧音乐的民族性特点。舞剧中结合了民族舞蹈中圆场等舞蹈动作,合唱曲《万泉河水》的结构为再现部曲式,高潮旋律激动人心、优美动听。全剧的音乐材料集中而精炼,以娘子军军歌中的动机、旋律为主要素材,并且贯穿全刷之中,形象鲜明而又突出,成为新中国舞剧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

3.戏曲借鉴

舞蹈演员表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角色形象。塑造角色要首先达到“形似”,然后达到神似,没有外在形象的支撑,谈表演的成功是不存在的。而要掌握和表现准确的角色形象,首先在扮相上要符合剧本背景的需要。如芭蕾舞剧《牡丹亭》是由昆剧《牡丹亭》改编而成。芭蕾舞的创作源于昆剧《牡丹亭》的音乐素材、时代背景,但在舞剧的编排上,浓缩了原剧的精华,在保留原有戏曲韵味的同时,增加了舞剧的形象感和空间感。利用舞剧的肢体语汇,展现杜丽娘的情感变幻,舞蹈演员的扮相都是戏曲剧服。

芭蕾舞艺术吸纳了戏曲舞蹈的精髓,历史上许多记载的传统舞蹈技术技巧,几乎都可以在戏曲舞蹈中找到它们的踪影。在舞蹈步伐方面,赵飞燕擅长的“踽步”,走起来像一枝轻微颤动摇曳的花枝的舞蹈步伐,有人说这种舞步就是保存在戏曲旦角中的花梆步、跑圆场,或是梨园戏、莆仙戏的那种俗称蚯蚓步的“蹀步”。中国芭蕾舞剧正是结合了我国戏曲当中的元素,才能准确地进行人物塑造。

三、中国芭蕾舞的民族化特征

1.从背景知识把握芭蕾表演的情感基调

中国的芭蕾舞剧具备中西合璧的艺术特色。由七十多人组成的管弦乐队既有西洋乐器、又有民族乐器。剧中大量采用了京剧、民乐、戏曲的打击乐等元素,突出中国民族乐器,如唢、笙、锣鼓、响板、二胡等音色。

《牡丹亭》用细腻的舞蹈语汇讲诉了封建社会女性对爱情的渴望、情人之间的关系。讲述了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爱恋、曲折复杂的人性关系。用芭蕾舞蹈语汇“足尖上的艺术”展示了人间的悲凉。剧中结合了中国舞蹈和现代舞的语汇,舞剧将古典芭蕾艺术与昆剧艺术要素糅合在一起。舞台的美术采用明清建筑,特殊的服饰、空间的交替、大胆而有艺术气息的“舞剧之吻”,对传统古典芭蕾作了多种突破,使中国芭蕾走向民族化道路。

2.民族芭蕾舞剧梦境视觉的舞台艺术

舞剧《红楼梦》的舞台艺术运用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虚拟化舞台背景,展现了梦与现实的交替结构,揭示了戏剧主题。整个舞台只有8只大香炉是真实的,一虚假、一真实、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贾府虚假繁荣的空间。婚礼这一幕的空间运用,是全剧的亮点:一块印有“奠”字的长长的白绸,在舞台中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红白喜事的风俗习惯,瞬间完成了戏剧的空间转换,婚礼变成了黛玉的灵堂。

3.根据舞剧的剧情,进行舞蹈技巧的转换。

舞剧采用的机构布局,大多数以戏剧式为主,如《红楼梦》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发展的过程。舞剧中的舞蹈,以中国古典舞的的味为基础,结合了戏曲元素,同时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间的舞蹈素材,如“宫灯舞”“男女欢喜”等。结合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语汇,如蕾的足尖的运用,和戏曲的手部和上身的律动。芭蕾舞《白毛女》的创作中,遵循从生活出发、从思想和人物性格出发,利用和改造旧的艺术形式,对传统芭蕾艺术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造,在原有芭蕾舞的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基本形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吸收了民间戏曲的身段、手势与芭蕾语汇融合。在《白毛女》第四幕中,编导在舞台上设计了春夏秋冬的典型环境,喜儿在时间中不断跳跃旋转,在荒山中与恶劣的风雪和野兽搏斗的舞蹈动作,伴随着空间、时间的转换,喜儿从乌黑长发变成了满头白发。这种舞台的舞蹈设计,不仅体现了芭蕾舞的舞蹈魅力,而且对芭蕾舞民族化、革命化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4.坚持中西剧目并行

芭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古典芭蕾技术的发展变化却未改变或偏离其审美标准,百年的教学原则依旧是“开绷、直、立”,所以对于从事芭蕾教学的教师在训练学生对芭蕾的认识及基本功的过程中,仍然要对西方传统芭蕾剧目进研究和训练。

结语

中国芭蕾舞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民族舞蹈与中国芭蕾舞的表演研究、探索与实践从未停息。一代代的东方芭蕾舞者因为熟练掌握了让人惊叹和钦佩的舞蹈技艺而成为优秀的舞者。这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训练来保持舞蹈艺术生命的延续。中国的芭蕾舞演员,在掌握古典芭蕾艺术的同时,需要结合本民族的舞蹈艺术表演形式,进行舞剧的二次创作。了解少数民族舞蹈的特有文化,戏曲和民间音乐知识体系的不断丰富,这是作为芭蕾舞演员所需具备的素质。总之,中国芭蕾舞艺术留有中国人特有的内秀和气质,有意无意地加入了传统舞蹈的民族成分,而没有在激进的现代社会审美理想上走的太远,更没有对芭蕾舞艺术一味盲目的模仿,这或许是芭蕾舞艺术能在中国逐渐扎下根来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刘岩.张继刚舞蹈创作思想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②高力娟.《白毛女》的传播与经典化[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③王亚萍.舞蹈与戏剧元素融合的思考[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

④冯百跃.中国戏曲舞蹈的传统审美观[J].河南大学学报,2008(7)

猜你喜欢

民族化舞剧
浅谈舞剧编导创作中的新颖与独特
百科全书舞剧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舞剧《瑞鹤图》剧照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化路径探究
舞剧《红高梁》——一种对于生命的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