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研究
2021-01-12黄书朋
黄书朋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党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开始了全面而深化的社会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改革之路也由此开启。 随着对高校体育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由“社会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高校体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也由“体质教育”转向“素质教育”[1]。 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作出相应的改变,对教师的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健康第一”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思想的提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目标的确立给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 本文以课程改革为背景,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教师能力要求的不断更新为思路,以“胜任力”为关键词,通过对其评价体系的全面深入研究, 为构建生态化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体系提出合理化建议。 不仅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有着建设性的意义,而且对实现“健康中国”这一战略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 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概念界定
“胜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能力足以担任”的意思,而有关胜任力的概念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首次提出,由英文单词“competence”翻译而来。 1973 年,戴维·麦克利兰在绩效管理的研究过程中用胜任力的概念来解释完成某一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 指出胜任力是在某一工作领域区分普通者和卓越成就者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它包括专业知识、素养、技术能力、自我形象、个人工作态度、思想观念、认知能力等一切可以用来区分普通者与优秀者的个体属性特征[3]。胜任力的概念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内容,教育研究者借鉴其用来进行教师工作评价,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 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是指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能够区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个体特征,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认知、组织管理与创新等个人能力。
2 课程改革赋予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新内涵
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在课程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也有所不同,不同时期,国家对高校体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对体育教师胜任力的要求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现阶段国家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广泛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结构模型也有了新的内涵。
2.1 能力之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技能
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胜任一项具体工作的基础,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离不开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总结。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社会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加全面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胜任高校体育工作的知识体系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包括像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 《新纲要》提出高校体育课程不仅是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技能的教育, 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也应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 进行思想文化素质教育[4];《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要求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参与到全民健身之中去[5];《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终身体育的能力,参与全民健身,而且要具备参与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能力,投入“健康中国”的建设,发挥高校体育在教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6]。一系列的新要求都要我们用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来支撑, 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学的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掌握教育规律, 了解学生知识获得的一般程序,从而更加科学高效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延伸至课堂和学校以外的时间和空间; 社会学管理学的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了解社会对体育事业的需求, 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体育事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时代的发展将高校体育工作同社会和国家的建设联系在一起,成为社会发展之利器,同时赋予其更广泛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只有具备更加完善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才能胜任高校教师的工作。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直接的身体体验式教育[7],技术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扎实的技能。 力量素质、柔韧素质、 协调素质以及具体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等都是技能的内容。 学科特点决定体育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的讲解以外还要有标准的动作示范, 扎实的技能可以使我们完成标准的动作示范, 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更加具体的动作表象,才能最终习得标准的运动技能。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要服务社会,这就对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高校体育教师也只有具备扎实的技能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技能的有机结合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根本特征,两者缺一不可。
2.2 思维之变:与时俱进的思维认知
课程改革使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具有动态性。 不同时期,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体育工作都会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发展思路也会相应改变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对不同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理念和宗旨, 正确的思维认知和理解可以使我们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教学观,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 即使在同一时期的不同阶段, 研究的热点话题也有所不同,我们要实时对课程发展的方向进行把握,通过自己的思维认知和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 并借助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如借助电脑和手机的网络课堂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慕课和微课等[8]。 同时,一个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 这时候需要我们对教学进行反思, 在结合课程主导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研究,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掌控之艺术:组织管理与创新
教学艺术是教师知识和技能高水平发挥的表现, 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劳动的集中表现[9]。良好的教学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特征指标,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体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教学需要在动态的变换中组织进行,有的甚至是在户外的运动场所进行,这对体育教师的组织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主的“讲解-示范-练习”程序化的教学模式下组织管理相对较好操控。然而,课程改革给体育课程提出了更广泛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虽然课堂井然有序、管理较为有效,但是这种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显然已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独立思考的能力、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新型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课程理念显然更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具有创新能力,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设计新型教学方案, 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视频教学,慕课、微课等,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课程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另外在整个过程中还要注意整体把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变化,注重情感体验,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
体育竞赛的参与和组织是适应课程改革后对课程多样化的要求,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能的运用和创新能力。 运动队的组建、体育竞赛活动的编排、 组织、 实施是体育教师组织管理能力的另一种体现。 良好的组织管理与创新能力是对体育教学工作整体有效掌控的基础,是教师胜任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3 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统筹兼顾:建立基于胜任力结构内容的合理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评价学校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系统, 通常与教师的评优评先、工资待遇有着直接的关系,合理的考评体系可以准确地评价教师的能力,有利于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师的胜任力, 同时可以加强学校教师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不仅仅体现在常规的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带队训练、参加比赛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进一步丰富了教学目标,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 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及运用等都成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滞后性, 而且这些素质能力指标很难用具体量化指标来评价。 然而,当前的考评多是以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指标来进行客观评价,长期以来对体育学科的“偏见”并没有因为学科的特性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 这些考量指标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考评的简捷, 但却过于固化, 很难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甚至是体育教师中的技能教师和理论教师之间的公平性, 不仅不能真正反映教师的工作能力而且影响了老师的积极性。 因此对于体育教师的考评要基于胜任力结构内容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 这就要求在考评过程中不仅要依据可以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 而且要进行整体的定性评价,如运用学生评价、同事互评、领导考核等新型的差异化评价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成绩来进行考核。 基于胜任力结构内容的合理考评体系可以将反映教师能力的个人特征全面准确地体现出来, 对于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通过胜任力特征比对可以明显看出前者的不足和缺点,以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和具体内容, 对于教师能力发展大有裨益。
3.2 思维与存在:自主构建健全的个体职业素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教师胜任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在自身, 自主构建健全的个体职业素养是提高胜任力的基础, 包括思想层面的职业价值观和实践层面的专业素质能力。
自古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简短的一句话全面地揭示了教师的职业定位。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高校体育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对高校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而且要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决定了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为个体服务,更是为社会服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树立崇高的职业价值观, 高校体育教师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推动者,“教师只是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的平庸思想不能有,“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的“混日子”思想更不能有[11]。 崇高的职业价值观能促进形成职业责任心, 自主地为适应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胜任力。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有别于其他专业教师, 不仅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也包括专业技术能力。 现代的学校体育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教育学的范畴, 课程的改革和社会的进步使体育教师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体系。 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我们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促进身心健康;社会学知识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实时对接; 管理学知识使我们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并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另外课程改革使体育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呈现出多样性,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更多地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跨领域的知识能力可以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技术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标准的技术示范更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提高教学的效果。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身材走样,运动能力下降、 技术动作变形是体育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 因此, 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主动地坚持体育锻炼, 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和技术能力,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榜样作用,更好地影响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3 把握时代方向:完善胜任力结构内容培训机制
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使教师胜任力一直处在动态变换之中, 胜任力结构内容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仅凭教师的自我提升是不够的,进修培训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培训是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提升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时代发展对教师发展提出不同要求的应对之策, 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代方向,做好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更新[12]。 目前有关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 胜任力其他方面的相关内容培训涉及很少。 因此,完善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结构内容的培训机制,丰富培训内容,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师胜任力; 另外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校内培训,同时学校建立教师进修培训基金,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外出的培训学习。 高校体育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评价, 从自身胜任力的不足和短板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学习,才能更加高效地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更好地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服务。
4 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工作, 同时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希望工程, 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得以高效完成的保障。 以胜任力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构建, 不仅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更好地融入工作, 更能满足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课程改革如何变化,只要以胜任力结构内容为基础, 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升相应的能力便能胜任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