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功能、现状与重塑

2021-01-12刘进宝赵自刚

关键词:导师制理想信念青年教师

郭 睿,刘进宝,赵自刚

(1.河北北方学院 基础医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具有学习能力强、学位高和科研能力强的优势。加强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及科研水平等方面的全方位培养[1],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胜任教学岗位的专任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尤其是非师范类教师在教师职业素养、教学方式方法和实验技术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在师德师风养成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不少高校期望通过青年导师制加快青年教师的转型与发展,为实现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下文阐述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功能定位,分析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现状,探析了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现路径。

一、青年教师导师制与功能定位

青年教师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开始推行,20世纪8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已在世界各国普遍推广,成为较为完善的教师培养制度之一。

(一)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含义与目标

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指从高校内部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水平精湛、学识渊博和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理念、教学技巧、专业水平、科研水平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指导,最终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教师培养管理模式[2]。其目标在于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和有针对性地培育与引导青年教师,使他们能够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逐步形成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逐渐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3]。

(二)对青年教师与导师的要求

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指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且教师岗位在职时间较短的教师,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青年教师应虚心向导师学习,保证接受指导和学习的时间和质量。导师应是高校中具备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或者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教师。在专业方面,原则上导师应当与所指导青年教师具有相同或相近专业,熟悉他们的教学对象与教学内容,熟悉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个人素质方面,导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且治学严谨,有较高的业务水平、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功能定位

一是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主要包含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4]。在教育观方面,要引导青年教师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教师观方面,要引导青年教师组织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意见交换;在学生观方面,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5]。二是引导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通过导师对青年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使青年教师真正成为对党和国家忠诚的人民教师,具有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职业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信仰。三是提升青年教师的知识储备。导师要引领青年教师深耕专业知识,并熟悉业务规范,积极了解学科动态和课程教学要求,关注学科前沿知识,打破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的知识精华,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框架。四是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导师要持续助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知识整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教学研究实践能力以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四)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预期效果

一是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青年教师要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并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实现职业角色的转变与提高;掌握教师职业领域的学习规律与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相长的坚固桥梁;掌握学科培养目标、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养成了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教学和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长为道德高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创新求实的新时代优秀教师[6]。二是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对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导师的领导职责与教师业务指导融为一体[7],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得到全方位发展,青年教师个人发展与高校内涵提升相统一以及彰显个人价值与高校职能相统一的运行机制使青年教师导师制成为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管理体制中的重要一环,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二、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在青年教师培养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青年教师导师制的效果显著,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可忽略。

(一)导师的职责有待细化

国内普通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办法或者细则多是宽泛地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规定,并没有细化指导内容、明确指导重点和明晰指导力度,导师的责任和目标不够明确,这使导师无所适从,最终导致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大打折扣。

(二)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科研质量的提升,普通院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也越发沉重。对于导师而言,除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外,他们往往还身兼数职,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力不从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还要适应新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些都影响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际效果。

(三)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但一些高校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保障制度、操作规范和明确的监督考核评价制度,加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导致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考核工作缺乏有效指导,没有形成包括启动指导过程、阶段考核和期满考核等完整闭环的考核指标体系,这样既不利于考核工作的开展,也导致部分考核结果缺乏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四)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需要加强

整体而言,高校青年教师大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但也有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且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无法为人师表,一些高校对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且方法不多,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8]。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引领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路径分析

青年教师导师制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方式灵活和双赢性等优点,理应成为高校一种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高校要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一)细化导师的指导内容与目标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目的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是多元的,涉及思想、育人、教学和科研等多个方面。如果导师制在设计时没有明确的指导内容与目标,就容易弱化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因此,要细化导师的指导内容与目标,使之具体化,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指导时,要求导师结合青年教师的个人特点和专业属性制定详细的教学指导计划,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进行示范性指导,同时要结合旁听、跟班听和讲评等形式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指导;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指导时,要求导师对科研能力稍弱的青年教师从标书撰写、论文修改、科研实施和设施配备等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在科研实践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此外,从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引领的角度来看,导师不应仅是青年教师的“业务导师”,更要成为青年教师的“德育导师”,要引领他们在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导师要以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9]。

(二)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

有效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本着务实和创新的精神,在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实践中不断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完善教学督导机制。在完善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与教学督导队伍建设的前提下,切实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督导专家的作用,使教学督导过程精细精准;切实增加教学督导对导师与青年教师两个主体的督导;扎实提高教学督导对青年教师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等环节的督导力度;完善教学督导反馈机制。二是完善全方位的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考评管理办法,科学量化测评指南,避免随意化和形式化,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与引领作用。考核过程既要有对青年教师目标达成度的考核,也要有对导师贡献度的考核;既要有期满考核,也要有阶段性考核。考核方法与手段要坚持整体性、综合性和客观性的协同原则,综合评议与交叉评议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以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10]。

(三)完善保障措施

完善的保障措施是使青年教师导师制走实走深的重要保证。一是需要学校和学院两级领导不断提高对青年教师导师制的重视程度,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强化制度建设,作好顶层设计,形成长效机制。二是要制订详细的导师遴选标准,真正把师德高尚、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热爱教育事业和善于沟通的专家型教师遴选上来[2]。三是要为每个青年教师配备2~3名导师,采用导师轮换制度,避免单一导师的局限性[11],切实保障青年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四是加强导师队伍与青年教师的培训,包括新时代高等教育思想、金课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等培训,构建完整的培训体系,整体提高导师的带教水平以及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驱动力。五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双向激励机制[12],明确对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导师以及优秀青年教师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平台体系,可与薪酬、职级晋升以及荣誉评审挂钩,以提高导师和青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获得感。六是加强宣传,及时将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先进事迹进行总结和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对于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应从细化导师的指导内容与目标、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完善保障措施等方面强化并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实施,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青年教师,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导师制理想信念青年教师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