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合作社成长因素探究
2021-01-13林梦雨
□文/林梦雨
(温州大学商学院 浙江·温州)
[提要]目前,我国在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合作社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经济的主要动力。合作社的成长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全国范围内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地增长;另一方面指合作社质量的发展。截至2019年,我国合作社数量高达218.6万家,总体呈“大群体、小规模”特征,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质量不高,实力较弱,所以当下的主要目标是“质”与“量”的双重成长。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种大背景下,农民合作社应运而生,并出现了大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我国农民合作社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主体,采取自愿的模式,以提供资金、劳动力、生产设备、产品以及技术为纽带实现相互合作,内部实行服务,外部参与竞争,这为我国农业的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迅速,但仍面临“大群体,小规模”的问题,发展质量参差不齐,相关的法律、政策等配套措施还需完善。
二、农民合作社成长理论分析
(一)合作社成长的概念。“成长”源于生物学,是生命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成长是对“增长”与“发展”一词的拟人化表述,是数量概念与质量概念的统一。合作社的成长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体现,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表现为规模由小变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以及组织结构的日渐完善,同时也表现在与外部环境互相协调、影响以及适应能力增强的过程。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合作社量的成长。具体指合作社规模的扩张,即资产的扩充、生产加工能力的提升、社员的增加、利润及销售额的增长。(2)合作社质的成长。主要指合作社将生产要素整合,合理地配置,从而实现质的飞跃,是合作社整体资质的提升。(3)合作社质与量成长的统一。合作社量的成长是质的成长的基础与前提,质的成长是量的积累,也是合作社不断向前的源泉。
(二)合作社成长的阶段。成立阶段即合作社从注册、选址组建、购入设备、招聘社员加入到开始正式经营的过程;成长阶段即合作社逐步打开市场,所生产与服务的种类增多,内部形成了一定规模,对外部的适应性增强的阶段;成熟阶段即合作社已经拥有完整的经营管理体系,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不断优化内部环境,获取外界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阶段。而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合作社通过获取资源、结构优化、制度完善以及文化的营造实现持续的自我成长。
(三)合作社成长影响因素。现有文献主要从结构视角和能动视角分别研究组织成长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结构视角的研究认为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组织成长与发展的一个关键力量,即外部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等影响着组织的发展。而能动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组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的自主能动管理机制,即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能力影响其发展。组织的成长不仅依赖内部自身获取资源的能力,同时依赖于外部资源的给予程度,是内外部的互动关系。
三、合作社成长因素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为研究农民合作社成长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梳理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影响因素,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合作社成长的三个阶段出发分析影响其成长的因素,为提高案例分析的信度与效度,实地调查了以浙江省为主的10多家合作社,从中选择了两家典型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浙江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丰城市恒衍鹌鹑养殖合作社。
恒衍鹌鹑养殖合作社成立阶段社员起初注册时有163人,人数虽然多,但成员异质性明显,经验不足。合作社内部使用的设备陈旧,养殖技术仍按照传统的模式。虽有政府的支持,但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经过发展,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与“科学+创新促发展”的经营模式。
梅屿蔬菜合作社成立阶段社员数量少,拥有多年的种植经验,异质性不明显,相对好管理。合作社种植范围小,新型的生产技术处于研究开发阶段,生产效率不高。2010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建设梅屿农产品原产地交易市场。
(二)研究发现。借鉴以往学者们对农民合作社的生命周期的研究,并以合作社从产生到消亡的五阶段演变理论为依据,本文将合作社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成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结合不同发展阶段,来分析合作社的成长因素。
1、成立阶段。合作社的成立阶段主要指社长或理事长带领农户,按照供应链中市场的需求,根据自身资源组建成合作社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合作社规模较小,经营的范围窄。恒衍鹌鹑养殖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内部条件有限,养殖技术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社员人数虽多,但异质性明显,成员的养殖经验不足,导致合作社生产效率低,发展缓慢。梅屿蔬菜在这一阶段仅有少量农户加入,但社员来自同一地区,文化水平、种植经验等相差不大,但由于种植范围的局限性,合作社很难打通销路,加上融资困难,合作社没有资金去扩大规模,吸引不到有实力的企业。
2、成长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恒衍鹌鹑社长依靠自主开发的鹌鹑繁殖技术,很快得到了政府支持,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得到了当地大型企业的投资。社长将研究的鹌鹑养殖技术在内部试点,随后推广至周边村镇,带动了周边农户加入。生产技术的创新,提高了效率,为合作社带来了利润,合作社销售额与社员收入均大幅度上涨。梅屿蔬菜通过为社员共同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共同销售农产品,增强社员对合作社的归属感,社长定期组织社员进行培训,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行理、监事会管理机制,形成组织文化。
3、成熟阶段。合作社发展成熟阶段即合作社内部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完善,外部市场环境稳定的发展时期。合作社内部形成有效的利益凝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外部市场交易渠道较稳定,具有核心竞争力;销售整体态势良好,销售额增大,利润可观;与供应链中其他组织维持长久的合作关系。这一阶段,案例中两家合作社内部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达到了质与量的提升,外部获得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等技术、政策的支持,与供应链中的组织开展长期合作,在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推动下,合作社完成从成立到成长到成熟的蜕变。
综上所述,两家合作社的成长路径有所不同,恒衍鹌鹑为外生型合作社,在合作社成立到成长阶段,推动其成长的主要因素为外部因素;梅屿蔬菜为内生型合作社,推动其成长的主要因素为内部因素。
四、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首先分析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内涵。我国农民合作社在数量上大规模地增长,但在单个合作社的成长质量方面却有所欠缺。农民合作社的成长不仅体现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张,也应表现在组织适应能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等方面的成长。其次以调研的两家合作社为案例,对其成长过程中的阶段影响因素进行案例分析。其中,根据成长的不同路径,将两家合作社分为内生型合作社与外生型合作社,成长的条件不同,则影响合作社成长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内生型合作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内部因素,外生型合作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外部因素。最后探究农民合作社成长的因素,对我国农民合作社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