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的相关性分析①

2021-01-12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河南郑州450000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

张 垒(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检验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作为一种内分泌疾病,2型糖尿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可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等内分泌代谢紊乱,同时还可引起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1]。大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大中动脉粥样硬化,而在大血管内皮损伤发展过程中炎性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酸(UA)较为重要。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物,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炎性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和早期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10~2019-08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6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IMT检测数值分为斑块形成组(IMT≥1.3mm)、增厚组(0.9mm≤IMT≤1.3mm)和正常组(IMT<0.9mm)等3组。其中斑块形成组有41例患者,增厚组有56例患者,正常组有49例患者。斑块形成组年龄42~64岁,平均(57.23±4.33)岁;男24例,女17例;病程4~12年,平均(7.41±2.02)年;体重指数(BMI)17.2~21.5kg/m2,平均(19.31±1.98)kg/m2。增厚组年龄40~67岁,平均(58.41±5.02)岁;男31例,女25例;病程3~11年,平均(7.52±1.98)年;BMI 16.9~22.8kg/m2,平均(19.42±1.89)kg/m2。正常组年龄43~65岁,平均(58.12±4.95)岁;男27例,女22例;病程3~13年,平均(6.95±1.98)年;BMI 16.7~21.9kg/m2,平均(19.19±2.02)kg/m2。对照组年龄41~67岁,平均(58.03±4.15)岁;男35例,女25例;病程3~14年,平均(7.04±2.21)年;BMI 16.4~22.3kg/m2,平均(20.04±1.98)kg/m2。4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和BMI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在2010年颁布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2)告知所有患者及家属实验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感染者;(2)合并肿瘤者;(3)合并结缔组织病者;(4)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者;(5)继发性糖尿病者。

1.3 研究方法

颈动脉IMT:采用PHILIPS I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为10.0MHz探头进行检查,嘱患者取仰卧位,保持安静状态,检测双侧颈外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横纵向切面,检查顺序从锁骨内侧端开始。各段均测量5次,取其平均值作为颈动脉IMT值。

炎性指标、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抽取5mL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后提取上层上清液,检测炎性指标,包括IL-10(白细胞介素-10)、IL-6(白细胞介素-10)和hs-CRP(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检验方法为ELISA法。另抽取5mL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后提取上层上清液,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和尿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IMT值

斑块组IMT(1.67±0.61)mm,增厚组IMT(1.12±0.20)mm,正常组IMT(0.97±0.17)mm,对照组IMT(0.63±0.12)mm。4组IMT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组的IMT>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4组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4组患者之间IL-10、IL-6、hs-CRP、HCY和UA等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斑块组的IL-10<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斑块组的IL-6、hs-CRP、HCY和UA等>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4组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因变量为2型糖尿病是否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筛选。发现独立危险因素为IL-6、hs-CRP、HCY和UA,保护因素为IL-10。见表2。

3 讨论

随着发病率的升高,2型糖尿病的研究越来越多,2型糖尿病可导致各种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4,5]。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损伤血管内皮,危险因素主要为炎症反应。作为重要的临床指标,心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可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反映,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客观指标为IMT[6]。

主要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分泌的IL-10和IL-6为单链蛋白,其相应蛋白质和mRN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出,但在人体正常血管内几乎无表达,主要调节免疫功能[7]。作为急性期重要的蛋白,Hs-CRP的血浆浓度在产生炎症反应和人体受损时会急速升高[8]。在体内代谢过程中,HCY可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增加动脉内-中膜厚度[9]。尿酸升高会产生氧自由基,释放炎症介质,多种炎症反应产物及氧化应激损伤内皮后又加重动脉粥样硬化[10]。

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组的IMT>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这说明,作为客观指标,IMT可对大血管病变有效评估,且粥样硬化与IMT之间有一定关联。以往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炎性指标密切相关[8]。本研究结果显示,IL-10水平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明显低于健康人群,IL-6和hs-CRP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斑块组的IL-10<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斑块组的IL-6和hs-CRP>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IL-10在3组患者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IL-6和hs-CRP在3组患者中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IL-10、IL-6和hs-CRP作用十分重要。本研究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IL-10与IMT之间呈负相关,IMT与IL-6和hs-CRP呈正相关,这说明,在血管病变早期IL-10含量较高,但随着病变发展而逐渐降低,IL-6和hs-CRP随着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斑块组HCY和UA值>增厚组>正常组>对照组,这说明,HCY和UA指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含量随着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结果还显示,IMT与HCY和UA水平呈正相关,与以往研究一致[9]。大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HCY、UA水平相关,且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IL-10、IL-6、hs-CRP、IMT、HCY和UA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可评估2型糖尿病的发生趋势,和是否有血管病变,早期给予诊疗和积极预防,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本研究对IL-10、IL-6、hs-CRP、IMT、HCY和UA等影响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0是保护因素,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为IL-6、hs-CRP、HCY和UA,这说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IL-6、hs-CRP、HCY和UA等作用重要。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过程中,IL-10、IL-6、hs-CRP、IMT、HCY和UA等均为其重要指标,早期干预以上指标可延缓和预防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猜你喜欢

半胱氨酸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健康人群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的水平关系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并扩张性心肌病诊断相关性研究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