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12罗昌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导论专业课课程思政

■罗昌财,李 玲

(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南平 353000;2.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南平 353000)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大思政”格局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应着眼于由单一化的“思政教学之路”向多层面的“课程思政之路”转化,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契合思政内容,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将德育内涵与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培养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和洗礼,有利于他们提升“工匠精神”,以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职业态度对待实训任务及工作,切实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

一、“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分析

在本科院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多数是交通类大一年级的专业基础先导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交通运输各领域,先总后分,将交通领域各知识贯穿于整体,其后展开更加明确的学习道路工程、轨道工程、水运工程和机场工程等专业课程[1]。而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作为道路桥梁类专业三年级的重要课程,主要任务是传授交通运输工程系统内容,在桥隧路基路面轨道施工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探讨交通运输系统的设计施工建设、运输环境及配套工程设施的养护维修等知识,为交通运输工程的推进与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本科学科知识教育,高职育人多采用“2.5+0.5”模式,前五学期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实操注重职业技能技术应用即实操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主要以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为对象教授交通运输工程的专业知识,概括介绍交通运输的性质、各交通运输系统的组成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各类载运工具的特点、演变和发展讲述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曲折历程深植发展才是第一要义;择要介绍交通运输需求分析、交通运输规划的基本理论;着重介绍交通运输体中各子系统的线路网络、场站设施的主要组成、功能要求及设计原则;简要介绍各种运输方式在运行时的交通控制和管理,整个学习领域有5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数目与综合交通运输的5个子系统相呼应,学习情境的设计已尽可能覆盖交通运输工程的全面内容,每个情境以完成真实工作过程的某个任务为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并加以实际运用为根本,培养新时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思政映射与融入

纳入“课程思政”系列的课程要在课程标准上进行顶层设计,在课程大纲、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修订和统筹考虑,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修订,从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要融入当代中国的价值要求,紧紧把握社会主义高校育人的底线、育人的规范、育人的时代要求等[2]。因此,找准动态“思政内容”与“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的契合点,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必须在保证不影响本课程自身的知识图谱、逻辑体系与内在有机结构的基础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实事求是,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与完善,坚持有机互融的方式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以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国际民生中的热点问题,如以建设我国全方位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为论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改革,通过硬件支撑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凭借我国快速发展的高铁建设核心技术与关键工艺沉淀学生“敬业、精业、勤业”的优良品质,使他们认识到工程技术人员也能成为技艺“大师”;引导学生学会在充分了解不同载运工具使用性能的基础上正确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工程方案,同时进一步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实干进取和勇于创新”等必备的人文素质,使大学生通过“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牢记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坚定走技术技能报国之路,进而为国家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与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课程思政规划

通过此项“大象无形”的浸润式思政教育,以“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为本,利用“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软植入”,提升思政“硬实力”,寻求“思政”与“交通运输工程”的价值契合,着力解决二者的有机融合难题,紧扣时代主题,搭建在线教育网络平台为桥,基于“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上融入学生自我发展理念,课程组织管理中激发学生求真务实精神,教学内容设计上培养学生敬业创新品质,课程反馈中树立学生感恩分享思维,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的高度认同,培养学生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做改革创新生力军,丰富国际化视野与“工匠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职业责任感,引导学生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元素融入到“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中所能达到的专业能力目标:能熟知我国各种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能简明阐述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能分析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演化;能定义交通流三要素特性并根据平均速度—交通量关系图划分运输服务水平等级;能明晰各类载运工具的特点;能掌握轨道、道路线路的分类分级、设计原则;能理解港口水域陆域和机场陆侧空侧的主要组成和功能要求;能根据交通安全的重要地位把握交通控制和管理的要求。

思政元素融入到“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中所能达到的方法能力目标:从领会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至当前“交通强国”的发展建设需要,未来能积极投身各种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从路基的使用性能要求至道路运输系统的建设,能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根据实际建设环境灵活寻找合理的施工方案。

思政元素融入到“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中所能达到的社会能力目标:面对我国各交通运输系统的曲折发展过程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力争上游的平稳心态,如从“三峡大坝历经十年建设令长江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案例中,引导学生明确“人民是祖国的建设者、历史缔造者”,使其提升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协作意识、强化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从“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直至总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案例中,引导学生明确“在普通岗位上胸怀大我、奋勇争先彰显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使其增强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大兴机场的建设发展”案例中,引导学生明确“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使其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积极投身创新实践。

(三)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附表1。

三、“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化路径

(一)提升教师素质,强化育人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3]。明确表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就是为了解决“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未能协同育人的现状,为此需要专业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与加工改造,系统整合现有资源,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映射融入点,将价值引领内容纳入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分配等方面,在显性的专业教育中融入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合力完成“立德树人”任务,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课程思政”的意识、素养和能力。“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要求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必须敬业爱生、具有扎实学识,做到“真学”“真做”“真信”,而“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则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此基础上还需具备基本的政治素质,其中包含“具备课程思政的教学意识、掌握必要的思政理论、具备课程思政的发掘和融合能力”等,专业课教师只有具备以上素质,才能做到注重课程开发,大力挖掘思政元素,有效厘清《交通运输工程导论》隐含的思想政治教学资源,打破学科思维束缚,做到“思政”与专业相长。因此,打破学科思维束缚,强化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课“思政”功能的认识,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密切合作,提升专业课教师立足《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教学手段,转变互动模式

传统的“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以课堂讲授与提问为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应将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向双向的互动模式进行转变,教学过程要注重结合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党史和国家相关政策及涉及的哲学方法论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加深对《交通运输工程导论》的理解,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融入其中,让学生“愿意听且听得懂”,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思政教育目的。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构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库建设,以《交通运输工程导论》为教材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其中包含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规范、练习题库及相关的视频学习资料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碎片化组织教学内容及资源,设置教学情境覆盖全面的交通工程内容,以学生学会分析、运用为根本,利用5—15分钟时长的短视频设置答疑讨论,利用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对高职专业的全覆盖,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问题讨论和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实现教育技术与主动学习策略的融合,针对不同知识进行思政映射与融入点的深度挖掘,利用网络空间,使原本单一的教学课堂从平面走向全方位的立体空间。

(三)丰富教学方法,注重行为养成

“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重点讲授交通运输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为交通运输系统提供和改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交通运输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和维修养护等专业内容[4]。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创新本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需要注意交通工程的前沿理论,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不同情景的实践、提问、讨论、演讲等环节中深刻思考背后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第一,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最新的交通运输工程案例,通过生动的典型案例增强趣味性与吸引力,提高课堂实效性,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增强本领、勇于担当,立志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贡献青春力量。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如讲到“运输对环境的影响、道路排水和桥涵构造物”知识点中,教师可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经济建设”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第三,实践教学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启示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必须配备相应的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轮岗实训的机会与平台,通过小组工作与实践动手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升素养。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专业课教师同样承担着育人任务。“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只有坚守思政刚性,深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寻找契合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处理教材,将具有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放大思政工作的鲜活性,在传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知识、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注重传道,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根本要求,在实践中进一步继续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主要职业精神,激励高职院校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附表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导论专业课课程思政
艺术史研究的锚点与视角
——《艺术史导论》评介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评《普通术语学和术语词典编纂学导论》(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