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安徽省三生融合途径构建研究

2021-01-12叶三梅王文琴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民融合生产

■贾 丽,叶三梅,王文琴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一、三生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关系

(一)三生融合理论的提出

“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是由我国台湾学者首先提出,20世纪90年代台湾以农业为出发点,颁布了一系列强调“三生平衡协调”“三生一体”的政策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1-2]。“生产、生活、生态”主要表达的是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被广泛用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3]。三生融合是指在一个区域的一切发展行为都必须能同时使自然生态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高,经济生产得到发展。澳洲学者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尝试通过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来构建人类永久文明。日本Takeuchik(1998)利用村庄自身或村庄与周边环境构建生态系统,设计了大城市边缘区、典型农业区和偏远山区三种生态村模式。

(二)三生融合意义

生产、生活、生态三个要素相互关联,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两个因素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只发展其中某一个方面,三者融合发展才是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措施。

(三)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1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2018年2月13日,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四)二者关系分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就是解决“农业较落后、农民收入低、农村环境差”的“三农”问题。三生融合发展,产业生产决定经济基础,是实现富裕生活的物质保障,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是实现精神富裕的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为产业转型发展带来机遇,产业的优化又可促进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总结来说,生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生态良好是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三生融合发展,不是单纯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而是通过三者有效协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三生融合与乡村振兴关系

二、安徽省三生融合现状

(一)“生产、生活、生态”现状

1.生产上,农业生产低效荒废,有待挖掘

农业生产产值较低,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由于生产的落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入水平较低,加之劳动人口城镇化,耕地抛荒现象严重,耕地利用率下降,农业不断衰落。

农业经济收入较低,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由于农业产出率低,依靠农业劳动无法保障农民收入的增长和体面的生活,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很多地区农村留守的都是孤寡老人,农民没有激情,农村没有活力,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

2.生活上,农民生活品质较低,有待提升

从基础设施上来看,现有部分乡村交通设施较为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乡村交通设施严重落后的现象,比如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乡作为合肥市近郊乡镇,拥有三万多人口,乡政府离合肥火车站的直线距离不足15公里,但是该乡没有任何公共交通可以直达市区,唯一通向市区的老大众路,随着新站区的发展,严重破败不堪,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设施非常落后。安徽省大部分乡村没有建设排水排污工程,部分乡村给农民的厕所改造仅仅局限于帮助农民建设一个混凝土蹲坑,没有排污管道,蹲坑成了烫手的山芋,农民是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

从教育上来看,农村教育依旧无法和城镇教育相比,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均落后于城镇,当城镇学校已经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农村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农村教师缺少很好的进修学习机会,无法带给学生更广的视野,有些乡村学校配套计算机设施、语音教室,但是真正利用率有待提高,落后的教育使得部分农民为了孩子的教育搬到城市生活。

乡村医疗资源短缺现象更是严重,医疗设备陈旧简陋,医护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农民就医问题得不到解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农民生活资源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健全,使得人居环境较差,农民生活质量较低。农村随处可见垃圾任意排放,到处堆积,虽然很多乡村给农民配套垃圾桶,但是垃圾终点处理仍然得不到解决。

3.生态上,生态破坏严重,有待改善

从农业生产方式上看,安徽省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还基本停留在传统生产方式上,高投入低产出,生产规模小,产能落后。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膜等的广泛运用往往会破坏农村生态链,使得水资源、土地资源受到污染,导致生态环境受损。

从乡镇企业发展上看,乡镇企业的发展的确给农村带来一定的活力,解决了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乡镇企业多以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为特点,不具备建设排污设施的技术和资金,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乡村本身存在的养殖产业也会导致有机物质污染。

从乡村旅游上来看,乡村旅游成为近两年乡村发展的热点,大量游客的到来,在促使农家乐发展的同时使得乡村废弃物增多,餐饮消费带来的废物废水排放都会对乡村生态环境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生产低效荒废,生活水平低下,使得农民忽视生态环境建设,甚至以破坏“绿水青山”换取暂时的“金山银山”。

(二)三生融合存在的矛盾

三生失调的矛盾与我国乡村发展中的“以生产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有直接关系。一直以来,以“生产发展为主导”的模式,往往注重短期的经济生产效益,缺乏与生活、生态的协调统一发展,生态建设由于需要长期投资或者回收期较长而被忽视,部分乡村为了实现短期经济效益破坏生态环境,“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现象层出不穷。三生失调,制约了乡村振兴,要解决三生失调的矛盾,需要在思想上实现“生产发展为主导”向“三生融合”的转变。

加之土地是三生空间的重要载体,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生产、生活和生态对土地的功能与面积要求存在博弈,在利用土地时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生态环境土地面积加大,意味着经济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因此在乡村发展时对经济建设用地供给较多,对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供给较少。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三生融合途径构建

(一)实现三生融合,首先要做好政策顶层设计

安徽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三生融合措施不可千村一面,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好三生融合,实现乡村振兴,政策的顶层设计是关键。顶层设计切忌一刀切,针对不同区域乡村发展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选择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选择相应的三生融合模式。顶层设计要做好对各个乡村现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评估,综合分析当地的特色产业,找到乡村振兴的“点”。

原有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可以积极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展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品质,通过科学设计,协调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矛盾,实现生态与经济上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原有经济地区较好但生活品质较低的乡村,在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改善乡村脏乱差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原有生态环境较好,但经济较落后乡村,可以生态环境为契机,结合当地旅游特色完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加强对传统村落居民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还可以带来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做好顶层设计还要注意上下联动,不能光凭政府工作人员、规划设计人员嘴上说说纸上画画就设计完成,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作用,考虑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目标和生态环境的要求。顶层设计重视拓宽乡村建设发展主体,推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结合,但在发展过程之中政府要掌握主动权,不能受市场经济效益影响,忽视生态环境建设。

(二)实现三生融合,要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

乡村振兴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产的关系,形成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良性互动互促的局面,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三生融合要体现农民的作用,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但当前的现实是农民往往是最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的,被迫凑数式的参会,被忽视的发言,农民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和保障,这样的乡村振兴,改善不了农民的成就感。

首先,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提高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识,激发农民在提高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升品质生活中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在农业产业生产中,改变过去政府主导化模式,不能这届政府主张种苹果,就引导甚至强迫农民种植苹果,下一届政府又觉得种植香蕉收入高,就引导农民改种香蕉,这实际上并没有尊重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自以为是地为民谋福,却剥夺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主导性。在主导产业选择中,要征求大多数农民意见,明确农民是否有生产能力,产品是否有市场,是否带来经济收入提高,对于这种主导产业,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农民也更好接受。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农民的生活习惯,笔者走访的一个村庄,当地政府给农民兴建了很多体育设施,但是殊不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都是老年人,根本用不上这些运动设施。最后,在农村生态环境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形象工程,将农民房子统一粉刷,门前围栏种花,但是农民缺少维护,有些农民常年在外打工,没过多久,围栏坏了,鲜花掉了,生态环境并未实现多大改善。如何去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身处其中的农民最没有发言权、主导权,甚至连一些生产权利也受到制约。村庄本身就是一个三生共同体,应该由农民自己来经营管理,政府予以辅助即可,无需干涉过多。

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确保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本质和核心,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实现三生融合,要转变主导思想,完善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

以生产为主导的发展理念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缺乏与生活、生态的协调统一发展战略与长效管理机制,制约了乡村振兴,因此协同视角的三生融合在思想上要从“以生产为主导”转变为“三生融合发展”。

实现三生融合,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引入绿色产业、迁移污染产业、完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互惠共生的局面[4]。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结合,使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不误。安徽舒城的过湾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文旅民宿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和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三产有机结合,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一体化发展,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也优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农业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乡镇企业发展中引入无污染或轻污染企业,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众筹引进污水处理设备,建立污染处理厂。同时企业可以其高效的生产效率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进而反哺生态环境,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打下基础,形成内部要素联动系统[5]。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业,但是要避免形成旅游开发地产开发为主的错误路线,注重乡土原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实现三生融合,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与约束作用

当前部分乡村发展之所以乱象丛生,很多都是因为乡村规划缺失,或规划缺少约束力。乡村振兴如果没有规划的引领和约束,已有的滥占滥用土地、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将会变本加厉,特别是在外部资本大规模进入乡村的背景下。

规划作为三生融合的前提与指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现三生融合的乡村规划必须具有高度专业化和多元融合化。三生融合,从乡村振兴角度来说,即以农业产业发展为规划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规划的基础,以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作为规划的最终目的,打造出宜业宜居的三生空间。实现三生融合的规划是在统筹产业发展、生活居住、生态保护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对乡村空间布局进行优化提升,对乡村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对乡村环境进行保护性开发,协调各要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

在村镇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中要充分保护现有生态环境和景观,改善不良生态环境,严格约束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发展行为。

(五)实现三生融合,要对生产、生活、生态三要素进行科学配置与合理重构

实现三生融合的要素配置,应该是把生产、生活、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统筹。三生融合发展涉及到的主要要素有土地、人口(劳动力)、产业、自然资源、资金等,其中矛盾最突出的主要是土地供给矛盾。

土地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乡村范围内,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村居民工作、生活、休闲需求,合理安排土地使用强度,科学进行空间布局和要素配置,统筹安排产业用地、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促使功能适度融合,生产区既可作为生态旅游区,又可作为农民生活区,实现在生态区生产、到生态区生活的理想境界。

具体实践中,以土地功能分区为主要手段,减少政府对乡村土地要素市场的干预,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经济价值,一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另一方面吸引一部分外出人口留在农村从事产业劳动。合理配置好土地资源后,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多元化产业,政府利用行政优势,实现生态环境、农民生活、现代产业共生共融。安徽省乡村振兴融合途径见图2。

图2 安徽省乡村振兴三生融合途径

安徽省目前在美好乡村、新农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可谓“已见繁华结硕果”,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仍需“更立壮志谱新篇”,借助乡村振兴这艘大船将安徽省乡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农民融合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用旧的生产新的!
《融合》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