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意义探微

2021-01-12刘冬冬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本体论资本主义

刘冬冬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开展,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学界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探讨。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本体论,这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太多争议,但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何种意义上的本体论,学界一直是百家争鸣,见仁见智,将它概括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关系本体论等多种类型。在长期的探讨和争鸣中,各种“本体论”都从某一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丰富了对它的意义的认识。虽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究竟是什么样的本体论这一问题,学界一时间很难达成共识,但通过对它的异彩纷呈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之间的内在关联,不断开掘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本文主张依据经典文本,从整体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哲学革命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既超越了传统本体论,又推动了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变革,对其意义的解读既要从本体论层面展开,又要深入到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领域中,从而形成整体性的诠释面貌。

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的哲学基础理论。自哲学诞生至今,哲学家们就孜孜不倦地探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创立了形形色色的本体论,可以说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种本体论。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实现了本体论革命,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双重超越,创立了辩证的、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瓦解了旧哲学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实体化解释模式,开辟了通往世界本原的历史科学之路。对比黑格尔,他将哲学从“人间升到天国”[1]525,从抽象思辨回归到历史分析;对比费尔巴哈,他将唯物主义哲学的重心从“物质”“自然人”“类本质”推进到“实践”“现实的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实现了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向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飞跃。在实现本体论革命的同时,马克思还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变,为考察人类世界的本质规律提供了实践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致思方式。

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及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确立实践的、历史的、辩证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本体论革命的题中之义。传统形而上学从抽象的概念出发,通过建构体系哲学的方式来把握世界,虽然高扬了人的主体性,但却颠倒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旧唯物主义由于受到近代自然科学方法的影响,能够做到从物质出发去解释世界,但无法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针对这两种认识论路径,马克思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扬弃了传统哲学思维方式。自此,对人类世界的认识,不再是站在世界之外,而是站在世界之中;“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544;不再是直观地描述现象,而是辩证地揭示本质;不再停留于抽象思辨,而是深入到历史环境中具体地展开。马克思本体论革命确立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辩证的认识路线,为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路径。正如汪信砚[2]教授所说,马克思对旧哲学的超越体现在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上,他提倡的是一种主体性思维方式,即是从“实践”和“主观”两个方面去透视人与世界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涵盖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内容。

无论是本体论革命,还是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都离不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黑格尔辩证法虽然是绝对精神展开自身的抽象逻辑,但依然含有合理性内容,那就是对历史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揭示,不过由于被其理性神学体系裹挟而无法开显,而且没有得到青年黑格尔派、费尔巴哈等人的重视。打破理性神学体系,“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3]22,这一任务落到了马克思身上。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的“主谓颠倒”,正确地厘清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并基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阐释了历史的辩证发展规律,创立了历史辩证法,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毫无疑问,马克思的本体论革命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是统一的,其中,本体论革命为改造黑格尔辩证法提供了前提,而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促使本体论革命的完成。在经过这种双重性质的革命之后,马克思将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理性神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祛除了笼罩其上的泛逻辑神秘主义色彩,将它塑造成关于客观规律的科学,最终使它从一个抽象的逻辑范畴转变成为一个历史科学的概念。

马克思在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领域中进行革命的最终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陶德麟[4]先生认为,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实现的伟大革命,就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发现了打开人的世界之谜的钥匙——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狭义上的关于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唯物主义学说,从广义上来讲,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综合,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历史就是这一精华诞生和展开自身的场域。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场域不是别的什么地方,正是历史,他在历史领域既超越了传统本体论,革新了哲学思维方式,改造了黑格尔辩证法,又将唯心主义从这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并解决了旧唯物主义“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5]296的不彻底性,最终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与其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共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为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实践的方法论原则,使得对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改造成为可能。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最终变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属于哲学问题域,在哲学视野中探讨它的意义是理所当然的,但又不能仅限于此,因为作为马克思历史科学的根基,它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科学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所以还应当从其他视角诠释它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占有基石地位,它为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原则。正是基于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他开展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以及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从而实现对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最终创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哲学本体论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政治经济学革命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在他实现“两个转变”过程中,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促使他将眼光转向市民社会,开始涉足政治经济学研究,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其初步成就就是创立了异化劳动理论,这一理论为本体论革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是他从唯心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促进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事业,正如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他一经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就用于他的研究工作。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没有早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很难实现本体论革命;而如果没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他也无法实现政治经济学革命。从具有探索性质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第一次向世人公开新世界观的《哲学的贫困》,再到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的《资本论》及其系列手稿,马克思一直将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通过双重革命创立关于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在马克思之前,“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1]155,把本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私有制当作永恒的自然规律,由于受经验主义直观思维模式的影响,它们仅限于对经济现象进行客观描述,从未深入到资本主义本质中去考察,把资本主义当作天然合理的社会形态来维护;蒲鲁东从诸如平等、公平之类的永恒范畴出发去分析经济活动,他颠倒了经济学范畴与经济事实的关系,并且蹩脚地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运用于经济学研究,把一切范畴分成好的和坏的两种,认为应当保存好的方面,去除坏的方面,这种折中主义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显然无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的批判。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古典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辩证的扬弃,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将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属性,应在理论上辩证地分析,而不能直观地描述,因此,马克思将其置于历史过程中进行考察。与蒲鲁东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路径不同,马克思是从商品出发去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他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超越古典经济学的直观思维方式以及蒲鲁东蹩脚的辩证法,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和各个环节,厘清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秘密。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普照的光”和“特殊的以太”[6]31等方法,这促使他透过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生产交换现象,发现资本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抓住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面向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历史的具体的方法论原则,并随着政治经济学革命而不断成熟。在马克思那里,对传统本体论的超越和对古典经济学的变革是内在统一的。

(二)哲学本体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如果没有本体论革命,马克思很难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更别提指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开展。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是因为它立于历史科学之上,只有深入到历史科学中,才能寻找到科学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才能推动革命事业的进步,因此,在哲学立场上,无产阶级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其他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是因为它的本体论确认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287。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民群众遭受到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作为群众代表的无产阶级受到的压迫最重,由于其自身强大的革命性、纪律性和组织性,因此,它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统治地位,实现人类的解放和自身的解放。

无产阶级革命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实践功能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同于传统本体论的地方在于,它以改变世界为旨归,为达到这一目的,它通过考察现实社会各阶级,确认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无产阶级为革命使命的担当者。无产阶级不是一诞生就登上革命舞台的,它有一个从自在阶级走向自为阶级的阶段,在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它认识资本主义、实现革命自觉的理论工具。正是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无产阶级才能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寻找到革命的道路和方法。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不仅如此,历史唯物主义还揭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在马克思之前或者同时代,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由于受到唯心史观的困扰,根本不了解历史规律,因而没有找到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无法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指导。马克思通过哲学革命驱除了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破除了笼罩在历史上空的意识形态迷雾,他创立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取代了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最终将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超越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准则。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理论价值

恩格斯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理论革命的性质,它根除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幻想性,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一种纯粹的价值学说变成了一门科学的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因而需要将其置于社会主义运动史中考察它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它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超越上,以及由于这种超越,它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创立了科学的革命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社会主义已经走过了300 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文本,不仅为工人阶级的觉醒和阶级斗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撑,而且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同时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予以了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用唯物史观取代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7]528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生活在资本主义尚未成熟的年代,彼时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未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他们很难从现实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只能借助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这些抽象概念进行道德性批判,设计未来社会的蓝图,这就导致他们在历史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到了19 世纪,由于资本主义不断成熟,其基本矛盾日益暴露,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能充分考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从而创立唯物史观,使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科学预见成为现实,同时将唯心主义从社会主义运动中逐渐驱除出去。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用群众史观代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不了解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性力量,它们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理性和善心,幻想国家和资产者会帮助其实现社会主义,这种不切实际的观念最终导致其学说和试验流于空想。当然,对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不能苛责的,因为当时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处在自在状态的阶级,还没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圣西门等人看不到无产阶级所蕴含的革命力量。到了19 世纪40 年代,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阶级斗争日趋严重,当无产阶级逐渐走向成熟时,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他们的理论找到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从而创立群众史观,代替英雄史观。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指导无产阶级找到了革命的道路,代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试验性主张。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事实,脱离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因而只能针对时代痹症提出一些试验性主张,以此来幻想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仅仅依靠社会试验或者国家帮助是不可能超越它的,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破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和制度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无产阶级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统治方式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认识路径,它指导无产阶级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去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辩证地把握资本主义的历史属性,从而帮助无产阶级确立了革命的道路和原则。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科学阶段。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用科学原则替代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蓝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为世人提供了关于未来的理想蓝图。例如,圣西门创制了理想的实业制度,傅立叶设计了一种叫作“法朗吉”的“和谐制度”,欧文创办了“新和谐”公社,他们都为工人运动贡献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资源。不过,当圣西门等人无法找到实现解放的力量和道路时,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7]528。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不追求设计完美的社会方案,而是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行动指南,至于具体的革命战略和策略,都需要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总之,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因为它提供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具体方案。当各国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指导时,他们能够找到适合本民族解放的道路,而不会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束缚,从而能充分发挥作为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取得革命的胜利。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对现代哲学的开拓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近代哲学的主要继承人,又是现代哲学的重要开拓者,在哲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向的过程中,他们的本体论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既促进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哲学理论主题、思维方式、方法论原则等内容的确立,它不但构成了现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现代哲学作出了突出的理论贡献。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促进了现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历史悠久,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德谟克利特,到近代的培根、霍布斯,再到法国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发展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阶段,为人类探索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马克思之前,旧唯物主义存在很多缺陷,在古代它表现为一种直观朴素的认识模式,对世界的认识一般是假设性质的,不具有科学性;在近代,它受自然科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又陷入了机械论和经验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他们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由此,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唯物主义的现代发展阶段。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推动了现代哲学实践和生活世界的主题转向。古代哲学以本体论为重心,旨在探寻世界的本原奥秘;近代哲学以认识论为重心,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理论根据和方法论原则;现代哲学将重心放在了社会生活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意义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既推动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导致人类面临诸多领域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首先遭遇到的就是日趋严重的阶级斗争和工人群众的生存困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宗旨,创造了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同时确立了现代哲学的主题——实践和生活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本体论革命对现代哲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多重生存难题,诸如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生态破坏、科技异化等,都对现代文明造成了严峻的挑战,这促使现代西方哲学抛开传统哲学中的唯物唯心之争,积极展开理论反思,解析人类的生存难题,关怀人的生活世界。虽然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立场不同,但都关心人的生存和解放问题,它们各自为人类走出现代性危机提供了诸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总的说来,在现代哲学的理论主题上,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先导。

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为现代哲学确立了实践的辩证的主客统一的思维方式。近代哲学奉行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追求建立宏大的体系哲学,呈现出本质主义、基础主义的理论特质,它的这种对立性的做法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严重的矛盾对立,使人类陷入了严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反对近代哲学的二元对立模式,他们从实践活动出发,厘清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奠定了理论基础。受此启发,现代西方哲学也拒斥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辩证地理解主体和客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希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解。如此看来,“从建立一种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人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的要求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说,现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类似之处,可谓殊途同归。”[8]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启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相结合,创立了多种范式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对现代哲学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上。例如,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启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其中,卢卡奇提出了社会存在本体论,梳理了物质与实践、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马尔库塞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相结合,提出了爱欲解放论;萨特融合了存在主义与马克思的实践观,创立了实践人学的辩证法;等等。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特别是其中的关于社会存在、自然、劳动、实践的思想,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作为现代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为现代哲学的创立发展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特别是它的本体论革命推动了现代哲学的主题转向以及实践性辩证思维方式的形成,为20 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综上所述,作为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奠定了历史科学的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阶段向科学阶段的飞跃,推动了哲学由近代向现代的转向,它构成了人类实践史和思想史的伟大丰碑,随着文明的进步,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将得到日益充分的展现。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本体论资本主义
本体与超越:生活儒学的本体论问题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实践唯物主义对传统唯物主义的终结与超越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本体论还是非本体论
——围绕《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的若干争论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