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港营商环境改进对策
2021-01-13王若茹
□文/ 王若茹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提要]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优化营商环境先行先试,采取一系列行动方案。本文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现阶段营商环境优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一、权威机构发布的海南营商环境排名现状
2020年5月海口市政协委员、海南双成投资公司经理袁慧鹰女士“吐槽”海南省公务员“冷冰冰的脸”,她对海南营商环境的诟病引起社会热烈反响。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对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共35 个大中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量化评价比较。在2018年其公布的中国各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中,海口市的得分为0.297,位列第26;2020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19 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显示,海口营商环境综合得分为72.49,排名第27 位(评价城市共36 个);中国社科院等发布了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海口得分64.71,在34 个主要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上述多家权威机构的营商环境评价排名,基本上反映了海南营商环境的现状,《总体方案》提出,2025年海南营商环境总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35年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可见,海南自由贸易港营商环境改进、优化、提升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海南营商环境评价不高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海南不同层面的领导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固守各种“条条框框”,思想不够解放,不敢想、不敢干、不敢为天下先的问题。海南开发开放一直没有怎么放开步子,制度创新层面一直也没有大的起色,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思想解放不够,还不够“大胆”,不敢大胆地放开手去做。甚至有些政府官员“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一味保守行事。海南大学教授写了一篇有关自由贸易港的文章,省内媒体总觉不妥,不敢发表,但中央媒体知道后马上发表,效率不知高出多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思想不够解放:如果教授说的有理,有创新见解,你又怕什么呢?
(二)“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体上说,海南“放管服”改革取得较好的成效,构建了比较良好的亲清政商关系,但部分地区尤其是基层办事员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海南部分政府官员存在或变相的或隐性的“吃拿卡要”现象,政商勾结、搞利益输送,不给好处不办事、慢作为,给了好处乱办事、乱作为,这极大地恶化了营商环境。这从省纪委监委录制的“破坏营商环境警示片”中得到佐证。
(三)政府部门主动服务意识不足。政府在行政效率、服务态度、公开透明等方面做得怎样,民众和企业的感受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政务环境影响投资环境、经商环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营商环境指标中,在政务环境维度上,海口市以70.08 分排在第32 位,处于下游的位置。企业家们普遍反映海南省“面子环境”提升很快,但在后台审批管理的“里子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部分建设项目在环评、消防等审批方面存在耗时长、耗费大的情况;又如国安部门虽然已经将审批改为备案,但事实上没有国安部门盖章还是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这都说明海南省部分部门的主动服务意识不足,不敢或者不舍得放权,恋权现象严重。
(四)政策延续性、持续性不够。海南省经常出现的一种局面就是“新官不理旧账”,在基层政府部门中这种现象就更甚了。新的领导班子到任后,对前任的项目、资金、投资或者相关条款就不管了,就无作效了,投资项目就被搁置,造成人员、资金、效益与财产损失,让投资企业叫苦不迭,导致许多投资项目的落地往往不是看“规章制度”而是看“领导任期”。
海南上层领导高度重视,但是政策的效能不佳,许多政策与投资项目要么因为“领导班子换了”而直接取消,要么因为“拖字诀”而搁置至今。好的政策永远“在路上”,永远未落到实处。所以,就常有政策走样、政策变形、政策不到位之说。
三、海南自由贸易港营商环境改进建议
(一)彻底转变政府职能。要想海南优化营商环境,就必须要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俯首甘为孺子牛”,真正做好“店小二”的服务工作。一是党员干部、公务员队伍等加强服务意识,转变其观念,服务市场经济主体,为企业和群众“点菜”、“端菜”。加强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加大投诉机制建设,建立干部“诚信档案”,将“失信”以及投诉率等纳入公务员干部考核体系。通过制定公开透明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杜绝“以罚代管”、“一企一策”等不符合自由贸易港建设需要的衙门作风。二是全面实行政府承诺制。在海南自由贸易港率先建立政府政策承诺诚信制度,建立相对应的政府政务失信记录、公示制度以及相应的惩戒措施、治理机制等。重点治理那些危害广大民众利益以及有损市场公平交易的失信行为。同时,第三方评价机构定期对政府政策承诺诚信进行评估并对外公示,发挥企业、媒体、群众各方的作用,监督政府、督促政府、评价政府,要令每一层级政府、每一个公务员有履行政策承诺的压力并形成履行承诺的自觉性。
(二)细化营商环境工作责任制。一是借鉴成都、厦门等地的成功经验,由主要领导牵头,尽快组建海南营商环境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各局委办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小组,组建跨部门专项营商环境优化改革工作小组。细化工作目标与任务,明晰责任并落实到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责任主体,确保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当好“施工队长”,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过问营商环境工作。二是以“海口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为基础,建议把“海口12345”升级为省级平台。设立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投诉监督专线,做好投诉情况的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汇报、第一时间整改、第一时间回复,并追根溯源,制定预防和纠正措施,不断完善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加强对直接面向企业部门的动态化、常态化、突击化日常检查,保持对投诉企业或个人的100%回访,并让投诉者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三)着力回应市场主体关切。营商环境好与坏,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业与民众。营商环境优化的最终成效如如何?最终裁判的是企业。海南优化营商环境,应关切企业经营发展的痛点、难点与重点,强化企业经营要素保障的落实。一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偏高一直是海南经济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政府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地、水、电、气等基本要素供给,通过地租补贴、费用返还等方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用地、用水、用电、用气成本。二是建立水、电、气等生产要素供给的稳定性和收费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要素供给监管,在供给持续性、供给中断电频率和持续时间、中断电预警等方面进行绩效监管,提高供给保障能力和办理效率。三是着力解决“暂行政策”、“暂行意见”、“暂行规定”长期化问题,清理不符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求的各类“暂行”文件,对新制定的“暂行”文件,要明确告知企业、民众该文件执行的起始时间,让企业家形成确定性的政策预期,以便做出理性的经营决策。
(四)创新人才服务机制,积极打造人才新高地。一是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在编制管理、收入分配、职称评聘、科研经费、子女上学、住房保障等方面落实用人单位责任制与用人主体自主权,探索多种分配形式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二是建立人才服务窗口,完善引进人才任职、居留、社保、医疗、住房、家属就业等相应配套政策。三是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优化人才结构,实施“百万工匠”培育计划,最大限度减少劳动力流动限制,降低人才流动成本。
(五)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大力营造诚信文化。诚信文化以及法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内在重要条件。为此,海南营商环境优化重要的一环便是诚信文化体系的构建。一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文化的优化不仅要聚焦于企业诚信文化优化也要关注政府诚信文化的建设与优化。建议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途径的政府失信投诉举报机制,以此为依托加强政府失信行为的监督,让这些失信行为曝光于“太阳”之下,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及时处理。同时,通过各类媒体如广播电视、商业广告、新媒体宣传、展会展览等进行诚信文化的宣传普及,让诚实守信的文化在海南自由贸易港蔚然成风。二是普及营商法治文化。《总体方案》提出,要建立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而现代营商文化的实质就是营商法治文化。“人”是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关键,通过持续、普遍、深入的法治文化建设和法治文化推广,让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在人民心底扎根,在全社会形成“人人皆是营商环境、事事皆系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海南法治”品牌,形成规范、稳定以及透明度高、可预见、可操作性强的法制规范体系。同时,发挥海南特区立法的重要作用,加强特区立法进程。
(六)全省上下以改进营商环境为中心,大力宣传营商环境优化重要性。目前,全省共识已经达成,营商环境是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特别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所以全省上下要形成大家一起齐抓共管营商环境的氛围,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全省重点中心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先要勇于自爆其短,看看海南在营商环境方面还有哪些问题、短腿与瓶颈,并及时宣传报道海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进动态情况,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的宣传格局,为海南打造开放包容、重信守诺、亲商护商、互利合作的国际化营商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可以在重要报刊、网络网站、电台电视台以及新媒体的重要版面、重点时段开设“海南营商环境动态”专题专栏,适时全面追踪报道海南营商环境现状、问题、改进、优化方面的动态信息,大力借鉴重庆、深圳经验,制作年度营商环境宣传片、宣传册、宣传刊,介绍营商环境改进做法,共享成功经验,剖析问题案例,探索解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