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预科教育分班策略研究
2021-01-13赵美威
刘 涛,赵美威,王 薇
(1.东北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大连长兴岛经济区新港小学,辽宁 大连 116317)
近年来,在“孔子学院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本质内涵”[1]的同时,来华取得学历的外国留学生也与日俱增,来华学历教育迅速发展。2014—2018年来华学生人数从377 054人增加到492 185人,来华留学生总数增加了115 131人;学历生从164 394人增加到258 122人,增加了93 728人;学历生占比从43.60%提高到54.44%(1)数据来源于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html.。
来华学历教育发展的结果促使来华预科教育事业回归并迅猛发展。2005年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预科教育试点单位。为保证来华留学本科学历教育质量、提高奖学金使用效益,教育部要求自2010年9月1日起,全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接受预科教育。截至2019年,国家预科教育试点单位发展到17家,接受预科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也从几百人增加到两千多人。
一、问题提出
来华预科教育培养方案要求预科生在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全国预科结业统一考试。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在汉语言能力、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基本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标准,这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来华预科教育的教学应该是高效的强化教学模式。
班级作为教师施教的场所,是教学的基本构成单位,有了班级我们才会考虑教学资源如何分配、师资力量怎么搭配,以及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措施等。合理安排班级与分配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保证教学的高效实施。关于分班研究,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常见的几种模式是“随机分班模式、S形分班模式、优势集中分班模式、能力分班模式”[2]。国内基础教育领域反对过度关注成绩,以避免人为歧视成为评价分班是否科学的一个标准。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同样需要探讨分班方式方法。现阶段对于有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有的大学“依靠汉字认读能力来进行分班测试”[3]。对于零起点来华留学生,有的高校采用的是“多种方法综合参考分级测试分数,学习者特征构建多元化信息,来确定分班策略”[4]。另外,也有的“依据媒介语进行分班”[5]。上述方法在不同的大学中同时并存,因为教学目标、学生类别不同,分班策略也不相同,但存在的问题是“国内高校留学生分班测试信度、效度不高”[6]。
现阶段在来华预科教育中,多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分班:
一是随机分班,各院校根据新生原始名单进行随机分配。这种分班的好处是快捷并显得公平,但也存在问题,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是在未来教学中慢慢了解到的,等发现学生学习有问题、学习能力不足的时候,已经在班级中形成两极分化现象,教师再干预已经来不及,两极分化使教学与管理都变得异常艰难。因此,随机分班偶然性因素太大,不利于实现高校来华预科教育教学目标,这种方法不适合追求高效的强化教学模式。
二是先随机分班再依据入学后第一次考试成绩分出快、慢班。采用这种办法,常常是在学生学过几个星期汉语以后进行一次测试,依据测试成绩再分班。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各个班级的整体水平趋于平衡,从而便于后期教学活动的开展。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严格按成绩分班,成绩差的班级和学生都人为地被标注上“最差班级”与“学习低能”字样,这会使成绩低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削减其学习积极性。因此,这种办法“在本质上与公平原则相悖,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7]387,是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从汉语教学中学习者跨文化适应的角度来看,第一次考试的实施是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大概是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这时学生基本上已经适应了所在班级的环境。调到新班级的留学生,要重新适应新的班级、新的教师教学风格,这对多数学生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应用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进行分班,将会人为缩短外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上的蜜月期。从教师角度来说,这种方法不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没有教师愿意承担问题班级的教学任务,也人为地增加了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这种分班方法给教学管理者、教学实施者、教学接受者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来华预科教育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分班问题,采用提前干预问题学生的学习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配最适合的教学资源,以达到因材施教、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怎样分班是来华预科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性问题。
二、分班测试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分班测试的理论基础
Rubin指出,学能是语言学习成功的三大个体差异因素之一[8]。Carroll认为,学能一般指人们在学一门第二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专业能力倾向,它决定了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速度。所以,学能研究一开始就和语言教学紧密相关[9]。Cook概括了四种可以运用学能测试结果的可能性:(1)选拔适合学习外语的人才;(2)根据学能给学生分班;(3)为不同学能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法;(4)不再将学能较低的学生的失败归因于教学[10]。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证明学能是影响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
但也有学者质疑学能与语言习得的关联性的影响,他们认为:一是学能在本质上与公平原则相悖,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学能的观念已经过时了;三是认为学能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无关[7]387。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有的人学习语言会快些,有人则慢些。
我们认为摒弃那些歧视与教育不公平的做法,学能理论会让我们深入了解二语学习者主观上存在习得语言快慢的现象。所以知道学能差异后,在教学中就可以实现对不同学能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输入假说”角度来看,在语言教学中针对不同学习者教师语言输入的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11]。这几乎是所有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追求。而通过学能理论将学习能力相近的人分到一个组群中,会使得“i+1”的实施成为可能。
针对来华预科生,要使他们永远都在原有的汉语水平基础上不断提高,科学分班就显得尤其重要。班级分得不好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吃不饱”,而能力弱的学生又会觉得“吃不动”,这无疑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从而影响整个班集体的教学进度和效果。班级学生的水平层次越相近,对于教师教学越好实施。因此,现阶段学能理论是我们探讨分班的最佳的理论。因为如果我们知道了学能的差别,可以为二语学习者提供精准的输入水平,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最早进行语言学能测试的是Carroll,他通过因素分析统计方法,将语言学能概括为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能力、语言归纳学习能力和机械记忆能力,据此形成影响深远的学能测试(MLAT)。MLAT试题体现五部分内容:数字学习、语音符号学习、拼音提示学习、句子中的单词学习和词语联想配对学习。学能测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用于选拔适合进行短期强化语言学习的人才,依据语言学能理论设计分班测试题,被证明能够成功预测大部分学员的学习成绩[12]。国外的研究证明,以学能为分班策略是现实可行的。此后,还有PLAB、ALAT、DLAB、VORD、CANAL-F等学能测试。对外汉语界丁安琪则首次利用学能理论设计学能分班测试题[13]。但是其测试结果是否有效,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二)研究方法
我们研究的假设命题是来华预科留学生学能与学习成绩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替代传统上我们使用的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具体学能分班测试题目组成与实施、对照成绩取得、研究对象等问题如下:
1.学能分班测试题构成
我们在丁安琪学能分班测试题的基础上,设计分班测试题。其主体内容包括三部分:模仿发音、学数字或含有数字的词汇以及相应的推导。第一部分是模仿发音,分为音节模仿和音节组合模仿,按照由单音节、双音节到多音节的顺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鉴于受试对象大多为汉语零基础,这一部分的测试不考查他们的语法敏感性,而是对语音的敏感性,特别是对汉语声调的考查,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模仿力和口齿发音能力。第二部分是数字学习,对应的是记忆能力,记忆力的强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习者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是推导数字或者是含有数字的词语,考查的是受试对象的语言归纳和逻辑推导能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分班测试内容与Carroll的语言学能测试题在实质内容上保持一致,在任务与目的上是相吻合的。
2.学能分班测试的具体实施
学能测试试题具体测试方法是在新生报到时对学生进行学能测试,测试时全程由工作人员引导,严格避免学生之间的交流。测试都是由固定的三位教师组成的测试组,逐一对学生打分。三人成绩取平均分为该生最终学能测试成绩。测试组教师为固定的三位专职预科部教师。
3.对照成绩与取得过程
我们选择来华预科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为对照成绩。该试题经多年试用完善,题型、内容非常稳定。具体测试过程中都严格执行考务考纪,确保学生成绩真实。
4.测试的对象
测试对象分别是2015级121名和2016级144名来华预科生。他们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差异大,母语主要是葡萄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等。全部为汉语零基础的外国留学生。
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是依托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来华预科教育基地的教学实践,以学能理论为基础,优化学界现有学能分班测试题,以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为参照成绩,通过近几年的分班实践,采用实证的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验证学能测试成绩是否与第一次单元测验成绩具有相关性,依据学能测试成绩,尝试完全依据此成绩进行分班与采取S形分班的可行性。最终替代以第一次单元测试成绩为分班依据的方法,从而实现科学分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三、来华预科教育分班策略实证
(一)完全按照学能测试成绩分班有效性证明
我们将2015级的121名来华预科生按照学能分班的方法,以入学学能测试成绩从低分到高分的顺序分成8个初级班,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入学四周以后,我们进行了第一次汉语测试。如下是利用单因素方差检验和相关性研究对此次分班是否有效进行的详细分析。
1.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差异性检验
表1中8个班学生的学能测试成绩在69.73和90.88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8个班的第一次汉语测试平均成绩在71.63和93.57之间。与学能测试成绩相比,各班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明显提高,8个班的平均成绩由81.28提高到87.76。
表1 1—8班学能测试与汉语测试成绩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检验显示,各班级的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也均有差异(P=0.000)。
进一步采用LSD法(表2)检验显示:依据学能测试成绩从低分到高分的顺序进行分班,班级之间均有差异。依据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进行班级两两比较,其中2班与3班、2班与4班、3班与4班、4班与7班、5班与6班、5班与7班、5班与8班、6班与7班、6班与8班、7班与8班考试成绩无差异,1班作为平均分最低的班级与其余班级之间考试成绩均有差异。
表2 多重比较
续表2
2.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分班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是否能够反映学生的学能差异,我们使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两次成绩的相关性进行验证,其相关系数r=0.654>0,说明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呈正相关关系,按α=0.05的标准,显著性P<0.001,说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是受学能测试成绩的显著影响的,即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两次成绩之间相关性较强,能够有效反映学生的真实学能差异。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针对2015级采取的学能测试是有效的。分班没有伤到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可以运用更多的手段来干预学生的学习,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最佳。但是,长期教授学能差的班级对教师又是不公平的,教师知道哪个班级是学能差的班级以后,安排教学工作变得尤其艰难。因此,这种方法长期执行起来存在阻力。
(二)以学能分班测试成绩为参考,按S形分班有效性证明
鉴于完全按照学能分班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将2016级的144名来华预科生按照入学学能测试成绩S形排列分成8个班级,同样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入学四周以后,进行了同样的第一次汉语测试。其有效性证明如下:
1.根据入学分班测试成绩S形分班的有效性证明
表3可见,8个班的平均成绩基本相同。为了进一步验证S形分班法所分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入学学能测试成绩是否具有显著差异,我们先将入学分班测试成绩作为检验变量,班级作为分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显示,8个班的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886)。
表3 1—8班学能测试成绩
为了进一步验证,采用LSD法进行事后比较(见表4)。可以看出,每个班之间差异显著性均大于0.05。因此,入学分班测试成绩中各班学生分布较为均匀,不同班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4 多重比较
续表4
2.根据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验证S形分班的有效性
为了进一步探究按照学能测试成绩进行S形分班的可靠性,我们依然采用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来进行验证。将第一次汉语测试作为检测变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见表5)。可以看出,8个班的平均成绩基本相同。方差分析亦表明,8个班的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977)。
表5 1—8班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
使用LSD法进行事后比较,每个班之间差异显著性均大于0.05。因此可见,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中各班学生分布较为均匀合理,不同班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S形分班中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相关性分析
为了验证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是否能够反映学生的差异,我们使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对两次成绩进行验证,结果r=0.533>0,说明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呈正相关,按α=0.05的标准,显著性P<0.001,说明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是受学能测试成绩的显著影响的,即学能测试成绩与第一次汉语考试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依据分班测试成绩能够体现出学生汉语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以我们的分班测试成绩进行S形分班行之有效。
(三)依据学能测试进行S形分班与完全按学能分班的有效性对比研究
为了比较2016级依据学能测试按S形分班和2015级的完全按学能分班哪种分班方式更有效,我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6),两种方法的差异显著性P=0.011<0.05,因此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均值可以看出,S形分班法下,学生第一次汉语测试成绩提高更多,加上此种方法可以消除教学安排中教师对于学能低班级工作的抵触情绪。因此,按照S形分班是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表6 S形分班法和学能分班法成绩差异性检验
通过以上实证过程我们可以知道,在来华预科教育教学中依照学能分班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可以完全按照学能进行分班,也可以依照学能测试成绩进行S形分班。
四、相关问题讨论
分班是教育教学的开始,单纯的分班如果没有后期的教学与管理,也不可能有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分班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资源,确保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实践证明在来华预科教育中学能测试是分班的基础。但到底是采用完全按照学能分班,还是依据学能成绩进行S形分班,往往是由教学目标与所拥有的师资队伍情况决定的。
多年来,我们从依托第一汉语测试成绩进行分班,过渡到完全依靠学能测试分快慢班,再到根据学能测试进行S形分班。最终,我们选择的是把学能低的学生分配到不同的教学班级中,有效地避免了“学困生”扎堆的现象。教师也能欣然接受自己所教的班级,将全部精力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实践证明,无论哪种分班策略,结合差异化教学与恰当的管理更能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在学生毫无感觉的状态下的介入。课堂上,对于学生出现学习上的困难,可以结合学能测试成绩,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课下积极与学生沟通,关注学生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与针对性培训。同时,要鼓励教师布置差异化作业,对于出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恰当的帮助与辅导,强调从学习习惯入手,强化预习与复习环节,关注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进行反馈与正向引导。这些具体措施都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对应的差异化教学,对于完成来华预科教育教学任务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其次,要加强班风建设。分班后鼓励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探索有效措施,引导班级“营造一种既严谨有序又活跃民主、既热爱学习又情趣盎然的校风班风;建立起一种十分融洽和谐的、令人愉悦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14],形成促进汉语习得的良好情绪,可以结合具体的活动建设良好班风。
最后,要加强学生管理。要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与适时修订,贯彻严格管理、规范管理。从让学生真正懂得具体要求与规章制度入手,培养来华留学生“明礼、守信”。对于留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进行行政干预。适度调动学生的国家荣誉感,鼓励同一国家的学生互帮互助。依靠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与潜力,强化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为他们进入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合格的来华预科生。另外,在整个教学后续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小范围调整班级人员,只要最大限度避免因调整过度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就可以保证最后的教学效果。
当然,分班与分班后的具体举措都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而管理决定教学效率,没有一流的管理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效果。来华预科教育中的这些具体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讨。
五、结 语
我们要考虑教育的公平并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首先就要了解“材”的特点,否则就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施教”。所以,对来华预科生进行学能测试,并据此进行分班,无论完全按照学能分班还是按照学能成绩进行S形分班,目的都应该是方便我们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不违背教育的公平。
学能测试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而且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措施。实践告诉我们,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并不能满足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要求,还应该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分班是来华预科教育管理的重要一环,理想的学能测试可以起到预测的作用,是预科教育过程中教学干预的基础,可以减少班级成员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误配现象,确保教学组织和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
以学能为分班策略,保证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安排,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学生之间没有出现歧视现象,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顺利,师生关系融洽。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考虑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教学效果,实现来华预科教育的效益最大化。
因此,科学的分班策略应该满足如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分配。把最恰当的教师、最佳的教学条件、最有经验的管理者以及所有可调配的教学资源都安排到问题最大的班级去,进而保证学生的共同进步;第二,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确保分班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我们坚信伤害学生自尊心以及人格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第三,充分运用外国留学生来华文化适应上的蜜月期,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第四,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让分班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进行,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不受所在班级是什么类型问题的困扰;第五,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来华预科强化教学目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发展来华留学事业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我们抢占国际一流科技高地、招揽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做好来华预科教育,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不断探索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使得我国的来华预科教育事业沿着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不断发展,进而实现来华留学事业的“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