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证成的三重逻辑

2021-01-12张云龙

湖北社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育人理论政治

梁 珊,张云龙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710129)

全球化时代,伴随着多种社会思潮的起伏跌宕,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着显著作用。然而,“社会事件发声式微”“研究拘泥于学院派”“宣传性强操作性弱”“日常生活融入难”等质疑之声也依旧存在。这些对于“思政解题低效”的疑虑,归根结底是要强调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因此,实践教学的实施、改革和深化势在必行。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推动其创新和改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研究要在新时代境域中开拓新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尚需继续坚守并强化时代映照、价值关涉和实践路径的方法论进路。

一、问题逻辑: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时代诉求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融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要求于一体的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政党认同和自我价值认知的重要方式方法。然而,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大多以理论灌输为主,将学生设定为一个“理性”的可控人,学生本身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这类诉诸人精神活动的内容变成了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各类政治理论、道德概念容易变成“单向度”的词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被弱化。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个体的思想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融入学生的实际行动过程之中,并在实践中外化为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才不会空泛和浮于口号。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在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具体体现为通过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1](p53)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宣传,还是教化人的主、客观行为,使之与主导意识形态相匹配的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育主体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增强社会体验,个人达到社会化的要求,又要求教育者将其理解的社会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其内化,这两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自身所处时代的产物,它的主体、主题、方式和时代息息相关。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等也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呈现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2](p13)等特征。显然,实践教学更加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新特点,更贴近日常生活,适应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时效性,必须根据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大学生思想意识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因时而谋、顺势而为,及时调整教育内容,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适应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对现实开展,不能解释社会改革期和攻坚期的问题,回应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学生就很容易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很难达到“信”的程度,更加难以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舆论信息的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掌握社会舆情、解决社会问题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内容只有贴近实践,教育对象才会亲近理论及其教育本身,并外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因此,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和有机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链接的教育,充分表述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小课堂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政治观点、道德观念,而思想观念的表达和实践离不开社会大课堂本身,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息息相关。另外,理论本身具有深刻性和晦涩性,社会大课堂具有内容生动丰富、形式直观多样、影响广泛等特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充分地理解、认识甚至深化理论,从而推动教育主体认知水平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1](p11)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进而改造人的实践行为,是塑造教育主体思想使之付诸行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德育,它的受众群体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公众,它不仅具有德育属性,还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拘泥于课堂上、校园内,更在社会实践中,将大小课堂链接起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教学是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链接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率,学生不再是“灌输式”教育中的接受对象,让学生亲身参与思考与体验,教学内容紧跟社会实践的发展,学生是教学内容的积极参与者和实施者,通过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来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实践主体既是思政小课堂又是社会大课堂的参与者,极大地丰富了其对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过程本身就自带“亲和力”和“说服力”。

在当代,理论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在教育过程中越来越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解释力和可操作化程度。一定的社会实践总是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理论提出社会实践的预期结果或目的,指导和推动一定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4](p3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在对时代问题的解答中实现的,是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中建构起来的实践性理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具体实践问题结合,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制度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话语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它为分析并解决实践道路上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落实,又与当下时代跳动的脉搏同频共振,在回应时代关切中不断延伸视域,在治理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中夯实自身的实践路径。“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要求,关注国内外的政治局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信息化时代的社会需要,并且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为大学生感受和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就此而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以时代担当和时代诉求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关注现实、回应现实、改造现实,也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与当务之急的现实使命。

二、价值逻辑: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关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目标上存在着未能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单一,缺乏针对性和过于理想化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容易扮演被动的“知识接收器”的角色,往往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就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沟通、互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而且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具有重要超越意义,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社会本位”向人的“主体本位”转变具有重要启示。[6](p2)与此相应,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价值理念上由“社会本位”向人的“主体本位”转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人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调动和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活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p56)简言之,任何忽视或贬低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都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偏离,难以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发挥其真正的功效。辩证主义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要求必须坚持实践的第一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p502)马克思主义正是一种用“实践”观点来“改变世界”的理论,实践教学就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活动。社会实践是理论知识的源泉和基础,唯有实践才能真正认识理论的本质、规律和内涵,实践不仅为理论教育提供指导方向和路径,而且改造实践主体的思维和认知。“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p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单单是讲解理论知识,回答主导意识形态“是什么”的问题,而且是引导学生根据主导意识形态在实践活动中去“怎么做”的问题。这充分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做”中掌握理论,理解理论源自实践。社会实践使教育主体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相互交流,提升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情感认知。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学生和教师都以主体地位参与实践,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在,由单极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两者在施教和受教的参与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教化功能。另外,教师传授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学生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这充分肯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主体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原则的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以实践育人为导向,注重实践主体的思想价值引领,以此提升了大学生实践能力、行为管理能力。概而论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补充环节,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客观要求和应有内蕴,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真理性和实践性的体现。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人类个体的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性的完善为目标。它关注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强调人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意在培养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健全自律的现代合格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品德内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唤醒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并转化为指导个体行动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人通过劳动实践活动,使自身处于创造性的提升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在“无意识”的实践活动中增加了“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受到教育,实现对价值观念的重塑。可见,实践教学既强调“理论”的实践性,也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德育思想,[10]它恰恰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是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教育理念,从现实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人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价值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塑造人的主流价值观活动,不仅是单个个体的活动,更是一定的阶级、集团、群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僵化的,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旨在实现“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双轮驱动,以期推动大学生从知识本位回归到行动本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价值旨向在于有效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实践主体的全面发展,是理论教育、价值观教育向实践教育转换的具体展现,更保障了实践育人的落实落细。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以及实践育人观显得尤为重要。“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1](p4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立足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它是内化和外化的双重过程,内化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纳入自己品德意识体系,外化指将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p376)实践教学把大学生管理和服务与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贯穿到教育和服务中,将实践育人融入日常管理和事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被纳入了整个育人体系,主体是教师、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和学生,由单向度灌输教育到全方位互动教育,充分地保障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准确地把握了教育主体参加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目的,过程的实效性和结果的正当性,在实践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并将理论内化为道德信仰以及对自我人格进行塑造的实践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在教育主体范畴,建立了一个从“工具理性”到“事实判断”再到“价值理性”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对教育者传递的价值观信息加以充分的选择、认识、理解、整合和接受,自觉调节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价值认知和道德水平,使其主观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主体能力得到优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双重的主体性,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它代表的是一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和育人理念。

三、实践逻辑: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路径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开展,但理论指导着实践,加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尤为必要,以此形成整体性优势,是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方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尊重学生教育规律和品德内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唤醒学生的主体内在需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达到实践育人的目标。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建设完善的动力系统、操作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在实践、学在实践、行在实践,才能真正使其“活”起来,形成燎原之势。

首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任何一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都需要依托一定的理论教学,理论教学的开展使其各项活动都有章可循。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教学是缺乏内涵、逻辑混乱的活动,同样,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也必然是泛化、单薄的说教,夯实二者的互动,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由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构成,两者没有主辅之分,二者是彼此依赖与转化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在课堂上的讲解,更需要在实践中对理论事实进行具体化或可操作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并重,即在教学中回答实践问题、实践中完成教学的目标,是联结知识本位与行动本位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面向社会现实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将教材的内容转化为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精准对接和有机链接。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发挥主阵地作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p378)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予以实施,建立“1(思政课专任教师)+X(专家学者、培训师)+Y(辅导员)”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研团队,合理安排思政课情景教学、专题研讨、教学实习。实践的内容及其成果“回归”理论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循环的一种模式。[12](p116)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将党的新时代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教材和课堂,强化日常生活微观叙事的话语体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同时,高校建设思想政治素质拓展实验平台,红色实践教学基地群、党政事务处理模拟实验室、舆情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实验室以及数字化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这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连接度。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解释力,使理论知识的讲解更加透彻。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引导人们在实践中佐证正确的理论,更要引导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正确的理论思想,有效地增强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建构恰当的政治素养、价值认知、道德观念,来规范自身的社会行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奋斗,推动“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自主学习、调查参与、交流沟通,亲自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引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来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的认可。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积累直接的亲身体验,把社会实践的观察教育、参与教育和磨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认识新时代的精神、社会发展规律、国家命运前途,形成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实践中促进自身的成长。因此,大学生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向实践学习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让师生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用所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将鲜活的实际案例与所学理论联系起来分析社会问题,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和锻炼,让学生更有效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使人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13](p530)一个人要想真正地实现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认识“本我”,继而锻炼自我能力,争取实现“超我”。显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参加劳动生产实践,而且要引导学生参加其他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感知与认识能力,感受到直接、深刻、全面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的理论社团活动、校外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军事训练、网络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创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形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到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的需要中去,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自觉地形成和强化共产主义的思想、情感,实现理想信念的升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再次,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全员、全方位、全程的实践教学机制。实践教学机制是为了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进,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民族复兴的建设者,最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性的展现,因此要建立人本化的机制,保障主体的实践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在尊重主体意志下,建立“大思政”的服务工作思维,形成“高校主导、多方参与、协同运作、资源整合”的建设体系,是其实施的基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作为桥梁平台促成了政党、政府、社会、家庭、学生等的协调合作,汇聚成整合性的力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统筹了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场景、教育媒介等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要素,实现各个要素的交叉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得以立体呈现,大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力和公信力。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机制的运行,从实践过程、内容、方式方法、结果等方面建立量化的评价指标和行之有效的反馈闭环系统,通过评价和反馈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机制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动态性是其显著特征,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实践主体的变化和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变动做出灵敏的回应和创新,经过一个从初步构建到不断优化、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才能切实有效地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结语

在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性德育观”主导下,知识传授占据着支配性地位,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衍变成一种被动型教育、局限于片面灌输,使受教育者难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尊重学生内在主体性需求,深化为指导学生行动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并进一步反馈于外在实践活动,在内化与外化的统一中,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并不仅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逐步具象化的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教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扎根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教学和育人的统一性,回应知识本位、行动本位和价值本位的统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具体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保证其各个要素之间协调互助、共同促进,循环起来,这个系统才能行之有效,具有旺盛生命力。

猜你喜欢

育人理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