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气控制实训室课证融合的研究
2021-01-12陈亚梅
◎陈亚梅
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为目的,实训室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建设方面要与企业共建、共享,融入企业及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强化职业素质培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领的教学做一体、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也在各校进行得如火如荼。实训室的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课堂在混合式改革,教学手段在多样化、信息化,实训室的建设也应与教育的改革相配套才能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混合一体式实训室建设目的
目前,市场上应届生越来越多,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就业率和就业情况都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同时缺乏动手能力的现象,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举步维艰。学校担负着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的重任,同时也需要让学生顺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为了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必须要改建电气实训室,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另外,利用实训室的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让企业和社会都满意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相应就业率。增强学校培养人才的实力,对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也有帮助。
电气实训室的改建能够为学生提供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技能的场所,能够从各方面提供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于学生记忆电工电子的相关知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考证是实训室承载的除理实一体化教学外的另一项内容。怎么最优化的使用有限的场地和设备资源需要前期调研设备的尺寸、摆放、合理安排课程、完成项目的元器件的型号及个数等。这就对实训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设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虚拟与现实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的混合一体式实训室。
二、课证融合的意义
电气控制混合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旨在完成电工基础、维修(中级)电工、维修(高级)电工等电类课程理论知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混合一体式教学。
如以“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本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广,既有常识性的内容又有拓展性知识,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完成并提高学生的水平,需要完成智能家居布线的原理及工艺、各电机的原理结构及拆装的练习、基本控制电路的连接及测试等,这样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学习。从现场的设备运行开始推进,给学生一直观的效果之后进行原理分析,此时把理论知识渗透并展开,让学生知道此次项目使用的是哪部分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本课程紧密联系维修电工(中级、高级)考证内容进行拆分讲解,让学生打碎吸收,效果比较明显。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时刻以企业要求标准每一个学生。实训室不仅实现整洁、美观、节能、方便等性能要求,还要满足元器件重复拆装的标准,电气实训室采用的设备都是元器件引线端子排的方法。这样,不仅保证设备面板的整洁、美观、满足接线工艺,还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节约耗材的使用。例如基本控制教学设备如图1-1。
图1 -1 基本控制教学设备接线图
在不断的练习中容易损坏的是接线端的螺丝,使用如图1-1设备,只要更换端子排就可以,不仅节约成本,学生最后的接线还容易达到工程要求。
课程的学习能更容易的通过相关考证。如以“维修电工(中级)”考证为例,需要对相应机床控制进行维修及找出故障,实训室选定的是铣床和磨床两种。为了满足信息化的考证需要智能设故及智能打分,通过平板网络连接解决此问题。怎样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快速的查找到机床的故障,并能分析查找过程的原理支撑?这就需要前面课程学习中的理论和实践。比如图1-2 X62W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中设定故障K4。
图1 -2 X62W万能铣床电气原理图
X62W万能铣床图纸可看出包扣了基本控制的正反转、顺序、两地同控、反接制动等等。K4故障是两地同控其中的一按钮(SB1),主轴反接制动失效。两地同控和反接制动分别在“电工基础”课程内已讲解,这样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很快能理解故障点的现象并能准确的答题描述。课程与考证融合让学生不仅学习课程时目的性明确,更能在有限的练习中快速地通过考证,提高技术水平。
“维修(高级)电工”考证是设计对三台及三台以上的电机进行控制,并包括了照明、整流稳压等电路的连接。根据功能原理进行选定元器件,并按要求合理的安装及接线工艺。看似复杂的要求其实都是由基本控制组合,在“电工基础”课程学习中把分部学好,考证时把每一块分部进行整合,模块化学习使学生更快地通过考证,得到相关专业的技能证明。结合课程与考证融合的实例可清晰地发现学生技能的提高就是在动手中学习理论,在考证中提高水平。
课程与考证融合是迎合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需要相对应的操作设备,还需要配套的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理论知识的使用及实践中理论的支撑。实训教学数字资源库是包含实训教学录像、实训指导书、课件、技术规程等内容的数字资源库。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课程与考证融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充实和完善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进;为后期教学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结合该模式的积极影响找到更为适合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终身教育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观。该模式宗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并转化为综合职业能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课证融合的反思
针对中、高级考证项目进行课程改革,不仅上课形式的修改,而且对课程的内容也进行了改革。从原先的电工基础64学时;电子技术64学时,到现在的电工电子基础48学时;电机拖动控制40学时;电子电路安装与调试40学时。学时数没变,但学生的动手实践内容更完善更加饱满,技能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考证通过率也显著提升。为什么课时没变,学生的水平有了飞跃发展呢?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发现,学生对纯理论的知识验算和分析有很大的排斥心理,但对动手有很大的积极性,在动手中涵盖理论讲解及分析能快速的吸收和理解,这样,对理论知识也不排斥反而能举一反三。对课程与考证相融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更直观更快的提高技能水平,进入社会能更快的适应岗位。但是,现如今的技术发展飞速发展,如只是片面的搞透考证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缺陷。怎么解决这些缺陷呢?我们是教书育人,从思想上着手,在课程学习中告知自主学习,借助学习平台和相关资料,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在考证练习中告知,企业设备的使用要求及团队合作精神、工程要求标准,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枯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才能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人才。
结束语:如果教学方式完全改变而教材不变,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几乎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所以,在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同时教材也要改革。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最好采用与教学方式相符、与教学过程同步、便于学生学习的教材,而且教材应根据教学改革的特点而定。因此,应采用由本校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的教材,即自编教材。自编教材的内容应和本校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设备相符,切合实际进行编写。
根据教学实际出发,在有限的资源下需要不断调整相关的方案,适合当前的高职教育背景。不仅要对教学设备进行完善,而且对上课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也要更合理。“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教育核心,只有将职业作为导向,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使其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培养,进而完善其自身的职业能力,满足当代工作岗位的相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