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2021-01-12邹德文
邹德文,李 静
(中共湖北省委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湖北 武汉430070)
2020年9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概括并阐释了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内涵。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生动写照,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抗疫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生成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准确把握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积极主动应对一系列风险挑战,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一、理论逻辑:伟大抗疫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伟大抗疫精神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性,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内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具有的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构成抗疫精神的理论逻辑。
(一)伟大抗疫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1]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讲话,强调最多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例如,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什么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同时,马克思主义鲜明地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直接推动者。[2]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3]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发动人民,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14 亿中国人民自觉投身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坚韧团结、和衷共济,以实际行动推动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正是举国同心、舍生忘死的生动写照。
(二)伟大抗疫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实践性。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把理论和实践贯通起来,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2]面对未知病毒的侵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疫情防控的决策指挥、病患治疗、技术攻关、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高效应对了这次重大风险挑战。抗疫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系统、全面、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做出了“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区各部门采取防控举措时,既要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对重点地区、对全国防控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指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发展的观点,采取“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工作方法,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策略,将疫情防控策略由湖北和武汉“内防扩散、外防输出”逐步调整为全国范围内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由疫情之初的“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头等大事”,调整为疫情后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从做出关闭离汉通道重大决策,到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从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到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从先后推出八版全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到新冠疫苗的研发试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难历程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三)伟大抗疫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4]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体现在对所处时代特征的正确把握方面。[5]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回应时代要求,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致力于世界各国双赢、多赢、共赢的目标,积极倡导联合、合作、共享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所蕴含的价值在当代世界的表现和实践。”[6]从追求未来理想社会的视角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时代精神,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生动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道:“中国坚持以民为本、生命至上,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7]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阻击战中,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主张,展现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宽广胸怀。
二、历史逻辑:伟大抗疫精神根植于民族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3]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凡历程,是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上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演绎的动人篇章。[8]
(一)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华民族抗击灾难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9]经济史家傅筑夫曾经指出,“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一部灾荒史”。回望历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灾祸不断,天花、鼠疫、地震、洪涝、干旱等灾害时有发生。《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的震灾有85年次,重要河道水溢达79年次,大疫有27年次;《明史》记载洪涝、旱灾、地震三种灾害均超过了1000次,而洪涝灾害更是达到2000 次之多,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达7 次之多,明朝277 年仅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就达6000 万;《清史稿》记载的各种灾异中,仅大疫达到247处,大旱蝗就有120 处,大火灾114 处,大地震56 次,大饥113 处。[10]大灾之后总有大疫,危害近代中国最厉害的疫病要数霍乱、天花、鼠疫等。据记载,1862年,河北正定县4月间“瘟疫大行,被染者大半,死伤颇多”;山东文登等地秋季“疠疫”大作,“民多死亡”;同年“天津通州时疫盛行,浸及都下”,该年八九月间,北京一地病死人数超过1.5万;当年瘟疫流行的还有陕西、贵州、云南等地;1910年东北发生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鼠疫,死亡96998 人;1925 年发生以霍乱为主的全国性大疫,波及21省,轻者数县,重者数十县不等,数十万人丧生。[11]近年来,中国大地先后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水、“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的侵袭。面对灾难,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改进农作技术、发展中医药学,采用各种方法防灾抗灾,用智慧和汗水,甚至是鲜血和生命,做出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伟大创举,书写了守护家园、保卫人民的壮丽篇章。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儿女在一次次与灾难抗争的实践探索中,以自强不息、永不言败、愈挫愈勇的精神,一次又一次从大灾大难中挺了过来。今天,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中国人民再次发扬舍生忘死、临危不惧、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与病毒的较量中赢得了主动,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二)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13]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都可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其历史的源头。例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民本思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共舆而驰,同舟而济,舆倾舟覆,患实共之”“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的团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互助精神,“清谈误国,实干兴邦”“贵在力行,重在履事”的实干精神,“苟日新,日日新”“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开创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天下情怀,等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练、峥嵘岁月的磨砺、伟大实践的锻造,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号召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当未知病毒袭来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华儿女携手抗疫的行动自觉,成为抗疫战场上的硬核力量。
(三)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根植于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传承于一代一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红色精神最早可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孕育形成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五四精神”。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断深入,红色精神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例如,“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奋斗精神为内涵的红船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的长征精神;以“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群众路线”等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等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工农业生产、科技军事等领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形成了一系列红色精神,例如,“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奋斗精神,例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精神。这些红色精神成为涵养伟大抗疫精神的精神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14]伟大抗疫精神延续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谱系,必将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势能。
三、实践逻辑:伟大抗疫精神源自抗疫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最终根源,只有从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精神活动的本质。伟大抗疫精神在抗疫实践中砥砺淬炼而成,是抗疫实践的精神凝练,贯穿抗疫实践的全过程。
(一)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抗疫实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命重于泰山,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挥下,全国各地按照“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的要求,把医疗救治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全国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些危重症患者治疗费用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国家承担。作为全国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决胜之地,武汉从增设定点救治医院,到火速开建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再到迅速改建方舱医院,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名患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武汉确诊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湖北成功治愈3000 余位80 岁以上、7位百岁以上患者。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 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真心关怀每一个生者、真诚尊重每一个生命、全力拯救每一个病患,中国抗疫斗争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正是这样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的追求,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有国外学者由衷感叹:“这是地地道道的人道主义。”[8]
(二)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的抗疫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9]疫情来临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组织力,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在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中得到充分显现。19 个省份调集最优秀的人员、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千里驰援,以对口支援、以省包市的方式,全力支援湖北和武汉,彰显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和手足情谊。“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14亿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争分夺秒挽救生命;400多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织密65万个城乡社区防控网,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公安民警驻守医院、转运病人、街道巡逻、维护秩序,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勇挑重担;海关关员依法履行卫生检疫职责,筑牢口岸检疫防线;快递小哥、环卫工人、新闻工作者、志愿者等各行各业工作者不惧风雨、敬业坚守、敬业奉献。在全国人民支援湖北、武汉的同时,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或下沉社区志愿服务,或坚守医院救治病患,或长时间居家自我隔离,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举国同心。
(三)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国人民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抗疫实践。
抗疫之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坚定信念,迎难而上。抗疫期间,他又多次为广大群众和抗疫一线人员加油鼓劲儿、提振信心,强调要坚定信心,坚持到底、不达胜利不罢休。面对严峻的疫情和未知的病毒,中国人民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毫不畏惧,迎难而上。全国各地医务工作者主动请战驰援一线,从年逾古稀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84 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逆行出征,带领白衣天使们夜以继日地攻坚克难;“铁人”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却依然坚守一线,带领全院职工在疫情“风暴眼”顽强战疫;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以生命赴使命,将生命定格在51 岁;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95后护士李慧写下“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的请战书;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成立“插管”“护心”“护肝”等8支救治小分队,誓言“决不负生命之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海关关员、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不辞辛苦、日夜值守,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牺牲奉献。无论是前线人员还是后方群众,在抗疫中都展现了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敢打硬仗、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展现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这是抗疫斗争取得成功的坚强保障,也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坚实基调。广大人民群众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四)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国人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抗疫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15]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从控制传染源、救治被感染者,到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再到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国一步步摸索传染病防控规律,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落实到疫情防控方方面面。从研究病毒来源和传播特点,到制定优化临床救治方案;从以创纪录短的时间甄别出病原体,到率先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从先后8次更新诊疗方案,到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从科学分析疫情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强人员排查监测,众多“硬核”科研成果,为赢得疫情防控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8]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中国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以科学精神有效遏制住疫情蔓延。
(五)伟大抗疫精神源自中国人民大道不孤、大爱无疆的抗疫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16]面对这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克服自身巨大困难,为国际社会雪中送炭。从与180 个国家、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到派出30 多支医疗专家组,向150 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从承诺待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到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从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到落实“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中国以实际行动帮助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中国强力的举措、英勇的付出、巨大的牺牲、艰难的探索,维护了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全人类做出了贡献,[8]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展现出一个大国的国际主义情怀和人道主义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湖北和武汉的疫情防控,不仅事关一省一城,更关乎全国大局。”[17]湖北、武汉是全国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抗疫斗争主要在这里进行,战斗力量主要在这里集结,伟大抗疫精神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冲锋在前,4万多名军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驰援湖北省和武汉市,[18]公安民警、下沉党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环卫工人、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居家抗疫的民众,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团结伟力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江学庆、李文亮、刘智明、彭银华、夏思思等医护人员在与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有人把生命定格在抗疫战场,有人以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堡垒。关闭离汉通道期间,武汉对全市居民集中开展两轮拉网式排查,以“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标准实现“存量清零”。湖北持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检测周期从2天缩短到4~6小时,日检测量由疫情初期的300 人份提升到4 月中旬的5 万人份以上,缩短了患者确诊时间,降低了传播风险。[18]湖北反向支援和慰问提供过抗疫援助的国际友好省州、城市、组织和企业,毫无保留地与国外同行分享疫情防治的经验,为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贡献了一份力量,为全球团结抗疫,注入了一份正能量。
千磨万击还坚劲,斗罢艰险又出发。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上,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当此之际,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凝聚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激发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发扬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秉承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