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篇名中的对偶

2021-01-12

华中学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篇名光明日报对偶

龚 睿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引言

篇名又称“题目”,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篇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的受关注程度。文章标题中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正是通过展现事物间相同相近、相反相对或相互关联的关系,让标题更富有表现力,语言更加凝练,从而让文章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

对偶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自然语句之中,对偶的使用方式主要是用一对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对称组合起来表意。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分,标题中大多使用宽对。如:

(1)汲取精神力量,强化使命担当(《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

(2)牢记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光明日报》2019年1月31日)

(3)弘扬家国情怀,开创远大前程(新华社2019年2月4日)

(4)弘扬延安精神,永葆政治本色(《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

(5)高扬奋斗精神,书写壮丽青春(《光明日报》2019年1月11日)

(6)传统年俗显魅力,古镇名街焕新生(新华社2019年2月10日)

(7)悠扬古乐声,欢喜中国年(新华社2019年2月12日)

(8)着眼大势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经济日报》2019年1月14日)

以上例子都是满足宽对要求的对偶式篇名,前后分句一则字数相等,二则结构相同。前5例都是“2+4”动宾式篇名,例(6)是“4+3”主谓式篇名,例(7)是“2+3”偏正式篇名,例(8)是“4+4”连动式篇名。通过搜寻,发现这样的构名方式还有很多,接下来就此类对偶式标题的语形、语义及语用等方面的问题作具体的探讨。

一、语形

从语形上看,使用对偶的篇名通常有两个语段分别为A和B,前后语段A和B通常满足对偶的要求,即A、B在音节,字数,结构,词性上面相同。

(一)从音节上看,A、B语段有三音节的

例如:

(9)带土味,接地气(《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

也有四音节的。例如:

(10)你的安全,我的欣慰(《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4日)

(11)百姓富了,生态美了(《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也有五音节的。例如:

(12)给思想充电,为精神加油(《光明日报》2019年2月13日)

(13)青春追梦人,幸福回家路(《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21日)

也有六音节的。例如:

(14)完善政策措施,兜牢民生底线(新华社2019年2月15日)

也有七音节的。例如:

(15)整村搬出穷山沟,户户过上新生活(《人民日报》2019年2月10日)

(16)秉千年史诗风骨,继万里诗国绝学(《光明日报》2019年2月11日)

(17)菩萨堂村摘穷帽,驻村干部当先锋(《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18日)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篇名中使用对偶在语音方面需要满足A、B语段音节相等的要求,短至三个音节的相对,长至七个音节相对。少于三个音节或多余七个音节的用例则出现较少,这是因为在标题中使用对偶是出于节律的美感,A、B语段在音节上的协调和平衡,能让标题朗朗上口,产生旋律的美感。而少于三个音节,比如A、B语段分别为二音节,则不足以通过单双音节的搭配对称来体现这种旋律的美感,多于七个音节则会由于音节过长让语段显得繁冗拖沓,削弱了标题的音韵美,同时忽略了标题的简省性特点,毕竟任何标题都宜短不宜长。

(二)从语段组合上看,篇名中除了A、B语段的两段式组合,还有A、B、C语段的三段式组合形式

例如:

(18)看变化,问冷暖,听名声(新华社2019年2月1日)

(19)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28日)

此类连用表意,使标题结构更显整齐匀称,话势贯通,此类标题在对偶的形式上进行扩充,从两个语段的排列到三个意义相关、结构相同、词性相同、音节相等的短语或分句的排列,工整对称,极富表现力。

(三)从语素的使用看,A、B语段有时采用部分相同或相近的语素

例如:

(20)开放新作为,发展新优势(新华社2019年2月2日)

(21)美丽中国新图景,生态文明新典范(《光明日报》2019年1月20日)

(22)鼓鼓的行囊,满满的牵挂(《光明日报》2019年2月2日)

(23)细分消费市场,提升消费体验(《经济日报》2019年2月12日)

(24)我们都是奋斗者,我们都是追梦人(新华社2019年1月24日)

以上是重复使用相同语素的情况,例(20)、例(21)语素“新”重复使用,例(22)中,叠音词“鼓鼓的”和“满满的”相对,例(23)重复使用相同语素“消费”。此种通过语素的相同或相近关系进行对偶来列标题的方法既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又能体现形式的美感,抓住人的眼球。此外,还有反对的情况,即通过语素的相反相对关系进行对偶来列标题。例如:

(25)少了鞭炮声,多了文化味(新华社2019年2月13日)

(26)你的万家灯火,他们的默默坚守(新华社2019年2月6日)

(27)延误的航班,不延误的爱(新华社2019年2月6日)

(28)家在远方,年货在身边(《光明日报》2019年1月27日)

例(25)中,“多了”和“少了”相对,例(26)代词“你”和“他们”相对,例(27)动词“延误”与其否定形式“不延误”相对,例(28)中名词“家”和“年货”相对,巧妙地运用反义词、反义短语,使语言呈现出相对和相反的意义,为特定的表达目的服务,正符合“从对立中产生和谐”的原理。虽然后三个例子不满足对偶使用中字数相等的要求,但就词性和结构来说,语段A、B在语法结构、相对部分的词性上保持一致,本质上也是一种使用了对偶修辞的标题形式。

(四)从韵脚上看,对偶式标题还有句尾用韵的情况

例如:

(29)辩证看,务实办(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

(30)与流动共生,与时代共振(《学习青年》2018年12月17日)

押韵指的是在某些句子的相应位置(通常是句尾)用上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从而增强了标题的节奏感和形式感[1]。如上两例中的“看”和“办”,“生”和“振”,这种韵脚的押韵与和谐同样能在形式上凸显标题表达上的美感。

(五)从标点的使用上看,对偶式标题标点也需相对

例如:

(31)一顿“他乡”饭,一段“汉藏”情(新华社2019年2月10日)

(32)瞄准“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光明日报》1月24日)

(33)追梦“一体化”,奔跑再出发(新华社2019年1月27日)

(34)浙江诸暨移风易俗,红白喜事“减肥瘦身”(《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30日)

音节分布杂乱无章,就不可能形成鲜明的节奏。标点符号的分布使用也是同理,例(31)中的定语修饰语“他乡”和“汉藏”相对,都用到了引号,格式规整。例(32)中的“‘绣花’功夫”,在自然语段中,“绣花功夫”可以都引用起来,但是为了相称和谐与“精准”相对,“绣花”只是部分引用。而反观后二例,例(33)只在语段A用到了引号,语段B中却未见;例(34)只在语段B中用了引号,而忽略了语段A,不符合对偶式标题的特征,也不能归为对偶,在表达上影响了标题的规整和谐。

二、语义

对偶式篇名A、B语段的内在语义关系,通常是并列关系。并列是语言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语句中的并列一般是同类或大体近似的两项或多项的并列,其具体类型包括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和选择关系,在对偶式篇名中使用最多的是并列关系。并列关系又包括平列关系、对照关系和解注关系。其中,前二者被广泛使用。具体如下:

(一)平列关系

平列关系将两个或几个分句以对偶的形式列出,多用于体现文章内容的多个主体和核心内容。例如:

(35)一边是浓浓的年味,一边是满满的奉献(新华社2019年2月7日)

(36)百姓富了,生态美了(《光明日报》2019年2月17日)

(37)让学生受锻炼,让农民得实惠(《光明日报》2019年2月19日)

(38)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化,开放再扩大(《中国青年报》2019年1月28日)

上例(35)中“浓浓的年味”与“满满的奉献”相对,既体现了文中提到的过年的气氛,也表达了主人公的奉献精神;例(36)中“富了”的“百姓”与“美了”的“生态”相对,不仅体现了文章的两大主体“百姓”和“生态”,还以最简省的形式体现了二者的紧密关系;例(37)中“学生受锻炼”与“农民得实惠”相对,也突出了文章的两大主体和核心分别是“学生”与“农民”;例(38)中三个分句相对则体现了文章的三大主题分别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二)对照关系

对照关系通常将两个分句以对偶的形式列出,多使用可以形成对照关系的反义词或临时性反义词语,体现二者之间的反向相关性或对照关系。例如:

(39)少了鞭炮声,多了文化味(新华社2019年2月13日)

(40)落实宏观经济政策,服务微观经济运行(《光明日报》2019年2月19日)

以上是标题中使用对照式对偶的用例。如,例(39)中“少”和“多”相对,例(40)中“宏观”与“微观”相对。由于对偶式篇名大多通过A、B语段的聚合排列体现二者之间的并列或对照关系,而并列关系类复句反映的正是各种各样的“并列聚合”,因而最容易用于对偶式篇名中。

三、语用

(一)语用动机与辞格套用

出于语用的目的和语境的需要,自然语句出现在篇名的位置时,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种过程就是篇章化。从自然语句篇章化为篇名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语用动机,这种语用动机包括两个因素——称名因素和话题因素[2]。

新闻报道类的篇名,为了吸引人的注意,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修辞手法套用,既能使篇名尽量简省,大大增强篇名的话题性,让文章围绕篇名的话题展开,符合篇名话题因素的语用动机,同时也体现了语言的韵律与和谐,增强了标题的美感,展现出汉语的优势,体现刊物的水平。为了表达的需要,对偶式标题常常与其他几种辞格套用,这也是出于增强标题话题因素的语用动机,属于自然语句篇章化的变化过程。其使用情况具体如下:

A.与“引用”套用。例如:

(41)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光明日报》2019年1月7日)

(42)凛凛傲霜雪,郁郁暗香来。——“隐形冠军”企业调查(新华社2019年1月29日)

引用指的是援引他人话语,来说明问题、描绘事物的辞格。在标题中运用引用的修辞辞格可以增强标题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造成风趣的效果。引用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前者注明出处,后者则不注明出处,标题中大多是不注明出处的暗引式对偶。

此类标题多采用耳熟能详的名句,如例(41)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出自汉朝王充的名篇《论衡》中,原意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此处引用意在告诉执政者需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意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才能办实事、办好事,含蓄蕴藉、言简意赅。

例(42)中的“凛凛傲霜雪”出自宋代苏轼的《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原意是赞美“榧子”这种植物的品性坚韧刚毅,遭遇风霜依然顽强。此处引用意在说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部分企业,无论外部环境如何艰难变化,始终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一道靓丽风景,凭借独特的优势深耕主业收获“暗香自来”,被人们称作“隐形冠军”。此处引用,恰如其分、生动形象,显得幽默灵活。

B.与“比拟”套用。例如:

(43)果树“瘦”下去,果农“肥”起来(《农民日报》2019年2月17日)

(44)万物生长,A股迎春(新华社2019年2月11日)

(45)创新“点亮”传统,年节“颂扬”家风(《中国妇女报》2019年2月10日)

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与“比拟”套用的对偶式标题多为将物当作人来描写的拟人形式。如例(43)中果树“瘦”下去,“瘦”本指人的体型,在原文中将“瘦”用在果树上,指的是将果树修剪,通过“减密间伐”的果树“瘦身”让果实的品质从数量向质量进行转变,从而让果农得到实惠。一“瘦”一“肥”的对应和比拟,让标题显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例(44)中“A股迎春”,“迎春”原指人们喜迎万物复苏的春日,在这里指上半年股票行情的爆发和好转。例(45)中“创新‘点亮’传统,年节‘颂扬’家风”,原本“点亮”和“颂扬”应该是人发出的,例中却由“创新”和“年节”发出,将其拟人化,使话语充满形象感和动态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C.与“仿拟”套用。例如:

(46)偶像已经死了,但他仍然活着(《看天下》2018年10月8日)

(47)月上柳梢头,人约故宫夜(《中国青年报》2019年2月20日)

仿拟包括仿词和拟句两大类。对偶式标题在套用仿拟时常用到的修辞形式是仿句,即比照现成的诗文名句,抽换其中的某些词语仿造出新的句子。能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或讽刺意味,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例(46)中套用现代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中的名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原意是讴歌鲁迅先生虽然肉体死亡,但是精神永存,表达了作者的肯定和赞美,是一种正面的赞扬。而例中说“偶像死了”是说偶像虽然死了,但是生前的人仍然在消费他的名气,从而赚取流量和利益,这里的仿拟更像是一种讽刺和幽默。

例(47)中“月上柳梢头,人约故宫夜”仿照北宋名家欧阳修《生查子·元夕》颔联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将时间状语“黄昏后”换成了“故宫夜”,让标题情景兼备,制造出一种婉约柔美的意境。

D.与“比喻”套用。例如:

(48)“三朵金花”齐绽放,衍生市场再扩容(《经济日报》2019年1月29日)

(49)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中国网2019年4月5日)

比喻就是打比方,在对偶式标题中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乙事物来说明描摹甲事物,能将摹写对象变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的同时,让标题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从标题的简省性出发,对偶式标题常常使用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的借喻形式。如例(48)标题将文章中的“天然橡胶”“玉米”“棉花”三大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比作犹如“三朵金花”的绽放,形象生动。

也有的对偶式标题中出现诸如“是、成为、为”等类喻词的暗喻形式。如例(49)中将“山河”比喻成逝去先烈的丰碑,告诫后辈向人民英雄致敬,无论战士埋骨何处,祖国的山河就是其墓碑,是其故乡,这样使用,富有诗意和情怀。

E.与“反复”套用。例如:

(50)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4日)

(51)咸咸的味,咸咸的泪(新华社2019年2月16日)

特意重复要突出的某些内容或者某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的辞格称作反复。在标题中套用反复能起到突出内容、强调感情的作用。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由于标题通常只有前后两个语段,因而常常使用前后紧密连接的连续反复。如,例(50)中连续使用“永无止境”,例(51)中连续使用“咸咸的”,能起到突出主题,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

(二)语言规范和语用和谐

语言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3]。在拟定篇名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标题使用现象都可以算作语用不和谐现象,都应该加以规范和重视。这些预期目标指的是满足标题的功能性要求,即标题的概括功能、吸引功能、引导功能,紧凑性要求以及合法性要求,合法性要求指的是合乎词法和语法[4]。以下是对偶式篇名中使用不当及有碍标题发挥诸如概括功能、吸引功能等的例子。

A.过于简省或生僻。例如:

(52)禹寸陶分,思想不停(《光明日报》2019年2月9日)

(53)文旅融合,龙南蝶变(《半月谈》2018年8月25日)

同任何一种名称一样,标题宜短不宜长,这是基于标题概括功能的要求,但仍需要考虑所拟标题的易懂性和话题性,即通过标题能最快速地了解文章所讲内容和主体。然而上述标题过于简省,用词也过于生僻,乍一看,不明所以,导致题目晦涩难懂,影响了语言的和谐。

B.违背语言规则。例如:

(54)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夯实水安全基础(新华社2019年1月26日)

把丰富的语义内容压缩在较为简洁的句法结构之中,这是出于标题紧凑性的要求。虽然紧凑性标题能让更多的语义内容展现在较为简洁的语言形式中,但在句法结构上也需要考虑严谨,不能违背句法结构的制约,语言的滥变和乱变只会导致语言规范与语言和谐的缺失。不论是自然语言还是标题中,例(54)的“水安全基础”都是说不通的,改为“用水安全基础”既能和前面的短语“重大工程建设”相对,也更符合语法规则。

C.词语搭配不合理。例如:

(55)中央好声音,下面勿跑调(《半月谈》2018年10月25日)

(56)节后务工忙,民企助稳岗(新华社2019年2月17日)

标题就好像文章的眼睛,尽可能地引人注意是其重要目的,使用修辞方法是引人注意的一大法宝。但作为标题,为了吸引人的注意不是其唯一宗旨,在不改变词义的情况下使用修辞手法一方面能让标题显得更为活泼生动,另一方面也需要斟酌词语的选择,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词汇,如例(55)的“下面”,改为“地方”,与“中央”相对更显和谐。同时,标题内部词语与词语的搭配也需尽量和谐,做到音节的匀称和韵律的协调,这需要音节的整齐对应,而不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只考虑外形的对称,如例(56)中前句“2+2+1”模式与后句“2+1+2”模式,忽略了音节的配合,影响了语用的和谐。

四、结语

关于篇名中使用对偶的情况,本文结合例句就语言形式、语义关系和语用情况三个方面做了探讨。限于能力和时间的局限,笔者只对部分纸媒进行了小范围抽样,就随机的看,对偶式标题或接近对偶式标题确实大量存在,而且不仅限于纸质报刊中,对偶式标题还广泛地存在各种书名、网刊、新闻电视和杂志中。

对偶是最能够反映中华民族语言特色的一种修辞方式,对偶式篇名也是一种最能体现拟题者文学素养的一种篇名形式,从大量中国古代典籍中都可以见到篇名中广泛用对偶的例子。如《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篇名几近篇篇对偶,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词库之丰富,文学素养之深厚。为了让对偶式篇名的使用更加规范,避免不和谐的语言使用现象,每个人都应当认真学习汉语,注意拟题规范。对于拟定题人来说,应全面提高自身语言文化素质,切实加强语言规范意识,努力掌握语用规律,促进语言的和谐,在拟题的过程中既注意使用“篇名中的对偶”,也应用对“篇名中的对偶”。

注释:

[1] 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第二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

[2] 刘云:《篇名的篇章化》,《语言研究》2003年第3期,第29~32页。

[3] 冯广艺:《语言和谐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4] 刘彤:《报道性标题的求简动因所形成的双音节动词搭配分析》,《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89~91页。

猜你喜欢

篇名光明日报对偶
对偶τ-Rickart模
安大简《詩經·召南·摽有梅》之篇名試解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设施农业文摘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