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感染情况的影响①

2021-01-12刘翠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合肥230041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丙氨酸基转移酶预防性

刘翠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41)

肝硬化为临床多发疾病类型,若患者未及时得到有效干预,则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肝功能显著下降、门静脉压力异常升高等,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1,2]。同时,部分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可进一步破坏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极易引发病菌感染,使得病死几率显著上升[3]。因此,早期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对预防感染发生、保证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拟选取我院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40例,分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06~2020-03从我院总院肝脏外科及南区器官移植二病区随机选取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0例,其中实验组男、女分别为77、43例,年龄37~71岁,平均(47.05±2.37)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79、41例,两组年龄36~73岁,平均(48.01±2.81)岁。年龄、性别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年龄需>18周岁。患者或其家属需口头同意该研究或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所选研究对象存在精神方面的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暂时停止进食,同时行氧气吸入和心电监护。患者每天行奥美拉唑静脉输注和生长抑素微泵静脉泵入等治疗。

实验组:常规治疗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治疗,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2g/次,2次/d。

1.4 观察指标

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和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水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

实验组感染发生率15.83%低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比较[n=120,n(%)]

2.2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对比

2.3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5.83%与对照组4.17%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120,n(%)]

3 讨论

肝硬化患者在发病后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感染[4,5],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由于肝硬化患者在发病后期门脉压异常升高,进而建立侧支循环系统[6,7],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脐周静脉曲张等,诱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二是肝功能的下降会使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进而降低患者机体免疫力[8,9]。两种并发症相互影响,使得患者在受到病菌侵袭后容易被感染[10,11]。此外,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营养供给时要通过插胃管方式提供,这也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几率[12,13]。同时,若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感染,则会显著增加疾病治疗及良好转归难度,因此临床需高度重视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患者感染的预防工作[14]。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方面,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水平差异显著,即2例患者出现自发性腹膜炎,2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9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感染、2例患者出现菌血症,4例患者出现化脓性腮腺炎,并发症发生几率为15.83%;对照组120例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自发性腹膜炎,8例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35例患者出现呼吸系统感染、10例患者出现菌血症,9例患者出现化脓性腮腺炎,并发症发生为56.67%,实验组并发症发生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P<0.05),且不良反应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在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方面,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结论与刘莉,朱文艳,冯姝[15]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似,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预防性给予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感染发生,具有安全性。

综上所述,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常规治疗期间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可降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调控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水平,且具有安全性,故方案推广意义大。

猜你喜欢

丙氨酸基转移酶预防性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预防性公路养护技术在现代高速公路养护中的应用
生物合成D-丙氨酸研究进展
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表肝脏受损吗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食品加工中赖丙氨酸的产生与控制分析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研究
β-丙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