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分水岭梗死患者VEGF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①
2021-01-12程鹏飞董淑欣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3
宋 友,程鹏飞,董淑欣(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作为脑梗死的常见类型,分水岭梗死是发生在多条相邻脑动脉供血交界位置的脑梗死,其在全部脑梗死中占10%~12%,既往研究发现其与脑低灌注及微栓塞密切相关[1]。临床强调针对分水岭梗死应积极进行早期灌注及抗栓治疗,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增强预后。作为一种抗脑缺血药物,丁苯酞能够对脑细胞死亡起到缓解作用,减少梗死面积,但主要机制尚不明确[2]。为探究其对患者VEGF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收集60例病例,旨在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纳入标准,采用随机对照方法(随机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01~2020-09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例共6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人数比例为1:1(即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8岁,平均(58.63±4.7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1~77岁,平均(58.53±4.59)岁。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发病48 h内入院,经头部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分水岭脑梗死(ACWI),排除出血性梗死[3];(2)调查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研究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征得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表示认可,并予以支持。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肝肾功能障碍;(2)合并精神异常、心理障碍或意识丧失患者;(3)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疾病;(4)听力丧失、无法正常语言沟通或难以配合患者;(5)对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患者;(6)合并心肌炎、心肌梗死等其他类型心脏疾病患者;(7)血压不稳定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改善循环药物及神经保护剂治疗。针对低血压患者给予扩容处理。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将患者血糖、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治疗基础性疾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将25g丁苯酞与0.9g氯化钠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实施静脉滴注,2次/d,治疗时间为2周。
1.4 观察指标
监测患者治疗后VEGF浓度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4]。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EGF浓度治疗后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d、7d、14d VEGF浓度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VEGF浓度治疗后变化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PI下降、BHI及Vm指标提高,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前差异较小,不具统计学意义,经过不同方式治疗,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3 讨论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细胞内钙超载、过度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等多种机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多种因素之间又存在多重叠加,交织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加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破坏、加重脑组织梗死灶形成。目前,临床治疗分水岭梗死的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神经保护剂等,尽管能够对患者病情起到缓解作用,但效果达不到预期。此次研究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消旋体,丁苯酞是水芹菜籽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消旋3-正丁基苯酞,其通过对炎性因子的抑制、改善微循环,提升抗氧化酶活性,缓解脑组织损伤[5]。丁苯酞能够对微动脉血管管径起到扩张作用,保护脑内血管结构完整,有利于缺血区域微循环改善。其次该药物可对线粒体结构完整起到保护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VEGF能够通过对内皮细胞增生诱导,抑制细胞凋亡,有利于新生血管形成,在血管渗透性调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VEGF指标均较对照组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体现了该药物的临床有效性。综上所述,针对分水岭梗死患者给予丁苯酞治疗,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VEGF的有效路径,效果可靠,可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