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实践逻辑
2021-01-13郑文靖
郑文靖
〔摘要〕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百年历程,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以“有机结合”的实践方法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首过往的奋斗经历,可以发现“有机结合”是我们党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深刻而生动的运用与体现,是高效高能的创新智慧,可以培养问题导向的创新思维方式,能够提供兼容并蓄的创新方法。继往开来,要摆脱思想束缚,敢于大胆“结合”,同时要把握规律,明确“有机”这一前提,从而精进“有机结合”的创新能力,助力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关键词〕 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1)05-0033-0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个又一个攻坚克难、敢赢能赢的过程,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建设之路、改革之路、富强之路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恰恰在于我们党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于我们党始终科学运用了创新的实践逻辑——有机结合。
一、“有机结合”促成了“三次飞跃”
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三次伟大飞跃:第一次“伟大飞跃”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次“伟大飞跃”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三次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与命运,也是我们党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成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怎样选择中国革命的方式与道路,经过对大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我们党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与方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旧制度与中国小农经济、农民主体的国情特点有机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农村包围城市;将推翻反动统治的阶级利益与抵御外侵的民族利益有机结合,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整合——国共合作;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与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协作模式——统一战线。由此,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新中国成立伊始,面临从执政局部过渡到执政全国、从革命战争状态转为建设发展状态的考验,我们党探索出一整套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基本制度与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初始条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党也走过弯路、有过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由于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偏差,也犯过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所有制问题上急于求纯和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错误。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的发展,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使党的探索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1〕。这也促使我们党审慎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不容回避的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党通过“有机结合”的创新智慧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既坚持了自身的发展道路,又吸收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形成“中国模式”;将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机结合,既激发了全社会的潜力活力,又坚守了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出独特的改革之路;将经济的全球化与政治的本土化有机结合,既带来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又避免了西方对抗性政治制度引发的社会分裂,取得了非凡的改革成果;将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既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又提升了全社会的治理效能,明确了我们治国的基本方略;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发挥更好作用有机结合,既发挥出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又确保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形成了高效的社会主義市场经济体制;将效率优先和兼顾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有机结合,既鼓励了多劳多得,又实现了社会共享,把握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节奏;将国有经济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机结合,既布局了国计民生的压舱石,又启动了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开创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由于我们党掌握并运用了“有机结合”这种敢于结合、善于结合的科学方法与实践逻辑,不仅使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更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精彩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二、“有机结合”是我们党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深刻而生动的运用与体现
(一)高效高能的创新智慧——“有机结合”
“有机结合”是我们党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深刻而生动的运用与体现,它深度契合了最高效最高能的创新方式——“联结”。“联结”是事物、观念、理论、政策等客观存在的交会与综合,表述为政治语言就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结合”创新理念的典范:将中国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人民相结合,将商品、贸易、产业、物流、基础设施相结合,将国家责任、地区责任、全球责任相结合。我们党“有机结合”的方法论工具正是对科学理论指导、具体国情分析、文明成果兼容、战略目标设计、方略布局实施等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的深度“结合”。所以,我们党的创新理念与创新能力能够持续不断喷涌而出,使我们党无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推进建设、促进发展还是维护稳定、大胆改革还是坚持方向、繁荣国内还是带动世界都能另辟蹊径,解决一个又一个复杂问题,应对一个又一个重大危机,探索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道路。
(二)“有机结合”可以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问题导向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复兴的百年历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问题、化解危机、开拓新路。创新是我们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國家民族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而创新的前导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并探索有效的方法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此,创新才能扎实落地。所以,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而“结合”这种理念和方式恰恰提供了更多发现问题的机会,即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结合”是一个矛盾汇集、碰撞、博弈、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矛盾多、问题大、情况复杂,一方面倒逼我们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与矛盾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激发出强烈的创新动机;另一方面情况与环境的复杂性又会产生聚合效应,涌现出化危为机的途径与可能,为创新提供更多的引爆点。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并娴熟运用的把握时机、应对危机的辩证认识和实践智慧,即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本领:以解决干部腐败问题为切入点,“打虎拍蝇”正风肃纪,净化了整个政治生态;面对增长趋缓问题,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应对环境恶化问题,多管齐下强力整治,打造出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针对西方逆全球化问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解决干部懒政怠政问题,大力扭转干部作风,锻造出担当作为的干部队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契合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响亮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擘画了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蓝图;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望。正是掌握了“问题导向”的方法论,使我们党能砥砺前行、迎难而上,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有机结合”能够提供创新的方法——兼容并蓄
创新来自于观念、理论、产业、政策等的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导引。如果观念、理论、产业、政策、领域单一,相互碰撞、相互激发的机会就少,创新就少。因此,促进产业、政策、理论、认识、技术的多元融合是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催化剂,而“有机结合”正是实现这些元素取长补短、相互支撑、聚合创新的实践方法和有效路径。我们党从革命能赢到改革能赢、发展能赢一路走来,尤其到今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运用了这种思想碰撞、兼容并蓄的创新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更是充分运用了这种兼容并蓄的创新智慧:在经济发展方面,将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好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强化实体经济与建设数字网络经济、加强基础设施与转变增长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大力自主创新相融合,不拘一格吸收借鉴一切有益于我们发展繁荣的经验和做法,推动了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在政治建构方面,将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民主集中与政治协商、加强法治与尊重自由、强调纪律与解放思想、规范程序与注重实效相融合,既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又凝聚了历史文化元素与人类文明成果,契合了我国发展战略的目标与条件,形成了团结高效的政治架构与体系;在脱贫攻坚工作方面,我们党在钱款救济、干部结对、产业扶贫等传统扶贫方式方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渠道拓展和方式升级,引入旅游业、金融业、人工智能、网络平台的新理念、新科技、新方法,取得了扶贫脱贫的可喜成果,完胜“脱贫攻坚”之战;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国家统一、全球治理等所有领域我们党都体现出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式与聚合创新的发展能力。可见,“有机结合”其实就是打破了事物之间、观念之间、业态之间、理论之间、政策之间的固有边界,促成了思维、观念、业态、政策的相互融合、相互启发,从而催生出更多创新创造的机会。我们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重视“有机结合”这种方式和工具。
三、摆脱思想束缚,精进“有机结合”的创新能力,助力我们党不断前进
“结合”能有效催生新思想、新理论、新项目、新业态、新战略、新发展模式,要树立“结合”的创新理念,善用“结合”的创新方法,勇于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地带大胆试水,营造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世情和国情、党情和民情的“结合”地带进行突破创新: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我们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了和平崛起的新征程;将提质增效的经济发展与美化家园的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了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经验与世界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扩展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市场经济增长的普遍规律与我国发展阶段的现实特征相结合,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拿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方案;将国内国际格局的新变化新挑战与中国发展的独特条件有机结合,构建起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探索出化危为机的新发展路径。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实践始终贯穿着创新的思想、体现着创新的胆识、充满了创新的因子,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新时代有了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3〕。
这种“结合”的方法与实践逻辑要用好,发挥出“创新”功效,需要特别重视其前提条件——“有机”必须是辩证的、内在的、尊重事实与规律的“结合”,而不是简单、僵化、随意的“拼接”。“有机结合”的关键就是“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所秉持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理性的哲学观。在我们党百年的革命、建设历程中,什么时候做到了“实事求是”“有机结合”,事业就会取得成功,反之,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失败。正是发展中一个又一个深刻教训使我们党不断成长,更能清醒认知“结合”的边界、更好掌握“结合”的方法,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有机”上动足脑筋、下足功夫,拿出了治国理政的创新方略,体现出高明的执政智慧:在面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没有被所谓“权威”理论的框框所束缚,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成功结合,既职能清晰、各展所长,又互为弥补、相辅相成,做到了市场繁荣发展与“党和政府有力量”高度统一;在全球开放的战略上,没有囿于发达国家的模式,将大力推进经济的全球化和坚决摒弃政治的全球化成功结合,在成为全球化受益者和贡献者的同时,有效避免了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做到了融通世界与独立自主的高度统一;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审慎研判国情的同时汲取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教训,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将坚定不移地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与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成功结合,既拓展了高精尖产业领域,又夯实了传统产业根基,避免了产业空心化现象,构建起攻守兼备、相得益彰的产业格局,做到了产业发展强基固本与创新引领的高度统一;在意识形态的博弈上,不受任何国家的左右,既尊重别国主权和政治选择,又敢于向“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等西方思潮进攻亮剑,理直气壮地争取我们意识形态的主动权、话语权,做到了有力回击与有理有利有节的高度统一;等等。正是这种不唯本本、不唯教条、不唯强权,只唯客观事实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智慧,使我们党不断增强“有机结合”的创新能力,在各种艰难险阻中、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都能找到关键钥匙,成功应对、转危为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稳步前行。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11-08(06).
〔2〕习近平.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0-22(02).
〔3〕习近平在党的七大会址论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EB/OL〕.(2015-02-1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5/c_1114372592.htm.
责任编辑 王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