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派面塑的文化内涵及美学特征的体现
——以《设计美学》课程中提到的美学思想为例

2021-01-13余玥瑶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设计美学面塑海派

余玥瑶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

一、海派面塑的历史由来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面塑艺术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我国民间面塑玩具按其地理位置划分可以分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面塑是以晋南地区的面塑为例,长江流域则以上海的海派面塑为例。它不同于北派的古朴、粗犷、豪放和深厚;显露的是细致、优美、婉约和精巧。但是海派面塑的形成也是深受北方面塑风格的影响,这是由于海派面塑的创始人赵阔明是北方面塑代表人物潘树华的弟子,他后来到上海发展面塑艺术,也就是上海最早的海派面塑创始人——“面人赵”。

起初海派面塑是起始于上海老城厢地区,属上海城市的商业中心区域,商业发达,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汇集于此,在这一个区域内,有各种富有当地特色的产品与文化。与此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开放的国际都市,这样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多种文化意识交叉影响,在传统设计美学的影响之下,也促使了传统与现代得到良好的统一,形成了独到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

二、海派面塑的设计特征及艺术特色

(一)海派面塑的题材

海派面塑突破了传统面塑常表现的婚、嫁、丧等题材,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其中最主要的题材是传统戏剧及神话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海派面塑作品的人物形象逼真,尤其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并善于利用肌肉骨骼和服饰的关系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造型比例关系。因此,它又被称为“立体的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随着传统艺术的不断创新,海派面塑在题材上也有了转变,除了继承传统的婚丧题材、戏剧及神话人物题材,现在又有了同现代流行的卡通人物、动漫人物、节日元素等跨界融合的新题材出现。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爱。

(二)海派面塑的色彩风格

一方面,纵观北方面塑的装饰多用夸张、大胆的对比手法来表现,然而海派面塑的色彩风格不强调单个作品的色彩突出,而注重作品色彩整体的和谐,浓烈的色彩对比相对较少,除了纯色外,还会大面积使用白色,作品效果更加淡雅。另一方面,海派面塑还会根据作品的整体色彩基调,按人物特点需要调制颜色,使得作品更具多样性,色彩层次感更为突出。不同于北方面塑作品的以大面积的红、黄、蓝、绿等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色彩为主的艳丽的装饰色彩。

此外,海派面塑大师赵阔明归纳了调色、镶色、复色、并列色、对比色、调和色等多种技法。根据色彩的对比、调和来凸显面塑人物的相貌、体形、动态、神情,以及各种质地的服装、饰物、道具和背景等,使得海派面塑极具欣赏性和趣味性。

(三)海派面塑的创作技法

前文说到海派面塑是在传统北方面塑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然而他的制作技法又不同于传统的面塑技艺。它是借鉴了年画的表现方法,同时又改进了面粉的硬度,混合了小麦粉、糯米粉、甘油等材料。因此,海派面塑作品看上去造型更加生动,人物面部更加圆润饱满,比例也更加准确。其中,它受影响最深的是北派“面人汤”的面塑技艺,改变了面人一向只是充当孩童玩偶的街头手艺的地位,还具备一定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制作海派面塑的步骤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这几个步骤,其中第二步“手捏”这个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海派面塑大师赵阔明总结出了“手捏八法”,即揉、捏、搓、捻、拧、挤、掐、拉这八种手捏方法,每种手法的运用都是根据造型的需要而选取合适的制法。除此之外,赵大师又根据面塑工具的特点,归纳出了“工具八法”,即采用特制的工具,如:拔子、骨针、小剪刀,小梳子、毛笔、镊子、竹竿、竹劈、小锥子等进行剁、挑、拔、按、轧、切等工序。工匠们在制作海派面塑的时候,要经过8~9 遍的揉搓面团,才使得面团表面色泽光亮且富有弹性,在揉面的过程中还会加入少许糖水或者醋,这样制作好的面塑蒸出来后才会香甜可口,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三、海派面塑的价值内涵

一方面,海派面塑是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说它是在北方面塑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但如今已经和北方面塑艺术平分秋色,成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南北两大流派中的其中一派,代表着上海地区拥有百年历史的面塑艺术,因此海派面塑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再者,又因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自成一派,拥有着其他地区面塑不具备的“人物面部刻画细腻、服饰刻画质感飘逸、形象生动逼真”等艺术特征。同时面塑工匠们秉承着匠心手作,传承国风,因此,它又具有其他艺术作品无法替代的艺术价值。

另一方面,海派面塑是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对于我国戏剧文化的传播也有一定的价值,让更多的人通过海派面塑这个载体了解到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传播的作用。同时,传统的海派面塑作品彰显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待文化细节的严谨态度,都发扬了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作品极具说服力和表现力。

海派面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发挥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传承价值。

四、美学思想在海派面塑中的体现

(一)质朴之美

相对于其他的民间玩具艺术品而言,海派面塑的制作技法朴实。

一是制作面塑的工具十分简单,只需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需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捏制就可以完成一件鲜活的面塑作品。当然工匠们的功底不同,呈现出的作品效果也会不同,制作时的心情不同、力度不同,呈现出的作品造型和线条也会不同。但这些都是民间手工艺术最真实的表现。

二是面塑制作的原料简单,主要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等通过压、按、点等手法塑造出点、线、面等造型元素而形成各种造型的工艺品。如婚丧嫁娶类礼品、供品,又如生日、馈赠亲友等主题的艺术作品。此外,在重要的祭祀上,还会做成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花馍、花果馍、礼馍、馍玩具”等。

因此,海派面塑质朴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工匠艺人们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几个步骤后,再用小竹刀灵巧地切割塑成人物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再披上发饰和衣裙,顷刻之间,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面塑作品质朴而不普通。

(二)自然之美

海派面塑的制作原材料都是使用原生态、天然的材料混制而成,它的超强的延展性能够制作出极其精美的艺术作品。在色彩的搭配上也讲求整体效果完美,突显出自然和谐之美,不以单个作品的色彩突出作为表现的重点,而是更注重整体色调的和谐感。并且会依据刻画对象的不同性格及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特点去调制专属的颜色,使得作品的层次丰富,耐人回味。因此,海派面塑相较于其他地区面塑艺术作品强烈的对比色彩、粗犷的美感,更具观赏性和视觉力。突显出了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自然之美”这个特征。

(三)寓意之美

海派面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也是一种精神产物,是情感表现与交流的一种方式。面塑作品汇集了制作者们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想表达的文化精神。通过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观者能够理解面塑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认知。

通常传统艺术品会借助“谐音”来婉转地传达面塑艺术家们想表达的吉祥意愿。例如,名为“喜上眉梢”的作品造型是站立在梅枝上的喜鹊(喜鹊在传统文化里代表了吉祥、喜庆),寓意着将会有喜事发生。又如,名为“金玉满堂”的作品,其造型是鱼缸里的金鱼形象,(金鱼与“玉”谐音),也寓意着人们对于富贵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用谐音的寓意来表达的方式也体现出了海派面塑作品的寓意之美。

五、结语

从古至今,中国的传统艺术都是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在不断发展。设计美学的发展也应当是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实践作品的表达相结合,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海派面塑受到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及价值内涵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创新、融合,发展得越来越好。

猜你喜欢

设计美学面塑海派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山西面塑人物造型动态概括法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设计伦理与现代设计美学的构建
论设计美学在动画中的价值体现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