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
2021-01-13崔淑琴
□文/崔淑琴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提要]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个人即将从事的工作的看法及选择。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迫切性、自觉性,从而走上一条充实的人生之路,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对个人即将从事的工作的看法及选择。这一看法的深入与肤浅、清晰与模糊、全面与片面,决定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因此,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意识,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迫切性、自觉性,从而走上一条充实的人生之路,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互联网+”时代,科学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不仅可以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诸如“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干什么都没兴趣”“干什么都觉得屈才”等观念,也可以引导大学生制定科学的人生规划,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走上一条顺畅的人生之路。培养大学生科学的就业意识,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意义深远,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瓶颈。我们要认识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不管学校、老师、家长多么操心,他们的努力都是外因,就业求职的内生动力在学生自身,学生才是就业的主体,是内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一、职业是每个居民获得生活来源的基础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的分类,职业可分为10个大的方向,有生产、加工、制造、服务、娱乐、政治、科研、教育、农业、管理。进一步细分有90多个常见职业。职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结果,在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种职业间的区别。
每个居民,除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赡养者之外,都要通过劳动来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薪资回报,获取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这就是职业之于个人的意义。人们在职业劳动中从社会中分享,同时,也通过劳动服务于社会。失去了职业,就失去了出卖劳动的市场,就无法把自己的劳动变成劳动的回报——工资,没有了工资,人的生活就难以为继,人就无法存活,也正是这样,国家在进行分配时,确定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人们在职业岗位上劳动,创造了财富,社会就会繁荣发展。
职业岗位的劳动是个人生存、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得以不断繁衍生息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它决定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直都提倡劳动、歌颂劳动、赞美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美,劳动也创造了一切人间奇迹,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劳动的伟大意义,工作的重大意义,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地求职就业。获取职业岗位,就是获得劳动的权利,也是一个居民服务社会的义务。因此,职业是公民为社会创造财富,取得合理报酬,获得生活来源的基础。
二、就业意识与个人需要密切相关
一个人选择某一个职业,进入某一个行业,走上某一个岗位,初看是偶然的,其实在这个偶然的背后,是有着必然因果联系可寻的。因为人不会选择他不感兴趣的工作,也不会选择他不擅长的工作,他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技能、特长来选择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但不管人的兴趣有多少,也不管人的兴趣是什么,都是以个人需要为前提和基础的,人们都会需要什么就会对什么产生兴趣,这就是人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以一定素质为前提的,在职业生涯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与个人的个性、自身能力、实践活动、客观环境和所处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个人的个性、个人的家庭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地选择与可能性,也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意识是否明确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求职之前,大学毕业生首先要了解自己,深刻地认识自己,对自身能力要有一个恰当准确地评估,这样才能在职业的选择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古人说“男怕选错行”,其实,无论男女都怕选错行,选错了行,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得不到发挥,个人特长得不到展现,一匹千里马不能以千里之称,就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实践证明,自己擅长的,有兴趣的职业和岗位,就越有成功的可能,强烈的兴趣可以促使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艰难险阻,最终能够取得惊人的成绩。而不与个人的需求、个性、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则使人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不要说艰巨的困难克服不了,稍有一点不顺利就会半途而废。所以,求职的过程中,一定要与个人需求高度匹配,与个人能力高度匹配,求职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三、就业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影响有关
一个人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念头,并不是到了毕业时才产生,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生的,到了毕业职业意识才基本确立。大学生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无数“敬爱”的人,也会见到无数的“偶像”,还会碰到为数不多、影响很大的“亲爱”的人,这些人要么给他们生命,要么给他们信念,要么给他们关爱,要么给他们教育,要么给他们帮助,这都是外界、他人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是点点滴滴,却会“滴水穿石”般地成为大学生们愿意模仿的人生楷模。在这其中,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们的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影响。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对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个人职业心理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化的特征,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大学生职业兴趣的形成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大多数人从幼年起就在家庭环境中感受父母、亲人的职业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形成自己对职业价值的认识,使得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可避免地带有家庭教育的痕迹。家庭因素对就业取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择业的趋同性与协商性方面。对于家庭成员特别是长辈的职业比较熟悉,在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上,会对子女产生一定的趋同性影响,同时受家庭群体职业活动的影响。
个人职业选择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大事,在决策时会或多或少产生于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基础之上。所以,在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的影响不可忽视,对学生就业指导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家长和家庭成员的职业,这样才可以顺利地指导大学生进入就业的轨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就业意识受社会职业需求所决定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童年时的憧憬,到青年时的践行,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有的职业选择,在童年时具有一定的激励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逐渐发生偏移,人们就会调整选择,在未踏上社会时,如果发生这种变化,就会调整自己的志向;在已经就业后,职业兴趣发生了变化,就会改行。促使人们调整志向和改行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职业需求,社会职业需求会使人们把原来喜欢的职业志向放弃,改换到另一个职业志向上去。
职业需求是社会生产的规模、分工的出现及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些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消亡,另一些职业随之产生。新产生的职业常常是由于生产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对从业者受教育水平要求高,薪水相应提高,求职的人就会增多,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会出现供不应求。随着这个岗位和职业的饱和,求职者会供过于求,工资水平又会降低,一旦低到社会工资的平均水平,这个职业就会无人问津,昔日车水马龙的职业,此时则会变得门可罗雀。
职业需求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劳动力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在某一个职业社会需求很旺盛时,恰好拥有匹配职业技能的人,便容易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他适应了职业需求的挑选。而社会职业需求锐减的职业,说明这个行业或这种职业正在被社会淘汰,这时岗位上的劳动者由于该职业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而不得不转行或失业。在液晶电视占领市场时,那些擅长生产黑白电视机的工人就会失业,因为黑白电视机已经没有市场价值了。如果不想失业,唯一的出路就是改行,如果想保住自己熟悉的黑白电视机生产技术和饭碗,想一劳永逸地干下去,则会受到市场的惩罚,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就是最终的结果。
在大学生就业时,一定要顺势而为,顺应社会职业需求,按照社会生产需要,培养自己的特长,根据社会需要选择自己的职业,正如马克思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所说,“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己认为合适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种种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五、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有效路径
就业意识是大学生人生追求的集中体现,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必须从学生、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入手。
(一)树立大学生的自立意识是起点。学生从小在父母、家庭的养育下成长,一般对父母的依赖都比较强,到了大学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所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时,首先要破除学生头脑中的依赖思想,树立自立意识,只有自立意识树立起来了,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分析自己的长处,科学准确地设计人生规划,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参加求职应聘。
(二)突出大学生的兴趣特长是核心。找到一份职业也许要为之奋斗终生,所以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在工作中能和自己的兴趣相伴,可以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人就会充满无穷无尽的力量,当然有时很难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工作,这时不妨多侧重一些自己的专业,因为所学专业也是一技之长,就业时专业对口,也不失为就业时的优选法。
(三)考虑大学生的待遇薪资是条件。待遇薪资是劳动的报酬,是衡量一个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在就业时关注待遇薪资也是对自己劳动的尊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卖出好价钱,待遇好、薪资高不但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可体现出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水平。当然,待遇薪资不是唯一,看重待遇,而不唯待遇,才是理性的求职心态。
(四)大学生父母的建议是参考。在大学生求职的过程中,父母的建议也非常重要,父母常常会为孩子设计非常理想的职业,也有的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职业理想继续传给子女,让子女“子承父业”,父母的这种行为肯定是为孩子着想,但是无论它多么美好,都只是参考,最终最了解自己的是孩子自己。父母老师都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心愿,鼓励他们去从事自己憧憬的职业,做一个开明的父母,开明的老师。孩子的选择是否正确,要看未来孩子的发展,就算其选择的职业并不理想,也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尝试,在尝试中他们会对职业产生更深刻的认识,那时,他们会对职业的选择更加精准。
六、结语
大学生有了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会产生内生动力,就会主动积极地产生就业的紧迫感,有了紧迫感就会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在实践中,就业技巧和就业意识缺一不可,但是就业意识肯定高于就业技巧,就业意识清楚明确了,就会寻找对应的就业技巧,所以就业意识对就业技巧有决定作用。
“互联网+”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需要从长计议,在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如果就业意识没有培养起来,任凭学校采取什么办法,学生的就业仍旧是被动的,只有培养起科学的就业意识,大学生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寻找职业,报效国家,报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