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治理中内生动力研究综述
2021-01-13赵娜娜
□文/ 赵娜娜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兰州)
[提要] 在脱贫攻坚计划实施中,内生动力不足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要使贫困人口脱贫,需依靠政策手段,更需要依靠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持久发力。近年来,关于内生动力的研究逐渐成为贫困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当前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内生动力的内涵、表现、原因和治理途径等方面的分析。本文通过对其总结指出其中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一、引言
当前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关系到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能否实现,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在要求是要在2020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我国当前的农村贫困衡量标准依然是2010年提出的,仅基于收入维度的人均年收入2,300 元,现行的贫困衡量标准是基于绝对贫困层面的,而不是相对贫困层面的。因此,在2020年如期脱贫后,并不意味着不再有贫困问题,而是意味着我们将贫困的治理要从绝对贫困转向更加复杂的相对贫困。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从整体上来说,后小康时代的贫困治理进入“攻心”时代,“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即以“攻心为上”,重点在于矫正弥漫于这个社会的“精神贫困”,克服“穷人心态”、“贫困思维”,扩展相对贫困人口的认知“带宽”。因此,研究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术界对于内生动力的研究最初是在1976年,但近年来尤其是自2015年开始,对内生动力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对内生动力研究的文献中,学者们从文化、空间理论、行为经济学、绿色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等不同的视角出发,内容大多围绕内生动力的内涵、表现、原因和治理路径展开。
二、内生动力的内涵
内生动力一词最早来源于心理学,它被认为是一种谋求发展的驱动力。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内生动力是指在人的本性驱动下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力量。内生动力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扶贫干部内生动力、家庭内生动力和组织内生动力。在国内的研究中,对内生动力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因此,国内学者通常是从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来对其进行界定。对于内生动力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部分学者认为内生动力是指贫困主体自主发展的意愿和对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不仅包括主体所具有的脱贫致富的意愿,还包括其所具有的脱贫能力。
目前,国内对于内生动力内涵的界定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缺乏对其特征、来源和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未来学者们可以尝试从更深层次的理论层面对其进行界定。本文认为内生动力是指贫困主体基于其生存环境、文化和能力水平所产生的自我发展意愿和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需求所愿意做出的努力程度。
三、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为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但要如何做到“真脱贫”和脱贫不返贫还得依靠贫困人口自身。世界减贫事业的艰难历程表明,有效的脱贫除了要依靠发展取得强劲的外在动力,关键还在于激活贫困者心智这一治本的内生动力。大量事实表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是造成扶贫投资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首先分析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才能更好地研究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思想上,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表现为思想观念落后,主动脱贫意愿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意愿不足、信贷意愿不足、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不足、就业意愿不高,不怕穷、争当贫困户以及“等靠要”等思想。在行为上表现为:贫困户参与度不高,“干部干,群众看”,有些贫困户混淆了谁是脱贫主体,谁是扶贫主体,从而认为脱贫是政府的事,自己只需要领扶贫物资就可以。在能力上,表现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心理素能、身体素能、治理素能、知识素能、技术素能和发展素能。
扶贫干部是扶贫的带头人,扶贫干部内生动力不足会对扶贫的成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扶贫干部内生动力不足在思想上表现为:一些扶贫干部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认为扶贫只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没有切身从贫困户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为贫困户谋更多的出路,只是为了简单的完成自己的脱贫指标;在能力上表现为部分扶贫干部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不知道如何去引导贫困户脱贫,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贫困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内生动力不足表现的研究大多是以贫困户这个脱贫主体展开的,从而缺乏对扶贫主体内生动力不足现象的研究。扶贫干部是扶贫中的引路人,引的路对不对决定贫困户脱贫是否能够成功。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仅要关注贫困户还需要关注扶贫干部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
四、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会造成内生动力不足,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对于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和提高扶贫成效具有重要作用。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关于内部原因,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研究。程玲、江立华和付安国等认为内生动力不足是由于贫困主体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贫困主体消极的人生态度、模糊的人生目标和负向的自我认知心理等是造成内生动力不足和能力欠缺的根本原因。贫困主体这些消极心理会影响他们对待脱贫的态度,从而决定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侯志茹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基于行为人有限理性的假设认为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源在于因过分依赖直觉思维系统、过少使用理性思维系统而导致的两套思维系统的失衡。徐志明、李莹莹等认为系统能力的不足是造成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系统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根据脱贫能力由低到高分别为整合资源的能力、识别需求的能力、市场定位的能力、协同合作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力。曲海燕认为贫困主体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水平等都会造成内生动力不足。
关于外部原因,张亚琴等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为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会造成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此外,贫困户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大环境也会对贫困户内生动力形成制约。陈清华和赵杰等认为部分地方政府与领导干部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使得扶贫政策与贫困户的需求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贫困户对形式与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影响贫困人口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影响到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高大伟和金二威等认为“输血式”的扶贫方式会使得贫困户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限制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形成。
通过采用内生和外生相融合的视角,付安国、张再生等多位学者通过相应的模型对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心理动力的缺乏与作为社会心理动力的控制感缺失是造成世代贫困主体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研究同时还证实了贫困家庭内部父母的能力对于子女的内生动力起中间作用这一结论。
尽管学者们在对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本文经过梳理发现,当前对造成内生动力不足背后的机理分析还比较少。内生动力是发挥和利用外部资源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在扶贫方面发挥着作用,在各个学科甚至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人这个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从多个学科、跨领域研究形成内生动力的机制及外部因素如何导致内生动力不足以及相应的权重。
五、激发内生动力的举措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仍然存在着相对贫困问题和返贫问题。而研究如何解决内生动力不足和如何激发内生动力不仅对于解决相对贫困和返贫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现有研究,激发内生动力的路径如下:
(一)改善生活环境,注重贫困人口思想健康、心理健康。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产生的影响,因此在扶贫过程中,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需要改善贫困主体的生活环境。改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异地搬迁、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加强舆论宣传等措施,使贫困人口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里。此外,在扶贫过程中,扶贫干部或社区组织是离贫困户最近的人,他们应该利用这个地区优势不仅要充分了解贫困户的真正需求、给贫困户讲政策、讲形势、讲目标、讲对策、讲扶贫案例等,还要重视贫困户的心理健康问题,培育贫困人口良好的心态和心理适应能力、行为习惯,为长期巩固脱贫成果提供精神支撑。
(二)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扶贫干部的内生动力决定其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还需要关注扶贫队伍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张鹏飞指出,可以通过对扶贫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和加强干部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扶贫干部的扶贫能力;完善扶贫工作人员管理办法,使扶贫干部清楚自己的权力和责任,从而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质量;完善扶贫保障机制和完善扶贫干部的绩效考核体制,加强扶贫干部的工作动力。
(三)提高教育水平。这里提到的教育,不仅包括基础教育,还包括技能和文化教育。扶贫必扶智,扶智即治愚。要提高文化程度就需要进行基础教育,但由于贫困地区环境落后,师资队伍不但数量少,而且教师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城市。要提高教育水平,贫困地区可以通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共享所属县、市或省的优秀教师的视频课程或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来加强贫困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贫困地区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部分贫困地区针对贫困人口开设的培训课程由于专业性较强、难以理解且实用性不强,导致贫困农户参与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发挥技术培训的真正作用,无法实现“扶智”进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因而,政府在制定培训课程时,要尊重贫困人口的意愿,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实用性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加强文化教育,通过加强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来开展精准扶贫教育、脱贫立志教育来改变贫困主体的思想观念,树立主动脱贫的信心,将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扶贫过程中,使贫困主体讲公德和懂感恩。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扶贫,不仅要使贫困人口脱贫,还要防止已脱贫的人口返贫。大多数贫困人口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在面对风险时很容易再次返贫,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预防风险的保障机制,尤其是要建立一个包含多元主体和多种保险的风险保障机制。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兜底性的保障水平。在扶贫过程中,我们为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能力不足的贫困人口和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的贫困人口提供了低保。但低保的发放,我们不能“一兜了之”,还应防止贫困人口滋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居民间的恶性攀比,需要将这种消极的救助政策改为有条件的转移支付,从而提高贫困人口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五)建立激励机制。有内生动力就会有相对应的外生动力。而内生动力主要通过直接路径或内外动力耦合机制对贫困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直接路径即内生动力本身发挥作用影响行为,内外动力耦合机制即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共同作用影响行为。因此,不仅需要内生动力,还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形成适当的外生动力来影响贫困人口的行为。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制度激励、组织激励、评比激励以及荣誉激励。
对于激发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比较充分,但对于内生动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以后的学者们可以尝试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对于如何衡量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研究基本没有,可能是由于内生动力更多是一个主观的心理层面的问题,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尝试从其表现去建立衡量指标,从而实现对内生动力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