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2021-01-13庄钰静
庄钰静,曹 旭
(福建医科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被广泛重视,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提高学生的分数,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协同育人指的是高校通过人力物资的优化配置,建立协同育人的机构体系,高校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在学生的专业课程教育中,高校辅导员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加强与政教老师之间的配合,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最大优势。
一、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
优化教学资源就是要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第一课堂指代的是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则是指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学。提升高校的职业教育水平,首先要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另外辅导员也应该参与到教学的过程,深入到课堂,和学生一起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同时还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情况,加深对学生的了解。[1]除此之外,思政课的专业老师也可以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由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形成了良性的合作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同时也保证了教学质量,通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各自发挥不同的育人能力,使教学资源实现了合理配置。
(二)有利于实现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优势互补
在合理优化教学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将辅导员工作的系统性和思政课的适时性有机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现代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共同发挥协同作用有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任课教师与学生缺少交流的不足,同时任课教师也可以加强对辅导员日常思政教育活动的理论支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育人水平。与此同时,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对自身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有利于协同育人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协同育人的机制可以促使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紧密配合,双方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下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任课教师还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随时掌握学生的意识发展趋势和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实践中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建议,拉近师生距离。将协同育人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针紧密配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保障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成长。[2]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协同育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协同育人机制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协同作用,利用各自的优势,发挥各自的育人作用,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科学育人讲究的是知行合一,所以要特别强调在协同育人体制下,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传统的职业教育比较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而忽略了实践的意义。知识是来源于现实,同时也是要为现实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注重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缺乏有效合作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现状来看,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还缺乏深度有效的合作,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体系。对于这种情况存在的原因主要是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属于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所以很难从根本上完全融合,很容易促成各自为营的局面,对学生的教学只局限在自己的层面。[3]另外,协同育人的机制还没有健全,也没有相关的经验或者是平台加深两者之间的合作。
(二)高校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
职业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层面和道德层面的教育,长期以来教学的出发点都是立足于课本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虽然教师也想有所突破,但效果并不理想。另外,高校的辅导员其实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但由于理论的缺乏,所以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并没有有效的结合,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4]。
(三)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团队均存在局限
在高校中辅导员大多数都是由年轻人担任,是充满活力的群体,思想也更接近学生,辅导员普遍承担着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工作压力较大,但却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制,这使得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很容易流失大量人才。而与辅导员团队相反,思政课的教师大多文化水平偏高,长时间在一线教学,除了教学任务还有科研任务,所以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和学生很好的互动和交流,对学生的思想活动和心理建设并不能及时掌握。所以在高校中无论是辅导员团队还是任课教师团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其本身的作用和价值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优化策略
(一)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想要加深教师和辅导员之间的合作,使两者可以很好的融合,就必须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以相应的制度做保障。首先,制度的设定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设定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和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二者搭建一个可以深入交流的平台,从客观的角度促进两者合作。其次,引用激励机制。[5]协同育人必定要转变辅导员和教师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教学理念,工作量也会适当增加,如何调动双方的工作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转变辅导员和教师的工作态度,让大家认识到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的重要性,如果缺少激励制度的辅助,那么很难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实施。最后,完善评价体系。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辅导员和任课教师清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有利于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加深彼此之间的合作交流。
一般高校的思想政治授课教师都具有高学历,对老师的文化水平和教学水平要求较高,但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并没有这么高的标准。高校的辅导员招聘,前提必须是共产党员,并且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就基本上可以胜任辅导员的工作,但在思想政治层面辅导员不具备较高的水平,作为学生的管理员,在高校校园中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6]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使辅导员开办校园活动更具有实效性,也有助于强化校园的风气,帮助学生提升全面素养。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课堂一般上课人数都比较多,由于思政课的严谨性,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互动性不强,学生也对思政课提不起兴趣,参与度不高。辅导员平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因势利导,在日常工作中多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多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和学生心理辅导等这方面的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活动,加深辅导员对学生的理解,这样才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二)搭建双向教学的平台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虽然不承担教学任务,但繁杂琐碎的工作就变成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想要营造良好的班风和校园风气,就应该从细微工作开始,辅导员应该重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及时与思政课老师沟通,寻找解决方案。对于思政课老师来说,没办法与学生做到亲密的交流,大多的时间都是忙于备课,课堂上会让学生觉得有距离,所以作为辅导员可以帮助思政课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
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两者在学生教育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负责学生日常的职业教育,而任课教师则更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学。辅导员虽然是高校教师团队的组成部分,但往往扮演的是学生管理者的身份,在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很难发挥教师的职能。在高校职业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的效果,必须打破辅导员工作的局限,为辅导员团队提供良好的晋升和发展机会是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辅导员团队本身学历水平并不低,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其自身发展的瓶颈主要是源于工作的性质,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或是突破,所以高校中辅导员队伍流动性也比较大。如果可以搭建一个双向兼岗的平台,让辅导员队伍和教师团队相互结合,就可以从根本上打破辅导员工作中的局限,更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磨合,有合适的机会,辅导员就可以充当任课教师的角色,为职业规划提供更多的选择。[7]而对于思政课的教师来说,可以发挥辅导员的角色功能,多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这样就可以弥补传统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轨的不足,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帮助教师找到教学的新思路,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科研水平,都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构建多维度的育人平台
1.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紧密配合。
通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紧密配合,可以强化学生对职业教育的意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无论是机制的创建者还是参与者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实施中不断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转变工作理念,多借助微信、互联网等平台辅助教学成果,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建立一个多维度的育人平台。通过协同育人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把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高端人才[8]。
2.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角度来说,最基本的素养就是要掌握培养学生的方法,知道如何在教学和生活中引导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把被动教学变为主动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品质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高校老师可以多借助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如:微博和微信等加深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9]
3.协同育人注意事项。
一是平台建设方面,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究协同教育的新形式。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本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特点的协同育人新形式。通过各种平台的建设和资源的合理整合,在工作中不断磨合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达到辅导员工作和任课教师工作的高度契合。通过平台的有效搭建,最大限度发挥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共同提升两者的育人效果。[10]二是在对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方面,高校在搭建平台的基础上,要收集整合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发挥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作用,促使两个队伍之间的深度交流,转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制定合理的协同育人规章流程,使协同育人的机制变得有章可循。三是从政策保障方面,要在工作中充分调动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高校应该成立相关的部门专门负责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工作,并寻求其他部门的支持,最终形成完整的工作体系,确保协同育人机制的顺利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与任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我国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和辅导员要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运用科学的手段和途径,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效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国家培养一批更能满足当今社会用人需求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