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破茧”,期待“蝶变”

2021-01-13周水平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36期
关键词:课例教研文本

周水平

从“市选拔赛”走到“省决赛”,这段并不长的时间,是我走上三尺讲台以来身心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也是我成长最快、内心最充实的一段时光。

九月底,得知自己有幸代表广州市初中语文学科参加省决赛,我内心既无比兴奋,又无比紧张。自国庆假期始,我便把自己变成一只在书丛里蠕动的“书虫”。“蝶变”需要时间,需要毅力,需要决心,还需要外界的阳光与花香。

备赛、参赛的过程就是一条成长之路、蜕变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每个人都是胜利者。而今想来,以下的三句话久久回荡在我心底。

第一句话:要读书,有高度才会有深度。

得知自己要参加省赛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区教研员、市教研员要书单。把要来的书单和自己的藏书一比对,我惊讶了:我书架上的书虽不算少,但多是名家课例汇集和各类小说、散文的集子,为数不多的几本教育教学理论及语文学科教学理论书籍早已被挤到了最偏僻的角落里。我虽然每个学期、每个假期都会给自己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制定一个粗略的阅读计划,但所读多是文学作品或者名家课例,以致我一时竟难以完整地说出一部与语文教育教学相关的理论书籍的名称,也难以详细地阐述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观点。原来,我一直都只是在尽力地模仿那些优秀的课例,只是觉得它们很优秀,却似乎很少去思考它们为什么优秀,自己的模仿也就变得机械而盲目,时成时败,但终究不明就里。

这段时间,脑子里满是温儒敏、王荣生、孙绍振、于漪、钱梦龙、余映潮……满是 “以學定教”“三位一体”“学教评一体化”“矛盾与错位”“理趣、情趣、谐趣”“还原法”“比较法”……这些名字和概念像一只只飞翔的鸟在我的脑海乱撞,它们扇动翅膀扬起我记忆里零散的经验,然后碰撞,重新编码,再次整合。当我再拿起教学文本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曾经有人怎样设计过这堂课,不再是上网找课例、找设计,而是关注文本本身的教学价值是什么,我该领着我的学生学些什么以及该如何学习,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等。

做老师,尤其是做语文老师,绝不能只关注教材这一棵树,眼里应该有“语文”这片广袤的森林,这片森林里应该有学生,有教材,有经验,有理论,有未来……唯如此,才能向着语文教学“青草更青处漫溯”。

第二句话:求教,有碰撞才会有创造。

回首反思,我这次参加“省青赛”的过程就是一次“求教”“碰撞”与“创造”的过程。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一次不断向前辈、向优秀者学习的过程。没有市、区教研部门及学校领导、团队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我不可能获得如此难得的成长机会。

广州市教研院的姚炜老师给我发来大量的电子书,我要么从网上购得原书,要么存在电脑里、手机里,准备随时阅读;张春红老师是我的老乡,也是我的老师,她的“立体语文”理念让我受益良多;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中学林天伦校长是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给了我很多教育教学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徐泳副校长的课充满着古典美的气息,听她的《木兰诗》令我陶醉。南沙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刘克艳老师和籍欢欢老师给了我很详细的细节指导。特别是南沙区初中语文教研员籍欢欢老师及其组建的团队成员们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自今年的暑假始,我们便在籍老师的组织下深入研究“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把它融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一个半月的时间,八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数十次线上线下的分组教研……改变和创造就在一次次的碰撞与自我否定中悄然发生。一次一次的实践和一次一次的探讨让我们将深度学习的落脚点定在了“写”这个中心点上,我们想通过一个个学习活动将传统的“教师输入型课堂”逐渐过渡为“学生输出型课堂”,以“输出”带动“输入”,探索“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更多可能路径。

无论是市的比赛还是省的比赛,我们都尝试用“以‘写’为中心的深度学习”理念探索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证明,我们正走在一条正确的路径上。

第三句话:以“赛”促“教”,以“赛”促“研”。

举办教学能力大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学,引导教学创新;促进教研,引导教研创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结构以及“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统一。通过比赛,我或主动或被动地多次深读教材、教参,仔细研究体会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之融入实践,以比赛为契机改善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

写作教学应“以人为本”。我的写作教学习惯盯着学生的考场作文,教授考场作文的写作技法,或者一味地教学生模仿考场上的优秀范文进行创作。这当然是必要的,但也将“作文教学”极度窄化,离开考场学生就变得不会写作了。而今,我的课堂总是会想着要让学生“输出”一点儿东西,至少得有一点儿文字输出,可以是缩写,也可以是改写,还可以是扩写、续写;每天的作业总会布置一个小话题,选取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容易接触的对象进行创作。例如写“窗外”,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这样一个词语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完成100字左右的随笔。有的同学几乎可以由此延伸写出一篇较为完整的文章,有的同学可能只是想起了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某一个生活场景,但是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获得一个自由表达的窗口。我的评价也不再是单一的考场作文评价方式,而是更关注学生是否能真实地或者艺术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是否抒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是自己真性情的表达,给学生的评语也多以交流的形式呈现,寻找师生的共鸣点。

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并用好学生的疑惑。学生疑问往往比教师提问更接近课堂文本解读的本质。前段时间,在教授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课堂上发生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当我领着同学们分析最后一段“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的内容时,我原本的设想是将解读的关键点放在“客”字之上的,但是突然有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这句话好奇怪呀,张岱的记叙是答非所问的,张岱明明问的是‘其姓氏’,但是后文并没有回答湖中的两人姓什么叫什么,而是记录了他们的籍贯——‘金陵人’,为什么?”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关键,便立即将这个问题抛回给了同学们,让大家马上进行研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设计。经过同学们的互相启发,结合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助读材料,同学们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当时湖中两人的确回答了姓氏,但是十几年后作者忘记了,只记得是金陵人;二是作者虽然还记得他们的姓氏,但是对他们籍贯金陵印象最深,故只写籍贯。但不管是何种情况,作者都对“金陵”这个地名似乎有着某种执念……这堂课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主动跳入文本、解读文本的意愿也明显更强烈,同学们由被动地从文本中找答案回答老师的提问,变为从文本中发现问题然后又从文本中寻找蛛丝马迹解决问题,教师则从旁引导并参与讨论,提供助读材料,这样的生本课堂我希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能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好。

从区赛到市赛再到省赛,在深入学习和准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并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让不自觉的行为变得自觉,让自觉变得自如、自由。我感觉到了自己正在努力“破茧”,期待着早日完成“蝶变”,期待着自由飞翔!

猜你喜欢

课例教研文本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课例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