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2021-01-12王培召谭红略
王培召,谭红略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 洛阳 471002)
0 引言
痛风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和血尿酸升高而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常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者可见痛风结石形成,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指由于先天性嘌呤代谢异常所致,多具有遗传性;继发性是由食物、药物或其他疾病等引起代谢异常而致的高尿酸血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常表现为足趾、手指、踝或膝等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且易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1,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也逐渐递增,且有年轻化趋势[3]。目前,西医治疗痛风时一般采用非甾类抗炎药、秋水仙碱、激素等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身体的副作用较大。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痛风,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本文就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诊疗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1 中医学中痛风的病因病机
西医学中的痛风与古代医家所谈论的“痛风”并不完全相同,但从症状及证候特点上分析,其与“痹证”相类似,故现代医学中的“痛风病”当属中医“痹证”的范畴,与其中的历节、白虎,热证等相似[4]。《丹溪心法》中提到:“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也,他方谓之白虎历节风证。”对于其病因,《格致余论》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寒凉外抟,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提示病因可为寒邪凝滞,热郁血分。《丹溪心法》曰:“肥人肢体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若肢节肿痛,此为瘀血”,指出寒湿、湿热、痰瘀、肝肾亏虚等均可致病。《景岳全书》曰:“自内而致者,以肥甘过度……而日见肿痛”体现出痛风的发作与饮食、饮酒等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所以痛风多因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肝肾等脏腑亏虚,并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
现代医家在古代中医的基础上对痛风有更深入的认识。国医大师朱良春根据痛风的特征提出“浊瘀痹”病名,认为痛风以内因为主,病因不离“痰”和“瘀”二字,湿浊瘀滞内阻是本病主要病机[5]。全国名中医崔公让教授[6]认为,痛风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脾肾两虚为本,痰湿、血瘀、热毒为标;痰湿、血瘀、热毒既为病因病机,又是病理产物,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谢春光教授[7]认为正虚邪实是痛风发生的主要原因,,即肺脾肾虚,湿浊痰瘀交结,滋生多证。国医大师徐经世[8]认为“痛风非风,病在肝脾肾,责之湿痰瘀”,应采用分期与分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治。史鹏博等[9]从络病理论出发,认为痛风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络脉失养,邪气瘀结,不通则痛。张露等[10]从毒邪致病理论阐述痛风的病因病机,认为患者脏腑功能失调,内生湿浊毒邪,阻碍气血输布,或受外邪侵袭而致病,外邪亦可引动内伏之毒而发病。综上所述,痛风的病因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对于痛风的病机,各家认识不同,笔者认为其病机不能简单概述,应依据疾病发展的阶段及患者体质等实际情况进行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痛风发病机制的研究
痛风为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准确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11,12]。有研究表明痛风的发病与代谢、免疫等相关,其发作的基础是高尿酸血症[13,14]。过饱和的血尿酸会结晶成单钠尿酸盐,其在骨关节、肾脏或皮下组织等部位沉积而引起炎症反应和组织损害。高尿酸血症的形成与尿酸的生成及排泄相关。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其产生有两个来源,即食物中的核苷酸分解和体内小分子化合物合成与核酸分解。其中内源性嘌呤代谢是尿酸增多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嘌呤代谢酶的缺陷导致嘌呤利用障碍或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强引起。尿酸排泄减少可能与基因遗传及肾功能有关,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此病因约占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90%以上[15]。代谢过程中可能由于尿酸盐的沉积、肾小球滤过减少、肾小管分泌减少或重吸收的增多,致尿酸排泄减少而出现高尿酸血症。当血尿酸浓度过高或急剧变化时,血尿酸会结晶而引起痛风发作。
3 中西医对应分期分型
临床上痛风以急性发作常见,多因饮酒饱餐、久居湿地或情绪等因素诱发,其病机主要为湿热痹阻。首次发作多累计单关节,常表现为足趾、手指、踝或膝等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多在夜间发作并进行性加重,24~48 小时最为严重。从中医理论上讲,饮酒饱餐、久居湿地或情绪等因素引动内湿,闭阻经络,愈久化热,阻滞关节而发病,治当清利湿热,化瘀通络[16]。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本病间歇期(缓解期)会缩短,发作时间会延长,最终形成慢性疾病,可伴有痛风石形成。痛风慢性间歇期多因脾虚生湿太过,肾虚降浊不及,湿浊内生且久居体内,致使疾病反复发作,治疗以温补脾肾,通阳泄浊为主。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日久肝肾亏虚,疾病进入慢性迁延期,体内湿浊瘀血久聚,关节中可有痛风石的出现。此期肝肾不足,湿浊瘀毒内阻,形成久痹,治当益气补血,温阳行痹。
4 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现状
西医治疗痛风时一般采用非甾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进行联合用药,对于有痛风石形成或明显关节畸形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由于秋水仙碱能很好地缓解痛风症状,故其在临床治疗中最为常用,但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具有一定的抗痛风作用,且毒副作用较小,其作用机制主要与嘌呤代谢、免疫和炎症调节相关[17,18]。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痛风应用广泛。
樊粤光教授对因痛风石而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患者主要采用关节镜手术与中西医药物口服结合治疗[19]。一般在术前予患者降尿酸药物及健脾清热祛湿中药口服,待痛风症状减轻及血尿酸水平趋于正常后在关节镜下清除病灶,术后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继续清热健脾祛湿治疗。李树岗等[16]将94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7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秋水仙碱和洛索洛芬钠口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用四妙丸加减(苍术、川牛膝、薏苡仁、忍冬藤、土茯苓、猪苓、泽泻、防己、车前子、秦艽、滑石)口服,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实验室指标水平和关节症状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亓国锋等[20]通过加味四妙汤(炒苍术、薏苡仁、黄柏、牛膝、土茯苓、绵萆薢、茯苓、川芎、鸡血藤)辅助西医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发现可有效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和疼痛程度,治疗后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环氧合酶-2(COX-2)、血沉(ESR)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明显。中药内服与西药联用可有效控制痛风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不增加不良反应。
中医外用与之相比,不经过胃肠和肝脏代谢,副作用更小,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梁建亮等[21]将90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治疗,治疗组在口服秋水仙碱的基础上加用伤科黄水(由黄连、黄芩、黄柏、白矾、苦参等组成)外敷,结果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明显,血沉、C-反应蛋白、VAS 评分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袁海升等[22]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逐阴散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发现秋水仙碱口服配合逐阴散外敷与单纯秋水仙碱或逐阴散治疗相比具有更高的有效率。董宏生等[23]在常规西药口服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由蒲公英、紫花地丁、虎杖、大黄组成)泡洗治疗急性期的痛风性关节炎,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林伯龙[24]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苯溴马隆口服联合四妙散加减熏洗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能明显降低IL-6 和TNF-a 水平,,促进关节炎症消退。杨宁[25]在塞来昔布和碳酸氢钠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薏苡仁、怀牛膝、大黄、苍术、土茯苓等药物)穴位贴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安全可靠。黄刚等[26]将85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43 例和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刺络放血及水调散(成分为黄柏、煅石膏)外敷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中医外用配合西医治疗能有效控制痛风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安全便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能发挥出西医和中医各自的优势,达到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既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痛苦、降低复发率,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对于此疾病不同时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方法尚不统一,治疗本病的中成药也较少,有待进一步完善治疗方式,形成标准统一、操作方便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基础研究较少,作用机制有许多方面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以利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疗效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