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传统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路径探究

2021-01-12喻琴

荆楚学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手工艺发展路径武汉

摘要: 近年来武汉市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增长迅速,在现有各类展馆中,传统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特色鲜明,颇具代表性,充分展示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魅力。但此类博物馆由于建馆时间较短,且受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和宣传推广不足等因素影响,其实际运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亟须对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现存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寻适合其自身需要的运营策略和发展路径,提出具针对性的可行性建议,从而有助于相关管理部门精准分类施策,进一步激发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活力,更好地推动其在创新中发展。

关键词: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6-0018-05

随着国家鼓励博物馆多元化建设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非国有博物馆近些年逐步完成了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省市陆续出现兴建各种非国有博物馆的热潮。博物馆作为展示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日益受到武汉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自2012年起,武汉市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计划,积极开展相关建设,全市博物馆数量和藏品质量不断上升,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长迅速。至2020年末,武汉共有博物馆121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达46家,同比2015年增加38家,增幅达45%,非国有博物馆已超过全市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遍布武汉各个角落,藏品涉及历史、教育、艺术、手工艺、饮食、中医、民俗等诸多领域,非国有博物馆已逐渐成为本地文博事业的新生力量和后起之秀。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其中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总体偏少。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专家学者对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宏观层面,主要关注非国有博物馆的存在样态、存在价值、生存困境、发展路径等问题的整体性分析[ 1-3 ]。同时,相关研究也开始呈现逐步深化的趋势,出现一些对特定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的具体探讨。研究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或是聚焦山东、西安等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省市地区,而对中部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的研究所涉甚少,且缺乏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分类专题研究[ 4 ]。目前,虽然不时有武汉非国有博物馆的相关新闻报道和介绍见诸于媒体,有关武汉传统手工艺及非遗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对武汉传统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的现状及发展策略,则尚未见有较为具体的相关调查和研究。

一、武汉传统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及特点

在武汉现有各类非国有博物馆中,传统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尤为突出,出现一批颇具代表性的特色展馆,总数约为十座。从投入资金来源看,此类博物馆主要是由私人和企业出资建设,依托个人收藏兴趣及民营资本投入来带动发展。从内容来看,此类博物馆的藏品主要包括刺绣、陶瓷、竹木雕、家具、青铜器等多种手工艺门类,藏品类型丰富,各具特色。从规模来看,相较于国有博物馆,此类博物馆虽然在藏品数量、场馆面积等方面存在差距,但是藏品本身的趣味性和差异化特点,使其也能吸引自己的观众。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以各自独具的藏品来探索办馆之路,显示了来自民间的创造力,逐渐成为展示武汉城市文化的新平台和推广手工艺文化的生力军。

(一)选址依托本地文化资源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武汉现有的传统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大多充分依托武汉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来选址,并因势利导,结合馆藏特色来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较好地顺应了城市文化发展的时代需求。如位于武汉汉阳江滩大禹神话园内的竹韵堂竹雕博物馆,以展示传播中国竹刻工艺和竹雕文化为主要特色。该景区毗邻汉阳晴川阁与武汉长江大桥,沿途有历代祭祀大禹的禹稷行宫和表现大禹治水业绩与忘我精神的10多组现代雕塑,园内道路弯曲可引导游客走进竹韵堂博物馆,其与晴川阁、大禹神话园浑然一体,共同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历史文化片区。选址于武昌放鹰台下的老门茶器博物馆,既紧邻风景秀丽的东湖和楚河汉街商业区,游人如织,而且博物馆所处的放鹰台是因唐代诗人李白在东湖边放飞雏鹰的典故而得名,该馆将茶器工艺、茶文化与文人传说加以结合,彼此相得益彰,从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壶语堂博物馆位于武汉黄陂木兰山风景区内,该馆不仅收藏了千余件中国历代壶具,形成古代壶文化发展的系列收藏,还以木兰文化的历史背景为依托,积极收集整理具有黄陂地方特色的各种文物,向公众展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藏品展现地域手工艺特色

荆楚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工艺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武汉则在荆楚文化中有其独特的位置。武汉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通过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藏品资源来支撑博物馆的展陈,尝试建立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手工艺藏品体系,既有助于武汉地域文化的传播,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了解湖北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如武漢汉绣博物馆以传播汉绣文化、汉绣收藏研究和制作为主要内容,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文化代表性。汉绣起源于战国时期楚绣,广为流传于江汉平原,以武汉、荆沙、洪湖为主,是湖北地区民间手工艺术的活化石。清代汉口绣花街的刺绣艺人汲取南北各地绣艺之长,使汉绣逐渐发展至鼎盛,并形成汉绣流派。2008年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绣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汉绣绣品为主,有民俗、宗教、戏装、饰品等四大类汉绣藏品达千余幅,同时还收藏与汉绣相关的藏品共计3   000件。该馆藏品中由汉绣非遗传承人制作的汉绣精品,用色大胆,对比强烈,具有富丽堂皇、楚韵浓郁的特点。此外,成立于2013年的武汉长庭陶瓷博物馆,作为武汉最早的陶瓷专题性非国有博物馆,馆内展出的藏品不仅有从东汉到民国时期烧制的各种陶瓷器,还以具有地域特色的汉川马口窑陶器和江夏湖泗窑瓷器为其特色,其中不乏精品,充分展示了荆楚悠久的陶瓷工艺历史。

(三)积极开展社教和研究活动

博物馆既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同时也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场所,与民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作为非营利性质的公共文化设施,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不仅定期更换展品,还不时增开一些临时展览,并通过组织体验课、暑期夏令营、举办公益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不断探索有益的文化服务方式,为民众提供参观和交流的平台,引导人们去触摸历史,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内涵。如在汉绣博物馆开设的体验区内,普通市民也可以学习制作汉绣;槐川博物馆开设有陶瓷专题系列讲座;老门茶器博物馆也面向社会开展茶艺培训,推广茶文化。长庭陶瓷博物馆不仅时常推出陶瓷体验项目、亲子制作、中小学生课外实践等公益活动,还尤为注重学术研究。该馆目前已成立了“马口窑文化研究所”和“湖泗窑文化研究所”,围绕马口窑和湖泗窑的形成历史和制作方法,邀请特聘顾问和大学陶瓷专家逐步开展专题深入研究,并力争让湖泗窑、马口窑的窑火重新燃烧起来,延续以往的辉煌。

二、武汉传统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面临的主要困境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不难发现,武汉现有的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大多坚持规范运营,稳步发展,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特色。但因建馆时间较短,其管理运行往往还处于摸索状态,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和宣传推广不足等因素,成为制约此类博物馆发展的主要瓶颈,导致其辐射力、影响力有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一)运营资金不足

博物馆的运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投入的事业,一些非国有博物馆建馆不久,往往就因资金问题而陷入经营困局,举步维艰。尽管武汉市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扶持起步较早,除政策引导外,也提供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减免和补贴。2019年,壶语堂、槐川博物馆等部分运营情况良好的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就分别获得了主管部门发放的5~15万元不等的相应奖励及补助。但就现有情形来看,武汉市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主要是由民间个人藏家和民营企业出资兴建,其场馆租赁、水电及人员工资支出、藏品展览维护等方面均需要大笔资金的持续性投入。作为公益性的社会文化机构,这些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基本免费对公众开放,维持日常运营的经费主要是来自于博物馆运营主体的其他收益和利润,其资金来源远不及国有博物馆稳定而充足,一旦出现资金困难,便难以为继。同时,由于相关管理部门将武汉全部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进行统一管理和资金调配,因此分摊到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份额比例会较为有限,且申报审批手续略繁杂。尽管此类博物馆目前尚能勉力维持,然而资金压力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绊脚石。

(二)专业人员缺乏

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一批热爱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办馆人,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凭借个人收藏兴趣喜好与情怀开办博物馆。但对于博物馆的具体经营而言,日常的布展讲解、藏品维护、宣传等都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和管理,这也是博物馆吸引参观者的核心竞争力。在武汉现有的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中,槐川、壶语堂、竹韵堂、老门茶器等博物馆较为注重开展对自身馆藏品的展示和文化普及教育活动。然而,受經济实力、藏品数量、知名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大多缺乏足够的博物馆专业领域人才,因而在专业性、正规性上有所欠缺。此类博物馆虽聘请少量专职人员负责管理、讲解、宣传策划等工作,但其人员构成并不稳定,流动性大,时常招不到人、留不住人,而且从业者的资质条件也参差不齐。尽管相关管理部门陆续组织开展了一些培训指导,部分博物馆也尝试邀请高校和国有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指导,但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仍难以在短期内改善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

(三)宣传营销力度弱

无论是国有或非国有博物馆,如果只是将各种藏品保存起来,仅作展示陈列,而不去加以传播发展,是无法体现和发挥其最大价值的。据调研情况来看,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陆续开展了一些宣传营销传播活动,如组织参与各种展览,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开设网站、微信公众号来发布更新藏品和展览信息,介绍各类藏品特点与鉴赏知识等,但由于宣传途径狭窄,受众规模小,其总体传播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相较于国有博物馆综合运用线下观展、线上电子展厅、电子导览、VR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手段,此类博物馆尽管在藏品内容上各有特色,但受各自具体条件所限,无法像国有博物馆一样拥有丰富的各种资源,不断更新展陈,广为宣传,其展陈形式略显单调陈旧。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大部分民众对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知之甚少,或仅有简单了解。从大部分参观者1~3小时的停留时间来看,并非是博物馆的展品不具有吸引力,相反很多初次走进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观众,对其展出的各类手工艺藏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宣传推广的力度不足,使此类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文化传播职能。

此外,尽管本地管理部门允许和鼓励非国有博物馆进行产品开发,并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及奖励,但囿于资金、技术、人力与营销等因素的制约,此类博物馆虽有设计文创产品的设想,却大多无法落实,个别尝试涉足少量文创产品设计的博物馆,其销售情况亦不理想,面临产品研发困难、投入成本无法获得相应回报等系列问题。

三、武汉传统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对策

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所面临的诸多发展窘境,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这些相关思考有助于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精准施策,精准服务,进一步激发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活力,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内涵。

(一)完善扶持政策,推进分类细化管理

就现有情形来看,武汉作为中部特大城市,对非国有博物馆的资金扶持总量和增速并不足够,与全国同级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并且武汉市不同区域管理部门,对非国有博物馆的支持和关注力度也存在差异,因而具体政策的落实情况也不尽一致。各部门与非国有博物馆虽有联系对接,但开展的相关工作较少。多数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负责人也表示,管理部门将行业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捆绑到一起进行资金调配、考核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精准施策,无法较好实现对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分类细化管理。2015年,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由武汉壶语堂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发起成立了武汉市非国有博物馆协会。近年来,该协会积极组织全市非国有博物馆进行轮值,通过举办一些较大型的联合展览及社教活动,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支持关注,共同促进博物馆间的交流协作与行业自律,但其组织和管理总体还停留在自发的基础上,无法更好地实现整合资源,抱团发展的效果。

对于此类博物馆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关注,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扎实推动各项工作真正落实。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增强文物主管部门与财政、文化、教育、宣传、旅游等多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多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还可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办法,加强协调沟通,适当简化相关手续,逐步完善差别化支持体系。从而切实帮助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其良性发展。具体而言,相关部门可以在此类博物馆所在区域或街道增设统一的博物馆标志系统;旅游管理部门可根据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资源特点,统筹策划,打造此类博物馆专题旅游线路。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引导作用,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健康有序发展。武汉市虽有将非国有博物馆的人才培养纳入本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以及将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进行结对帮扶,但其具体实施和相关举措尚不完善。针对此类博物馆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政府可以依托武汉市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优势,借助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之力和文化研究成果,搭建服务平台,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及专业展陈人员,为其提供展览策划、从业人员培训、运营指导、社会教育等必要的智力支持。还可以鼓励和引导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与相关专业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积极开展教育项目策划、专题讲座、手工技艺培训和文化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吸纳相关或相近专业大学生做志愿者,培养管理人才,从而多方面破解人才难题。综合来看,要使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朝着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需要有关部门完善差别化支持体系,制定更加细致长远的规划,并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方可见到成效。

(二)加强资源整合,创新文化产业运营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对承载本民族文化历史的艺术和传统手工艺有了更多关注,各类博物馆对此类藏品的展示传播,使人们在传统文化之中找寻到自身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5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文件,鼓励相关文化文物单位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工作,支持不同区域博物馆实现集群式发展,各地政府也纷纷积极响应,大力推进地方文化产业创新。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虽然在藏品特色、运营管理的灵活性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但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筹措和政府补助,从长远来看,此类博物馆只有自身真正具备造血机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应在保持公益性的基础上,拓宽办馆思路,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武汉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整合手工艺文化资源,尝试根据自身藏品特点进行产业化运作,积极构建博物馆线下叙事场景,从而实现以产业促馆、多业发展。

目前,武汉部分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在政府支持下,着手创新经营模式,打造集展示推广、保护研究、传承交流、生产销售、旅游休闲、互动体验为一体的文旅产业链。例如汉绣、高龙博物馆所属的武汉非物质文化传承园,通过深入挖掘湖北非遗文化资源,吸引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驻园区,初步建立起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计划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容,后期规划将逐步启动非遗实景演出中心、非遗体验园、非遗数码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化旅游园区建设。竹韵堂、老门茶器等非国有博物馆也以各馆手工艺藏品为主线和脉络,结合武汉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市场潜力,找准切入点,设计各种文化创意商业综合体方案,以期促进博物馆集群式联动效能,为自身发展开辟新路。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富于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也日益受到青睐。因此,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还应重视对馆藏手工艺资源的应用,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与协同创新模式来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创产品开发和经营水平,进一步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体而言,此类博物馆的文创产品设计要以馆藏资源为支撑,汲取传统手工艺文化精髓,突出特色,守正出新,避免形式雷同单一,以及过度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从而打造出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特色文创产品。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对接市场需求,建构品牌意识,可采取合作、授權等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运用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促进文化创意消费提质升级,使传统手工艺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

(三)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需要政策的推动,还需要将其以更新颖、更生动的形式来加以传播,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挖掘藏品更深层次的内涵,吸引观众,常看常新,是摆在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面前的迫切现实问题。

根据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实际情况,需要在展示手法上改变原有一元化信息传播模式,拉近受众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距离。较之传统的实物静态展陈、图片文字介绍等形式而言,动态展陈方式、情境式展陈形式比静态展陈更生动有趣,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据此,可以采取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等方式,提高藏品的展示利用率。或者尝试优化展览策划制作流程,依据自身藏品特点,推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主题展。还可以采用一些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根据不同需要,便于更换主题的数字化信息手段。如在实物展陈橱窗内放置二维码,观众扫描后便可获取相关藏品的语音讲解,其既可以适当解决非国有博物馆讲解人员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引导参观者进行主动选择,获取感兴趣的手工艺知识。此外,可在展馆内穿插投放传统手工艺的多媒体影像资料,通过分步骤解说技艺过程、习俗及传承方式,并伴有语音介绍和配乐,能较完整地展现传统手工艺的特征,在认知和情感上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进而形成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认同。

武汉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除了努力提升线下展陈效果之外,还应积极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宣传规模,充分借助多种网络媒体和数字化手段,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馆藏手工艺文化,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果。通过调查得知,民众对于通过线上、线下的非国有博物馆集中展陈推介活动最感兴趣,认为此方式能够快速了解多个博物馆的特色藏品。2020年,武汉汉绣、高龙、竹韵堂博物馆参加了汉阳区政府组织的云游博物馆线上主题活动,网友通过“云导览”的方式在线进入博物馆,听主持人和直播人讲解各场馆的发展历程和镇馆之宝,在直播带货环节中还能购买到博物馆的周边产品。此次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的特色,提高了此类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因此,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可通过构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更好地让人们走近博物馆,感受手工艺文化的魅力,从而最大化地服务于公众。如依托相关管理部门和武汉非国有博物馆协会,构建专门的媒介平台,统一发布各馆最新动态,开展互动交流;或者尝试采用网络直播、慕课等途径进行线上展示及宣教,大力发展博物馆的云展览、云教育活动;还可逐步推进线上数字化展厅、藏品数字化档案的建设,宣传馆藏特色,实现信息共享互通。

总体而言,手工艺非国有博物馆不仅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展示地域特色的一个窗口,也在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类博物馆今后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更好地发挥收藏保护、教育传承、文化传播、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仍需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兵武.从私藏到公享——谈从民间收藏到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相关问题[J].中国博物馆,2014(1):2-6.

[2]王海微.我国民办博物馆发展探析[J].黑龙江史志,2017(10):53-56.

[3]张国超.我国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11,31(4):156-160.

[4]龙晓飞.近30年来国内民间博物馆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86-91.

[5]黎帅.民办博物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重要场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48-51.

[责任编辑:卢红学]

收稿日期:2021-09-28

基金项目:武汉研究院2019年开放性课题一般项目“武汉传统手工艺类非国有博物馆调查研究”(IWHS20192040)

作者简介:喻琴(1977-),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艺术教育、艺术产业管理、艺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手工艺发展路径武汉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