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伦理片的代际互动浅思:基于李安“父亲三部曲”
2021-01-13韦俊全辽宁大学
韦俊全 辽宁大学
家是流动于各式意识形态和社会模式的存在,无论身处世界哪一隅,家庭都是常规且至关重要的基本社会单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着不同的家国关系、不同的家庭理念。家是国的缩影,纵观中国文学,不乏诸如《红楼梦》《四世同堂》这些以“家”的兴衰去映照社会变迁的经典著作。以家见国,已经成为了涉及家庭伦理内容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基本的叙事表征。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已经根植于许多生于斯,长于斯的国人意识中。随着社会的更替,全球化的演变让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明的交流日渐融通。在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之外,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家庭形态。
李安导演生于中国台湾,自小接受传统的中式教育,后赴美留学,所以在其成长之路中他亦是得天独厚地实现了“荟萃中西”,以至于在其创作中总能聆听到东方气质与西方思想的完美对话。在“父亲三部曲”中,李安导演细腻又独到地展现出了中西方家庭伦理的碰撞。三部影片的“父亲”无一例外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形象。在影片中,父亲与文化背景、性格思维迥异的子女互动时产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也余思绵绵的故事。“笑”是中西家庭观念的错位产生出的叙事效果,“思”则是让我们超出影像,反思当下社会中家庭伦理的存续以及作为类型的家庭伦理片的创作走向问题。
一、“父亲三部曲”中传统家庭伦理的文化表征及溯源
(一)“父亲三部曲”中家庭伦理的文化表征
父亲形象是支撑起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叙事的关键所在,从《推手》到《喜宴》再到《饮食男女》,三个不同的家庭背景,三个不同身份的父亲,却有着相似的标识:板正、严格、不善表达、深受中国文化陶冶。在影片中,子辈与孙辈作为父亲互动的对象,他们的存在也让“中国式”的父亲形象展现得更为立体、更富真实感。在代际的互动中,也进一步铺叙出三部影片的家庭矛盾。
与西方国家及当代中国宽松多元的家庭文化氛围不同,中国传统家庭自古以来最鲜明的表征就是“父权制”——传统“纲常”理念,父为子纲,孝道先行。在传统中国家庭中,父辈在上,子辈没有什么话语权,也不能忤逆父辈。“父权制”的由来也与中国历史的演变息息相关,若期透过影像去真正了解中国的传统家庭伦理,须先对其文化根源进行回溯。
(二)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父权文化的溯源
追溯中国传统家庭的“父权制”得回到氏族社会,因建立在血缘的关系,才衍生出了“氏”与“族”的概念。自氏族社会,再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去构建家庭、族群的规则一直保留着,使得中国社会逐渐积淀成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形态。家是个人服务的指向,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荣辱。中国人根深蒂固有延续家族香火的观念,除了繁衍子嗣,更多是要把家族的声望发展壮大。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与子的血缘关系是最稳固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父辈创造的基业为子辈提供了好的成长环境,而子辈亦会成长为父辈,并继续为后代造荫。父亲作为家庭的脊梁,承载着家庭、家族的指望。他们在承担家庭最大责任的同时也拥有了最大的话语权,这促进了父权的形成。
(三)“父亲三部曲”里父权主导下的家庭伦理形态
父亲在家庭关系中拥有最大的话语权,他们对子女的爱与温情受着家庭责任的制约与主导,代表着传统父权的父亲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希望子辈成龙成凤并延续家族后代。在《喜宴》中,父亲在面对儿子伟同婚礼,关于生孙子时不容置喙的态度皆充分展现着传统家庭父亲的身份。但在家庭血缘与社会契约之外,维持家庭关系还有代际互动时彼此间的爱。“父亲三部曲”中三个不同的父亲形象,虽板正威严但无一例外在日常生活中显露着他们对子女的爱。影片《喜宴》中面对儿子的选择,父亲没有明确地对儿子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影片最后,父亲与儿子恋人西蒙晨练并送给他生日红包时说“伟同是我的儿子,你也应该是我的儿子”——父亲的文化背景可能致使他无法正面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他依然通过一些行动去完成自己对子辈的爱。在《喜宴》中,导演也做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处理,既完成了父亲“要想儿子结婚,想抱孙子”的心愿与传统伦理需求,最后儿子伟同也可以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二、“父亲三部曲”中父亲形象及代际互动分析
在“父亲三部曲”中选取了太极拳师傅、军官、厨师来作为父亲的职业身份,这些职业皆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而在传统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父亲,不仅对自我有着规范的要求,对子女也有着严苛的期望。
(一)《推手》的父亲形象分析及其代际互动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太极拳教授,影片也化用了书法、国画等具有中国标识的民俗事象,从日常喜好上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亲刻画得细致入微。他身处异国,与儿子、孙子和美国儿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他的生活习惯与身为撰稿人的儿媳格格不入,在生活中两人也产生了不少矛盾,而儿子在两人中间承担着调和的功能。父亲一直不满于儿媳对孙子的教育,并且想从自我的主观意志去灌输给孙子一些传统的知识与思维,但在一系列矛盾产生并化解的过程中,他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最后,父亲用长辈的爱去理解儿媳、儿子与孙子的选择,影片中代际互动产生的问题也通过太极“推手”的方式得到了相对圆满处理。
(二)《喜宴》的父亲形象分析及其代际互动
《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个极具威严同时也开明的形象,在知道儿子伟同要结婚的消息后便与爱人一同飞往美国为儿子筹备婚礼。儿子因为“假结婚”所以希望办得小一些,有父母见证即可,但传统文化背景的父亲却认为结婚是人生大事,他接受曾经的下属的建议,在饭店了重新大办婚礼,一是为了家族的脸面,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使然。在婚后,父亲与儿子、儿媳等相处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在经历内心的艰难取舍后,他选择跳出传统的认知,以父亲的身份,用爱去接纳儿子以及他真实的生活。
(三)《饮食男女》的父亲形象分析及其代际互动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影片的代际互动刻画得更丰富,不像前两部的父亲对儿子,影片里父亲面对的是自己独自抚养长大的三位女儿,借由父亲厨师的身份去表现出“食色,性也”的主题。影片中,三个女儿无论是性格还是职业都极具代表性:大女儿是中学老师,性格保守;二女儿是公司管理者,活泼精明;三女儿是学生,代表了青春懵懂的一代。父亲作为家庭唯一的男性,在与三个类型化的女性相处时也发生了一系列诙谐的事情。
影片中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人生想法,而身为父亲,他已经无法再去一一左右,正如影片父亲老朱与同事聊天时说得一样“养大了,就随她去,就像烧菜一样,菜上桌了,一点胃口都没有了”。面对女儿的选择,他只能选择去理解接受。《饮食男女》是“父亲三部曲”里面对于“父权”挑战最大的影片,父亲选择与女儿的同学在一起,影片最后也安排了看似最“离经叛道”的二女儿回归了家庭,回归父亲身边,这让影片的家庭的情感互动更加发人深思。
三、“父亲三部曲”里中西方代际互动对比
李安“父亲三部曲”与一般家庭伦理片的不同及其独到之处在于,影片的背景不完全是在中国,也不完全是呈现中国传统家庭里的细枝末节。除了《饮食男女》将故事的场域设在台湾,《推手》《喜宴》等故事的背景都是在国外,故事体现了中西方代际互动的差异,尤其在《推手》中这种差异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影片《推手》中,朱老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向孙子灌输中国传统的思维与文化知识,在他心里,他希望孙子和儿子一样,都能为家族延续荣光。但是对于美国的儿媳玛莎而言,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她希望用独立的个体观去对待自己的儿子。不管是儿子的“创意”绘画,还是面对儿子想看动画片时与儿子有商有量谈条件,玛莎并没有用自己身为“家长”的身份去主宰儿子,这也成为朱老口中不屑的教育行为——“好像做买卖,什么都要谈条件”。反观朱老,他一直在用自己“长辈”的意志去教育孙子,哪怕是孙子并不喜欢,他还是孜孜不倦地让他习字、绘画、说汉语。朱老与儿媳玛莎在对待晚辈的态度上,就能以影片里的家庭去具体地看到中西方在代际互动上的差别。
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冲击,让影片关于家庭伦理的讨论更为开阔,超脱出传统家庭伦理片单一中国家庭伦理的指向,为影片的伦理关系、代际互动增添了更多耐人寻味的新意,在当时也让很多电影创作者看到了家庭伦理片新的创作面向。
四、基于“父亲三部曲”代际互动对家庭伦理关系的现实思考
(一)以“爱”去消融不同立场冲突
在“父亲三部曲”中,无论是《推手》父亲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融入儿子一家,还是《喜宴》父亲用爱去接受儿子的选择,抑或是《饮食男女》里父亲与女儿们的相互理解,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因为他们彼此的爱与责任。作为传统的中国式父亲,父亲有责任期盼和要求子辈延续家族、过得安好;作为子辈,他们也在努力协调好父亲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因为彼此不同的责任立场,两者在互动中自然会产生各式矛盾,但是也是因为彼此爱与责任,影片故事最后也能达成相对和谐的结局。从家到国,亦是如此,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身份与职责,处于不同的立场,在不同的立场上交流就难免会产生冲撞,所以“父亲三部曲”中我们亦可反思得到,若要在国与社会达到和谐,就须牢记彼此的责任。在同一个环境里,彼此是息息相关的存在,要用爱与包容去消融立场的对立,从而做出对彼此都有益的决定。
(二)以“孝敬”去弥合代际差异
“孝敬”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已成为每个国人要秉承的家庭伦理观。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纷呈的叙事里不变地是对“孝敬”的感召。在《推手》中,不管父亲与自己妻子发生怎样的矛盾,作为中间人的男主人公晓生都极力去协调,对待父亲一直恭敬爱护。他没有认为父亲理所应当为家庭付出,反而是努力照顾到父亲的需求、希望他有自己的生活喜好。《喜宴》《饮食男女》亦是如此,主人公们谨遵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尽力在父亲与自我生活中寻求一种和谐的方式,所以才有了《喜宴》中的“假结婚”、《饮食男女》中二女儿的回归家庭。大的社会场域更应该如此,在强调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当下,我们依然有着许多身份与责任,不应一味强调自我感受而让父辈买单,如何去平衡且传承好“孝敬”,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才是我们最该思索的。
(三)尊重“个体”,让个人价值被看到
“父亲三部曲”的叙事冲突是基于不同个体的选择而产生的:在《推手》中父辈与子辈有不同的教育与生活理念,所以产生了矛盾;《喜宴》因为男主人公伟同的个人情感选择,才形成了之后的一系列冲突;《饮食男女》就更为丰富,无论是老朱对于爱情的选择,还是女儿们对于自我生活的选择,都凸显着个人追求与家庭关系的拉锯。凡此种种,充分体现影片对于“个体意识”的尊重,让个人追求被看见,并通过影片去验证其在现实生活的可行性。在“个体”与“家庭”冲突中,李安导演让大家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不应该牺牲个体的价值,而是彼此求同存异,既让个人拥有追求自我理想、情感需求的权利,同时也让家在彼此包容中形成更和谐更牢固的场域,让人文的关怀在家庭乃至全社会中得到彰显。
五、结语
在中国电影众多类型中,家庭伦理片相较于其他类型而言有着更有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发展,数量亦是汗牛充栋。关于中国家庭伦理片的相关学术研究也非常多,从传播学、电影学、符号学到叙事学,从人物形象、叙事结构、文化解读皆论述。李安的成长背景让他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熟稔于心,也对西方思想有着自我解读,其导演的“父亲三部曲”展现出了不同以往中国家庭伦理片的独特性,突破了以往中国家庭伦理片只关注于传统家庭的创作方式,把视野放在多元文化,尤其是中西冲突下的中国家庭中,展现出了各具深意的人物形象和更加多面的代际互动,这些为中国家庭伦理片的“代际互动”研究提供了更多角度和可能性。借由对“父亲三部曲”代际互动角度下文本分析,亦可为中国家庭伦理片的创作以及中国现实的家庭伦理关系提供更多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