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12王文渊唐鹏程
王文渊,唐鹏程
(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随着国家互联网建设的深入发展,迎来了5G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科技型、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教学工作,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化手段,积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网络化教学、数字化管理、科技化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应从促进学校智能化建设入手,加快院校“双一流”建设步伐,打造一流专业,培养一流职业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1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公共服务内涵解读
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网络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生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改变,社会服务能力正在逐年提升。高职院校在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人工化管理到智能化管理的转变,构建了智能化校园教学管理框架。高校在为社会机构、企业提供具体性、经常性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普遍运用互联网机制下的大数据管理,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之间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以保证高校的精准化服务。新时期以来,我国高校社会服务逐渐向区域服务靠拢,以培养产业化发展人才、科研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主,为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和服务咨询服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和社区传播先进文化。
2 网络化管理机制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方向
2.1 为社会培养科研型和技能型高级人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科研型、高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就业市场的必备人选。高职院校要把社会服务理念贯彻在专业课设置、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中,运用大数据网络搜集聚焦区域发展热点,精准定位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与实践应用能力,为当地政府、行业和企业输送更多“工匠型”、科研型和技能型优质职业人才。
2.2 为地区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责任的另一途径就是提供技术服务,高校是现代化科学技术与工程培养的主要阵地,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区域各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整合起来,互通有无。例如,随着现代学徒制和产学研教学模式的推广,学校可以借助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展科研工作,研发新的生产技术和原材料,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为企业输入人才,满足企业产业创新和效率提升的需求。
2.3 开展社会性职业培训服务
职业培训是高职教育的义务,高职院校积极参与政府组织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残疾人和退伍军人等群体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服务。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组织线上课程,远程录课,把先进农业、创业和职业技能传播到基层乡村,为区域新农村建设提供助力。高职院校还可以抖音、快手等APP开启课程直播,对接区域农村等偏远地区,根据区域行业发展特点开展网络培训,提升农民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
3 互联网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3.1 明确学校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推进产学研发展
高校要引进先进的网络化管理技术并制定顶层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信息化服务定位、专属机构网络化服务平台和线上服务培训等社会服务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发展。首先高校要建立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网站,安排专业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更新与维护,负责和政府、企业和行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对接,将有效的社会服务信息实时公布并下发,最大限度地起到宣传作用。其次,学校要尽快联合政府建立社会服务平台,开设特色职业培训项目和在线咨询服务,向当地企业和行业协会咨询行业发展动态,并提供建议指导服务。例如院校“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的建立,将校内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对外公布,并实时获取社会行业信息,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与服务计划,完善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高职院校要合理设计系统顶层计划,利用数据化与网络化的力量把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进行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作用。
3.2 明确一级网络化评价指标,明确学校部门职能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服务和科研服务层面,建立学校一级网络化评价指标首先应该明确各部门职能,让学校各个部门按部就班开展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进一步优化网络化教学服务,从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学位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能力。例如高校要积极打造在线教学平台,组织全校教师学习MOOC、蓝墨云班课和“雨课堂”等软件操作,积极开发互联网教学资源,打造校本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定期开展线上教学,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提升高职院校线上教学质量。此外,高职院校要积极履行科研服务职能,联合企业专家、行业专业组建科研基地,打造科研创客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尽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政府和行业打造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等,真正落实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展现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工作上的巨大潜力。
3.3 制定高职院校二级指标,完善网络化社会公共服务
高职院校社会能力二级指标主要是:文化服务、志愿服务和设施服务,学校要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公益文化、文化合作和文化设施服务,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例如高校要积极配合政府、民间文化传承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造当地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当地文化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在履行社会公共文化保护的过程中,可以运用VR技术,通过3D立体重叠技术充分展现当地文化特色。校内设施对外开放展示方面,学校可以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系统、智能餐厅点餐与配送系统、特色专业教学课程展示系统等,以开放的姿态向社会公众展示校园的魅力,向社会人士提供校园服务。
3.4 运用网络化优势快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线上培训
社会服务核心目标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社会职业培训,培养更多的技能型、科研型人才,促进区域经济长远发展。高职院校要积极和政府开展合作,组建职业培训班,向公众开放网络宣讲课程,讲解最先的农产品种植技巧、计算机技术、手工艺品制作和机械设备操作等技术,提升当地民众专业素养。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当地行业、企业进行大数据对接,开展“跨区域电商”产销课程,并搭建当地特色物资线上销售平台。组织院校学生举办销售技能大赛等,实现区域特色产品线上输出,既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够为当地特色产品与文化进行宣传。对于技术型企业方面,高校应寻找企业发展需求点,为企业提供线上员工培训与指导,讲解最新的行业技术,例如最新的数控设备、人工智能和财务共享等技术,帮助企业完善科研项目提升生产效率。
3.5 构建“互联网+”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要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互联网+”校企合作新平台,把科研服务作为校企合作的新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要加大科研建设资金,组建全新的科研实验基地,借助企业先进设备和技术人员开发新的科技项目,提升学校和企业科技研发、转化和实施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成立校企联合科研基地,选拔本校优秀教师,根据当地经济产业链,开发新的科技项目搭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科研型与实用型课程,例如光纤电子技术、机械加工、建筑施工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等产业,积极申请国家科技发明专利,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模式。高职院校要联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培训,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开展科技培训,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选拔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更多优质人才,用科技研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优势。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积极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制定层次分明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模式,细化高职院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职业培训服务,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配合政府和企业做好社会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人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践行“四个服务”标准,为我国经济腾飞、地方经济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