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探索
2021-01-13汪甜甜
□文/ 汪甜甜
(西安石油大学 陕西·西安)
[提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受国内外疫情影响,就业形势尤为复杂,稳就业压力进一步凸显。汉语国际教育由于专业特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更加突出。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结合现状及“稳就业”要求提出缓解就业困境的建议,希望为该专业大学生探寻就业创业新路径、提高就业质量给予一点启发。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汉语国际教育则可看作是国际事态的“晴雨表”。以此为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因其国际敏感性,易受国际关系变化、突发国际性事件等的影响,近几年的就业形势尤为不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就业创业是维持生存、实现价值的途径,更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全力促进“稳就业”背景下,我们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路径进行新的探索。
一、“稳就业”要求
近年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2018年面对中美经贸摩擦风波,党中央审时度势,首次提出以“稳就业”为首的“六稳”方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投资、消费、出口均受到波及。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进一步提出了“六保”方针,首要的仍是保居民就业。
从“稳”到“保”,习近平针对就业问题,提出了全面强化稳就业保就业举措的明确要求,细化和突出了问题,精准靶向施策,要求增强底线思维,兜住底线、守好基本盘,做好较长时间应对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保持我国就业的基本稳定。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习近平面对“新就业形态”问题,提出顺势而为的观点,同时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特殊时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更加突出,在“稳就业”系列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需要从两个层面解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的就业问题:一是分析问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二是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推进新就业形态。两个层面共同推进,缓解学生专业迷茫、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就业满意度不高等就业困境,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稳定学生就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就业问题分析
面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困境时,同样也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其就业问题,研究把握就业形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就业困难、风险、挑战,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更有针对性地对其就业路径进行探索,达到“稳就业”、“保就业”的效果。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归根结底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本身发展不成熟,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或职业期待,导致就业对口率不高;二是各层面对学科专业认知片面,高校培养不足、学生就业规划不清、社会接受不畅,毕业生在转向不对口岗位求职时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造成就业率低且满意度不高的窘境。
(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不成熟
1、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不成熟直接导致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完全对口的岗位非常有限。“汉语热”背景下,高校大规模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而这与该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不对称,带来对口就业的困难。国内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培训的机构或国际学校十分稀缺,岗位有限且地域分布不平均,极大限制了大学生的对口就业。面临就业压力,选择考研,却发现国内能招收留学生的高校,教师入门的基本要求是博士,硕士的机会极少。国外的岗位相对较多,但与全国该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数量还是非常有限,且岗位需求并不稳定、长久。加上孔子学院、高校中文系定点定向的向岗位输送人才,以及当地华人华侨、在华留学回国人员等的竞争,该专业毕业生个人应聘时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总而言之,虽然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趋势持续增长且呈现低龄化趋向,但是国内外现有的实习教育基地、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机构并没有适应这样的市场趋势,近些年能够在汉语国际教育岗位就业的学生只有10%左右。
2、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不成熟,对口岗位普遍存在不稳定、保障不足等问题,满足不了学生稳定就业、职业发展晋升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求职时避开对口岗位,就业对口率进一步降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对口岗位,尤其是国外的汉语教师就业机会,对接受作为外国人的中国毕业生就业还是有诸多限制,要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位不易。外派从事汉语教学对外籍人员一般是在一年一聘的体制下工作,稳定性不足,对个人发展及前途有所限制,且国外的短期工作,回国之后面对国内的就业市场,优势不足。同时,不成熟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建设,自身缺乏强有力的支持,易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全球受疫情影响的地区纷纷采取了临时关闭学校的措施,相关就业停摆。刘珣先生(2020)也表示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很有可能不再是派遣大量的、教学经验不多的年轻的志愿者教师,而是少量的教学专家或专家型的教师,进行汉语教学的示范和指导工作。疫情期间原汉办又更名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种种变革使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业前景不甚明朗,以上种种原因也使得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缺乏对口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二)对专业学科认识不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十分年轻,专业体系构建不够成熟,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高校和学生对于学科专业的认知不足,导致高校培养不当、学生规划不清、社会接受不畅,造成该专业毕业生面对就业缺乏竞争力的困境。
1、高校层面。高校对专业的认识不足,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2012 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的教师,而是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往往忽略其他方向的均衡发展,而对于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方面,部分学校也没有根据合适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来科学设计课程体系,本来为职业化培养所设计的专业反倒就业难,使得学生在竞争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岗位或其他相关岗位时优势不够凸显,缺乏一定竞争力,陷入“外语比不过外语系,语言文化不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尴尬境地。局限的培养方案也使得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指导性,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和实习机会不足。
2、学生层面。高校的培养方向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另一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大多缺乏国际交流和实践的经验,学生专业素质基础薄弱,缺乏竞争力;就业素质目标单一、观念陈旧且就业环境研判不准,这都使得他们的认同感较低,不能准确清晰地定位就业,盲目从众,缺乏个性化职业规划的能力,导致就业选择较为集中,就业渠道相对狭窄。据调查,除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的职业大多围绕国内汉语教师这一职业,如中小学教师、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教师。集中的就业选择,往往带来激烈的竞争。
3、社会层面。大众对该专业的不了解和由名字产生的第一印象,供职方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专业、教育专业或国际关系专业相联系,这样的模糊印象造成供职方对该专业认可度不高,带来求职的隐性轻视,如某些地区的教师编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报名有诸多限制,又如学校以“没有从事国际教学的岗位”、非教育单位以“不需要教师”为理由拒绝毕业生,颇为尴尬。以上种种都加剧了该专业毕业生在求职上的困境。
三、就业路径探索
(一)发挥优势,补平劣势。“发挥优势,补平劣势”要求该专业高校毕业生在“稳就业”背景下,加强底线意识,以保就业为目标,发现专业问题,补平自身短板,获取就业机会,同时以习近平“奋斗幸福观”为指导,树立正确择业观、努力增强综合素质,突出专业优势,消解就业劣势;以稳就业为目标,科学规划职业路径,增强就业信念,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虽然部分高校存在培养不当的问题,但我们不可否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还是存在明显优势的,如专业性、实践性强,具备跨文化交际和教育实习实践能力及“双语双文化”的能力与意识等。“奋斗幸福观”强调指出奋斗是实现幸福的根本路径。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最终还需要该专业学生利用学科优势,强化专业能力,夯实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汉语基础等专业知识,培养人文素养;抓住学科提供的机会,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综合职业素养,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稳就业”为目标,用奋斗去弥补高校培养的不足,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面对就业,实现个人幸福。
“奋斗幸福观”还强调要将个人幸福与社会整体幸福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专业,服务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因此,学生在选择什么职业时,在考虑个人喜好因素下,更需要考虑是否与社会的重点需求相契合。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利用高校及社会资本,运用大数据平台帮助自己正确定位,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力,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果说“发挥优势、补平劣势”是增强该专业毕业生的底线思维,兜住就业底线、守好基本盘,那么“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则要求毕业生能坚持新发展理念,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困难中往前进。
2020年是尤为艰难的一年,一边是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的上升,一边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人民的工作、生活、教育、娱乐等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就业困境,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困境加剧,动摇学生的就业信心。
对于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习近平坚定表示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汉语国际教育也是教育经济里的一环,符合经济全球化、合作共赢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专业,其就业服务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因此,我们要增强学科专业信念,维护汉语国际教育产业链,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新就业形态也随之而来,线上教育就是新就业形态的重要一环。受疫情影响,全球诸多地区采取了临时关闭学校的措施,学生学习方式从线下学习为主转向全面的线上学习,可以说是史上规模最大且必将影响深远的教育生态改变。这种历史性的变革必然会导致教学模式、资源、方法、手段乃至教学内容、观念、管理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面对这样的新改变,习近平表示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这样的新就业形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量灵活的就业机会,毕业生需要积极思考、努力应对,探索教学新路径,寻求就业新方向。
除了疫情下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与专业相联系的新形势、新政策还有很多。例如,全域旅游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该专业学生可以强化自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以期更多的就业机会;“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自媒体短视频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结合,学生可以思考是否可以通过自媒体短视频增强大众对本专业的认识从而消解就业轻视;党和国家颁布鼓励就业创业的政策,是否可以进行本专业相关的自主创业,完成个人就业的同时也为发展专业事业建设、创造更多专业岗位贡献力量。总而言之,有许多机会值得毕业生发现思考,牢牢抓住机会,拓宽就业面。
四、展望
“难”在前进道路上将是永恒的问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就业难问题也不会在一夕之间解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只有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才能走上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新道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也需要从自身出发,对外出色完成汉语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任务,对内凭借扎实的中英文水平、较高的实践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岗位竞争时表现优势。顺应政策指导,抓住新时期的机遇,稳定自身就业,促进行业发展,这应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们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