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研究
2021-01-13邢雅琳
邢雅琳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00)
我国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城市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相继进入老年阶段,独生子女对于父母养老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受传统居家养老观念的影响,部分老年人对异地养老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这种非自愿性参与的养老方式,使得老年人虽然身体得以照料,但其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单一性及满足精神需求途径的非便利性,阻碍了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老年人不同的养老需求,以社区为依托,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的养老模式成为研究重点。
1 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供给状况
1.1 需求状况
在被调查者中,有56%的老年人表示对社区养老非常了解,26%的老年人表示基本了解,仅有18%的老年人对此完全不了解。低龄老人比高龄老人更加了解社区养老模式,说明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的认知度较高,但宣传途径大多是网络,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对这一模式的了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身体状况一般或较差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多数老年人不想因为自身状况给孩子增添负担,但又不想离开熟悉的环境。这种矛盾心理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给老年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活状况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不同,身体健康且和家人一起居住的老人大多表示社区只需要为他们提供基本服务即可,如医疗服务、老年活动室等,而身体状况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或独居老人则更希望社区为他们提供日间照料或居家养老服务。
1.2 供给状况
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在不同社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说,体系不够成熟,在有效满足广大城市老年居民需求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社区养老模式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养老服务的供给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各项服务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
缺乏需求为本的意识,实际服务内容与人们需求脱钩。部分社区存在已提供的服务需求率及使用率不高,而人们急需的服务却没有提供的现象,社区没有及时了解人们需求的变化。此次疫情期间,社区老年活动室等聚集活动场所使用率下降,心理疏导需求上升,但由于部分社区没有掌握人们的需求,大大降低了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多面向低龄、健康老人,以基础服务为主,对象单一。部分服务费用与老人预期不符,导致服务使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管理缺乏系统性,服务人员流失率高,活动质量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不能有效保证接受服务的老年人的利益和权利。
2 多元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制订相应服务,才能解决社区养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资源的浪费会导致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使用效益下降,易导致服务使用费提高。服务利用率低会使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运营成本上升,而社区可能会因维持运营的需要不得不提高某些服务费用,使得原本接受服务的受众放弃使用服务,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实现“资源-社区-服务对象”三者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社区应有效完成资源到服务的转换,建立多元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3 多元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3.1 掌握多样化服务需求,提高服务针对性
应构建基本养老、日间照料及居家养老三者相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针对有自理能力的老人,社区应在及时了解其需求的基础上,完善基础养老服务设施及活动建设。如开设兴趣班和活动室等,充分展示老年人的才华,提升其自我价值感。规范健身活动器材及场所建设,保证老年居民的每日运动量。定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及时为老年人排忧解难,减轻其心理压力,保证其心理健康。加强信息沟通,保证老年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政策。针对具有半自理能力及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开设日间照料所或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日间照料所在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同时,应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需求。居家养老服务应注重服务者素质,规范人员招聘程序,确保其职业道德、技术能力符合要求。日间照料所的建设规模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配置等,应依据社区实际情况,避免资源浪费。
3.2 加强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应聘用专业人员保证服务质量,注重引进专业管理人员,协调不同专业人员,以提升服务效率及服务之间的衔接性。
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实现资源的有效链接,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社区养老是一个综合性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专业优势,实现服务对象与资源之间的有效对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大力宣传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其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社区应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保障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服务质量。应积极创新养老发展理念,以需求为本,提升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应大力宣传社区养老服务理念,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口头宣传等途径,扩大受众面,使人们熟知并认可这种养老模式,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