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差比句中“十分”产生与消失的原因
2021-01-12郭敏
郭 敏
(湖北工业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8)
0 引言
近代汉语程度副词“十分”和比较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某部小说里“十分”和“比较句”用法的描写与分析,没有人从解释的角度研究某类句子产生的原因。关于比较句,有平比、差比和极比,其中差比句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主要是研究方言的差比句、民族语言的差比句、不同语言差比句的对比、差比句的类型学研究及留学生汉语差比句的偏误分析等,深入分析差比句内部因素的主要是分析差比句的语序、差比句的各构成要素,其中很少有人研究差比句中的程度副词。对差比句中的程度副词,大家一致认为差比句(A比B+结果)中的结果项①中只能出现相对程度副词,不能出现绝对程度副词。但是通过对《老乞大》②的观察,我们发现了差比句中绝对程度副词的用例。如表1:
表1
上表的差比句中出现了“哏”“十分”这样的绝对程度副词,这在现代汉语里是不能接受的。这种句式的存在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老乞大》中出现了差比句结构“主体+标记+基准+绝对程度副词(很、十分)+结果”?同时代及其后的其他作品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结构?如果存在,为什么后来差比句中的“十分”又消失了?
1 《老乞大》中差比句出现绝对程度副词“十分”的原因
《老乞大》中“十分”的用例并不多③,但是如果把它放在近代汉语的背景之下用例还是比较多的。为了进一步了解《老乞大》中差比句出现“十分”的原因,我们先来认识它产生的时间及其语义与句法特点。
口语化的文献如《敦煌变文》《祖堂集》中未见程度副词“十分”的用例(武振玉,2004),向熹《简明汉语史》认为“产生于宋代,元明以后广泛应用”。从来源的角度看,程度副词“十分”经历了由词组到词,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武振玉,2004),至迟在宋代就已经由词组凝固成词,在“十等份”的语义基础上引申出“量多”之意,性质、状态数量的多少也就是程度的高低,所以“十分”在“量多”的语义基础上又进一步引申为表示“程度之甚”。(卢惠惠,2005)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十分”的句法结构位置和用法灵活多样,在句法上,除了和现代汉语一样的基本用法外,它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十分”+动词性谓语、“十分”+强度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十分”+句子等。(卢惠惠,2005)《老乞大谚解》、《老乞大新释》中“十分”的位置也比较灵活,如:
(1)你十分休要早行,我听得前头路涩。(《老乞大谚解》)
(2)你们不要十分早行。我听得。前头路上甚惹有歹人。(《老乞大新释》)
由此可见,近代汉语差比句中“十分”的存在有其使用背景,在频繁使用的背景之下,“十分”用于各种句式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为什么存在于差比句中呢?我们认为由以下两方面原因造成:
1.1 受蒙语的影响
《老乞大》是朝鲜高丽和朝鲜时代最重要、最权威的汉语口语教科书,它历经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不断地被修订、新释和重刊,反映了元、明、清时期语言的真实面貌。《老乞大》诸本中的语言反映了元代汉蒙语言的深度接触,祖生利认为是“蒙式汉语和标准汉语经过互动的协商,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北方汉语变体——汉儿言语”(祖生利,2007)。因此,《老乞大》诸本中的语言受到蒙语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研究成果也颇多,差比句中的程度副词的使用也可能是受到蒙语的影响。
我们来看以下蒙语例句④:
*这件裙子比那件裙子很贵。⑤
*他的个子比他们班小程的个子非常高。
传统蒙语的差比句中绝对程度副词是可以放在比较结果之前的,其结构是“比……非常/很+形容词”。因此,我们认为差比句中的绝对程度副词的使用可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此外,我们认为“十分”的语法化也促进了差比句中绝对程度副词的使用。
1.2 “十分”语法化的影响
程度副词“十分”至迟在宋代就已经由词组凝固成词,词义也由实义抽象虚化出了表“程度之甚”之义,但由于其语法位置尚未固定,所以语法化的过程一直延续到清末才真正完成,在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当中出现了各种现在看来十分特殊的用法。(卢惠惠,2005)差比句中“十分”的用法应该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在卢惠惠的文中我们没有看到用例。
通过检索CCL古代汉语中的文本,我们发现类似《老乞大》的用例,如:
(5)你着那浑家近前来我看。(做看科,云)好女人也![比]夜来增[十分]颜色。(全元曲杂剧)
(6)随又想道:“童小姐[比]他[十分]娇美,我尚且不与他沾身,怎么因这个女子,坏了我的道念?”(明小说喻世明言(下))
(7)韦氏只道他止卖得些房价在身,不勾撒漫,故此服饰舆马,[比]前[十分]收敛。(明小说醒世恒言(下))
可见,“十分”在差比句中的用法也存在于元明清时期其他作品中。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我们还发现在元明清时期差比句中“十分”既可以出现在形容词、动词之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形容词之后:
(8)若把这椰子锯做一个瓢,你看他[比]五湖四海还宽大[十分]。(明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一)
(9)…未有我命苦我[比]黄连苦[十分]。 (清小说小八义(上))
由于“十分”在元明清时期的句法位置本身很灵活,即其语法位置尚未固定,两种句法位置都可接受,但是《老乞大》中差比句里“十分”只有一种语序。我们认为是汉蒙语言接触之后相互协商,选择了双方共同的语序,即出现在被修饰词(表结果的词语)之前。因此,《老乞大》差比句中绝对程度副词“十分”的使用是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语言接触与语法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差比句中绝对程度副词“十分”消失的原因
近代汉语里,差比句中“程度副词”曾经出现过,那为什么后来又消失了?我们认为是由语言内部词语的竞争和语言自身经济性的需要造成的。
《老乞大》四版本中与“十分”意思相近的还有“哏”“忒”“更”等,同为朝鲜朝时期的教科书《象院题语》(由司译院编纂的汉语教科书),表程度的副词还有“好”“好生”“越发”(李光华,2016)。这些意义接近的词语甚至义项之间也会产生竞争,最后各有分工。
在语义发展过程中,“十分”用于表示程度之高,主要与形容词和心理动词搭配使用。这在明代小说里也有反映,如明代著名的公案小说《包公案》共出现10例“十分”,没有出现在比较句中,“十分”的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异,所接词均与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如“恭敬、窈窕、整齐、俊俏……”。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共有75例“十分”,其用法也都是与形容词和心理动词搭配使用。
“十分”的词义在发展过程中,对句法结构也会重新选择,最终主要与形容词和心理动词搭配使用,并从差比句中让位,由“更”等词来承担。我们通过CCL语料库检索,发现“比……更”在元代口语语料库《老乞大新释》、《老乞大谚解》中的用例为0,在元代所有语料中的用例是6,在明代小说中的用例为100多,在清代小说中的用例近300条。这说明“比……更”的用例在增加。
此外,语言的经济性也在起作用。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认为,经济原则必须以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为前提,同时人们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做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这样,当同一意义的词语过多时,为了减少过多的消耗,人们便会选择淘汰一些词语,如“哏”、“好生”、“忒”(被普通话淘汰),“十分”便从差比句中淘汰了。
3 结语
《老乞大》中差比句结构“主体+标记+基准+绝对程度副词(很、十分)+结果”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近代汉语“十分”的使用非常广泛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语法化进程中,“十分”的语义与句法位置灵活,又受到蒙语差比句语序(A比B+程度副词+结果)的影响,它的位置便固定在表结果的词语之前,从而形成了“A比B+十分+结果”句式。
与《老乞大》同时期及其后的其他作品中也存在这种差比句结构,但是因为“十分”的语法化进程还未完成,其语义也并未固定,有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因此,《老乞大》与同时期及其后作品中“十分”的语义各有不同,但其中心义项仍然是表示“程度之甚”。从语体的角度来看,“十分”主要用于口语语体,是说话者对比较结果的程度做一个主观评价。差比句中“十分”的消失是由于同一时期表程度的词太多,这些词语内部产生竞争,语言自身也要保证其经济性,“十分”最终在差比句中让位于其他表程度的词。
注释
①赵金铭认为“一个完整的差比句应该包括四个参项:比较主体(主体)、比较基准(基准)、比较标记(标记)、比较结果(结果),如小王(主体) 比(标记) 小李(基准) 努力(结果)。”
②我们查阅的老乞大四个版本的资料来自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③《原本老乞大》有3例,《老乞大谚解》有15例,《老乞大新释》有14次。
④ 例句(3)(4)引自苏日娜.汉蒙差比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⑤本人找了两个蒙古学生了解蒙语中的差比句,一人认为这里译为汉语“这件裙子比那件裙子十分贵”,一人认为译为“非常”和“很”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