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攀升:竞争力视野下的安徽城市

2021-01-13课题组

决策 2021年12期
关键词:皖北滁州芜湖

从区域来看,安徽省内经济版块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南北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为新时代下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安徽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如何?在全国处于什么位次?哪些城市发展更快?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安徽省各城市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整体呈快速攀升态势,多数城市在全国的位次显著提高。

从空间上看,省会合肥一枝独秀,以合肥为中心都市圈成员城市竞争力提升速度整体快于其他城市。从区域来看,省内经济版块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虽然省内南北发展水平差距历来较大,但南北差异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为新时代下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在2021年度省域综合经济竞争力11个上升的省份中,安徽城市平均排名上升排7.1位,排在第三幅度。吴头楚尾的安徽作为东部城市像西部城市扩散的接口,加入长三角,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产业和人口,引领中部发展,效果显现,加速提升。2021年安徽省城市经济竞争力总体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合肥和芜湖进入全国前50强,马鞍山也进入前100位。与2020年相比,13座城市的经济竞争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2021年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研究发现,中部的合肥城市群、南昌城市群上升幅度最大。合肥都市圈城市滁州、六安、安庆受益于合肥的溢出效应,经济竞争力均大幅度提升。皖北表现更突出,与2020年数据相比,2021年皖北的蚌埠、阜阳、亳州等城市经济竞争力显著提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安徽正变得越来越均衡。

从经济竞争力的分项指标看,当地要素方面,合肥、芜湖、蚌埠进入全国前100名。生活环境方面,合肥依然高居省内第一,皖南各城市整体更具优势;营商软环境方面,除合芜蚌外,滁州首次进入前100名;营商硬环境方面,合肥、马鞍山、芜湖表现更佳;全球联系方面,合肥位居全国第18名。

整体上看,省内各城市的营商硬环境、全球联系方面表现更佳,但在当地要素、生活环境等指标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皖北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指标与皖南各城市的差距并不十分显著,说明皖北各城市正在崛起,逐步拉近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

安徽省各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水平普遍较好,总体排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大部分城市在2021年的排名显著高于2020年的排名。

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等4座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在前100名以内,其中,合肥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最高,位于16位。13座城市在2021年的排名显著高于2020年的排名。蚌埠、淮南、宿州、阜阳、亳州等皖北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快速提升,其中阜阳市大幅提升了78位,亳州也提升了52位,不断缩小与皖南各城市的整体差距。

可持续竞争力的分项指标方面,经济活力方面,安徽省各城市的经济活力排名大多领先于可持续竞争力的得分与排名,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黄山进入全国前100位。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城市整体经济活力较强。环境韧性得分整体较高。有6个城市的排名居前100名,如铜陵高居45位,马鞍山也位居58位。社会包容度方面,合肥、芜湖和黄山位列前100位。科技创新方面,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位居全省前三;合芜蚌三点串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绝不仅仅是安徽省的三个区域经济增长极,而是承担着引领全省走向创新型路径的重大责任;但只有2座城市(合肥、芜湖)进入全国前100位。

在2021-2022年度中国城市综合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提升最快的20个城市中,中部占据12席,占比60%,其中安徽独占7席,贡献了中部城市中的58.33%。特别是阜阳上升78名,滁州上升62名,分列全国综合可持续竞争力排名提升最快城市和第三名城市。此外,亳州、馬鞍山、淮南、铜陵、宿州等城市都有较快提升。省会合肥的可持续性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6,比去年大幅上升6名。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排名提升最快的20个城市中,中部占据11席,其中安徽占据四席,滁州、阜阳分别提升了44名、26名,位居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最快城市和第二名城市,安庆提升19名,提升速度并列全国第5。近年来,安徽举全省之力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全列,科创之路带动全省快速发展,成为引领中部崛起的新引擎。

以R&D人员的分布来看,2019年中部地区人员占比达17.8%,在东部之后位居全国第二。2015至2019年,中部各省份R&D人员年均增长率为7.8%,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位居所有区域增速第一。在R&D人员全时当量前十省份中,中部的河南、湖北和安徽分列第7、8、9位。

未来,安徽应顺应和把握空间发展规律,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体系。

一是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合肥的作用,把合肥建设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发挥核心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城市特别是淮南、六安等城市的协同发展,推动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都市圈的协调联动合作。

二是培育更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大力发展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为中心的沿江城市群,提升与沪苏浙的互联互通和合作对接能力,深化与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融合。

三是继续推动皖北振兴,推动皖北地区城市加快发展、全面发展,进一步缩小安徽南北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执笔:倪鹏飞、徐海东、蔡书凯)

猜你喜欢

皖北滁州芜湖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滁州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