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经营机制下铁路非运输企业组织变革策略探讨

2021-01-13王卫燕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和卫生部

上海铁道增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市场化运输岗位

王卫燕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和卫生部

1 非运输企业概况及组织管理沿革

上海局非运输企业从80年代第一家工业公司起步,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一业起步的“创业”阶段向多业并举的“集团化”阶段转型发展,到现在已经组建16家直属非运输企业,逐步形成了“一个产业一家专业公司”、“一个地区一家区域公司”经营格局,并全部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下设近150家子分公司,平均每个企业约9家,涵盖了商旅服务、物流商贸、建筑施工、工业制造维修、土地房屋开发、科技服务等六大核心板块领域。

从对非运输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看,经历了几次变革,从最初的运输站段“谁主办谁管理”、多元经营投资中心专业化归口管理,到2013年按照铁路系统推进“多元化经营、一体化管理”的部署和要求,调整由铁路局直接管理,实现了集中统一管控。当时,上海局针对非运输企业设置大量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岗位,按照先“管起来”的思路,以“规范”为重心,大幅精简精干了管理机构岗位。同时为加强对非运输企业的管控力度,铁路局层面几乎“一杆子管到底”,负责了全部非运输企业的机构岗位设置,非运输企业只有少量权限。总结8年来对非运输企业的管理,总体看,各非运输企业组织管理逐步规范,管理机构定员大幅精简。但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非运输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经营布局、功能定位、管控模式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逐步显现了一些不适应,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非运输企业运行效率和经营活力。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为非运输企业经营开发带来无限商机,同时受疫情影响,铁路客货运输难以实现持续高位增长,使得非运输企业作为铁路发展的半壁江山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铁路经营创效更多的依靠多元开发。

2 非运输企业组织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营布局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在非运输企业重组整合上,虽起步早,但动作缓慢,目前一级非运输企业看似数量少、体量大、板块全,但大而不强,没有龙头企业或知名品牌;二级子分公司数量多、规模小、资源分散,“一项目一机构”、“一站段一机构”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公司经营板块交叉重叠,产业集中度不够,造成多头经营、同业竞争,形成无谓的内耗,经营效率低下。

(2)功能定位和经营界面不清晰。部分非运输企业在承揽经营业务时追求大而全,业务板块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业务多而不专,公司核心业务不明确;部分非运输企业与运输站段之间经营边界不清,存在不少不合理、不科学的关联业务,如部分工程类项目,非运输企业承揽后自身没有施工能力,又委托站段承担,有的“左口袋”转“右口袋”,甚至当个“二传手”,消耗了运输业成本,产生不必要的税赋。

(3)管理层级、机构岗位数量仍偏多,岗位设置“行政化”色彩依然存在。部分非运输企业管理层级达到4-5级,管理人员占生产经营人员比例达23%(运输站段8%),平均每个子分公司管理定员13.5名(运输站段5名)、内设管理部门1.7个(运输站段无),这样纵向多层级的组织架构造成经营成本高、负担重、管理效能低下。同时在岗位设置仍过多的考虑人员的身份、级别、资历,未按照市场化经营需要设置,晋升、考核、薪酬分配等决策主要以身份、级别为依据,岗位价值体现不充分,一定程度上挫败了经营人员的积极性。

(4)组织管控模式上亟待优化。目前集团公司对非运输企业仍惯用管理站段的方式进行管理,多以行政命令和集中性管控形式,赋予非运输企业自主权限不多,加之制度供给、机制建设不能完全跟上,集团公司审批流程多、决策效率低,对市场化反应不够灵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上还不够,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象。

(5)非运输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机制上还不完全适应市场化经营需要。许多经营者仍将非运输企业作为精干主业、安置消化冗员的“蓄水池”,退休前“养老”的舒适区;在管理思路上,沿用老套路、老思维、老办法,承揽一个新项目就要求设立一个管理公司,先考虑把管理机构、领导岗位和级别明确好、人员先聘干等等,没有用市场化经营理念和运行机制去经营企业,没有形成投入产出、效率效益管理理念,也没有从集团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去思考问题。

3 铁路非运输企业组织变革策略

近年来,非运输企业逐步走过了靠政策吃饭、靠投资增长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正处于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升级转型的成长期,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为非运输企业经营开发带来无限商机,同时受疫情况影响,客货运输难以实现持续高位增长,使得非运输企业作为铁路发展的半壁江山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铁路经营创效更多的依靠多元开发。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对非运输企业进行组织变革与创新,构建与企业战略规划和不同成长阶段相匹配的组织管理体系,增强应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提升。

(1)推进重组整合、优化经营布局。通过资源有效整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类分层、因地制宜优化经营布局。对一级公司,精准定位六大核心经营板块发展方向,推进专业化、区域性重组整合,升级传统产业,打造有规模优势、竞争优势和产业优势的龙头骨干企业;对二级子分公司,区分管理类和专业类公司特点,对管理类公司按专业板块设置子分公司,一个核心专业板块设置一个,推动优势资源集中、提高专业经营水平;对专业类公司,按徐州、安徽、南京、上海、浙江五个区域,一个区域设置一个,避免区域经营布局重叠、目标客户相同,降低经营成本。

(2)聚焦核心业务、明晰功能定位。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自己的核心能力,并非越大越好、业务板块越全越好,而是要根据铁路自身特点,重点打造核心业务、形成核心能力,创建自身竞争优势。区分市场型、生产辅助型,在经营范围上有所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抢占市场份额、有铁路专业优势的,能够形成显著效益、反哺运输主业的,大力开展市场化经营,继续做强做大;对生产辅助型,是运输生产组织一个环节的关联业务的,按照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原则,对运输主业与非运输业之间经营界面进行统筹考虑,该回归主业的回归,减少不必要关联交易。

(3)推行扁平化管理、精干管理机构岗位。以减少管理层级、减少管理机构岗位、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优化整体组织架构设置。针对超大非运输企业,探索“区域事业部”和“专业事业部”等管理新模式。积极推行子分公司财务核算等综合管理职能上移,做强本部的业务管理、资源统筹和经营管控功能,同时进一步精干综合管理人员数量。同时按市场化企业通行方式重新设计职位体系并推行岗位管理,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资格、身份予以封存,设置职务序列、职位层级,建立多通道职业发展通道路径,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的收入分配模式,全方面激发经营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优化管控模式、适度放权、强化内控。现代组织趋向于规模适中的决策下移的分权体制,这是因为组织结构必须保持快速的决策,而且决策尽可能靠近市场、靠近经营一线。因此不能按站段模式管理非运输企业,赋予其更多的管理自主权,但在当前非运输企业内控机制尚在健全完善过程中,对组织管理宜进行分层管理,立足于“管”“放”结合,探索建立与市场化经营要求相匹配的管理方式,强化内控、达到权责匹配。集团公司主要侧重于管总量、(抓宏观、)定指标(制度、立标准),管控管理机构定员,控制综合机构数量,降低非经营人员比例;非运输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决定经营机构岗位。对新设立子分公司,初期一律不设管理机构和管理岗位,通过内部分配机制吸引激励经营人才,待达到一定规模、有了稳定效益以后再来核定机构编制,更加突出编制管理的效益导向。同时集团公司放权后,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避免“一放就乱”,确保规范有序。指导非运输企业健全完善非运输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

(5)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经营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解放、观念跟不上,经营也干不好,因此搞活企业需要树立市场化创新型的思维,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认识,大力培养打造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同时由于非运输企业处于市场化经营第一线,在许多刚性政策尚不能突破情况下,建立灵活机动的市场化经营运行机制是激发企业活力最有效的手段,应做好机制的顶层设计和探索实践,紧紧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切实创新用人用工机制,灵活采用多元化、市场化用工方式,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实行差异化考核、市场化分配,实现收入随效益情况能增能减,充分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猜你喜欢

市场化运输岗位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研究
羌绣市场化发展对策研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