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与政治体制改革
2021-01-12王晓敏
王 晓 敏
(宝鸡文理学院 政法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和政治制度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通过世界上最广泛、最大规模、最复杂、最丰富的改革实践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已具有显著优势。而政治体制改革则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当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阶段,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政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对于将政治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意义重大。
一、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要更好发挥我国政治制度优势,将其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我国到底应当实行什么样的制度? 有什么样的标准? 对此,邓小平有高度的制度自觉和制度自信。1980年,他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要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达到上述三个要求,时间有的可以短些,有的要长些,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能够也必须达到。所以,党和国家各种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须用是否有利于这三条标准来检验。”[1]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西方的资金和人才,向西方开放中国市场,让中国制造进入世界市场,目的就是要在经济上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在政治上我们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制度,而是要创造超越西方的中国式民主制度,即人民民主政治制度,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创造我国特有的人民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曲折的外部情况,我国顶住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保证了改革开放社会稳定大局,捍卫了中国制度、中国道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梳理、全面总结和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优势,揭示了我国制度优势的根本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2]本文仅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进行分析。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新中国的诞生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独立探索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7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二、我国政治制度的比较优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性源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国情基础、独特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也正因其独特性,我国政治制度具备了一系列十分重要的比较优势。我国政治制度充分适应我国国情,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担当起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伟大使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任务,使我国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本文拟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我国政治制度相较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进行总结。
1.政治和社会稳定体现出的治理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治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重要的公益性产品。在世界主要政党中,中国共产党尤其珍视和善于维护政治稳定。而社会稳定,这种稳定性则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这既有对人民的责任,也有对全人类的贡献。其中,政治稳定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以及党的执政理念、国家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的连续性上。社会稳定则主要体现在社会规范的广泛有效性和社会冲突的可控性上,直接体验是社会正义的实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政治制度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也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人民中心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扩大和巩固执政基础,代表全体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整合兼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中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真正做到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反映在重大决策中,就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提高,即通过广纳言论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保证了决策效率,避免了竞争性政治体制下决策效率低下的问题。
3.思想统一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占据社会意识形态主流。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而且成功抵御了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势,有效应对了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和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旗帜,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体人民中不断巩固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巩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的利益追求,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占据主流,对团结社会、凝聚人心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超强的社会动员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社会的组织化水平。我国社会得以有效组织,前提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高度组织化的强有力的核心。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拥有9500多万党员,其通过不断吸纳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建立起中国工人阶级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通过党的先进思想理论体系和推进政治、思想建设保证全党在思想上团结统一,并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使全体党员、党的中央机构、党的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共同构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使党具备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从而担负起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与国家机构、与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组织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从国家层面一直延伸至企业、社区和自然村,使经济社会各方力量充分整合在党的领导下,进而实现全民族团结。
5.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政治协商中实现党际合作与协商民主,从而达到政治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彼此团结而不是互相挚肘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由此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顶层设计、协商体系建设等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协商民主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又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不可替代的制度优势。
6.民族团结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政权形式,符合我国的单一制政体和崇尚团结统一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民族发展政策,如对口支援、西部大开发战略等,不仅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民族地区千百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也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3]。
7.改革创新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始终在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活力。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赢得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创新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改革本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性、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需求的适应性,还体现在改革领域的全面性、改革路径的科学性以及改革持续深入的自觉性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体制改革,使之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新的篇章,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将全面深化改革写入新时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选举制度不断完善,公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权利得到更高水平保障。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丰富,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开,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机制、国家监察制度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亦有效实施。
8.党的建设优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并自觉通过持续不断的自身建设巩固这种能力。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政治灵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和执政方式创新,不断提高党内民主制度化水平,增强自身创新活力;始终致力于打造更加坚强有力、更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体制,形成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三、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我国政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明确了基本的指导思想。此后,他明确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四条根本要求:一是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涣散党的纪律,而是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纪律。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并提出首先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不要僵化,要用新眼光来对待新事物;其次要真正提高效率;再次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基层的积极性;最后要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三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和两院制,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四是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各项制度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其中,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是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4]。
邓小平为什么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这样的设计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对我国国情的考虑。他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的真理。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1]谈到需要政治稳定,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中国如果搬你们的多党竞选、三权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动乱局面。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 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1]“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中国有中国的实际,这点我相信我们比外国朋友了解得多一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的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的法制。在强调发展民主的同时,要强调教育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要有理想,守纪律。”[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立足三个着眼于:一是着眼于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二是着眼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是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全面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积累的经验,重点阐述了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部署需要深化的重大体制机制改革和需要推进的重点任务,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构筑起我国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这一伟大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深刻揭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丰富内涵,也全面总结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成果。
事实上,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核心是各种制度建设,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得到更好发挥。为此,必须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而要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政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则要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第一,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立法工作组织监督等。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第二,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合力。此外,还要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第三,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以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同时,还要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民主的有机结合。
第四,要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第五,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