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穴位按摩联合热敏灸疗法在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1-12李哲琳陈火玲林桂杏李建兵黄裕
李哲琳,陈火玲,林桂杏,李建兵,黄裕
(梧州市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0 引言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青壮年为多发群体[1],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负担。中医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上疗效甚佳,采用方法有单纯一种或者联合多种治疗手段,单纯一种治疗手段治疗面瘫无显著治疗效果,结合穴位按摩、艾灸、电针、药物则可使疗效进一步加强[2]。本院应用面部穴位按摩联合热敏灸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并落实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住院治疗、门诊被诊断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5-60岁,平均(37.0±13.22)岁;观察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5-60岁,平均(37.42±13.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有关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中有关面瘫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参照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拟定。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有受风或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为风寒型;单侧发病;年龄15-60岁(包括15岁和60岁)。
1.1.3 排除标准
由外伤、肿瘤等其他疾病导致的;伴有循环系统、血液系统等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妊娠期妇女;中枢性面瘫;除风寒型以外的其他证型;昏迷患者、皮肤溃疡处。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联合热敏灸治疗。观察组在抗病毒、营养神经药物基础上应用面部穴位按摩联合热敏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面部穴位按摩疗法: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用双手拇指顺序循环按揉穴位(双阳白穴→印堂穴→上星穴→双攒竹穴→鱼腰穴→丝竹空→太阳穴→双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双四白穴→双迎香穴→水沟穴→双地仓穴→承浆穴→双颧髎穴→双颊车穴→双牵正穴→双翳风穴→双风池穴),每个穴位按揉6下点按一下,5个循环;然后双手再从下巴往上扣击两侧面部肌肉2min→双合谷穴→双足三里,按摩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轻柔,每次20-30min,每日1次,10d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热敏灸疗法: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探查敏感穴位,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取仰卧位,予回旋灸、循经往返灸、雀啄灸3种灸法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探查敏感穴位,每种灸法各操作1min,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2-3遍即可,护理操作过程注意询问患者感受,当患者感觉有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其他非热感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的任何一种即是热敏穴位,当出现热敏穴位,然后做好标记,然后再施行温和灸手法。操作时注意防止烫伤皮肤,治疗无特定治疗时间,灸后皮肤潮红为度,以患者热敏灸感消失为一次治疗时间,每日1次,10d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评价方法
参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作为疗效评价方法。痊愈:面部各区正常;显效:轻度功能异常,面肌轻无力,可伴有轻微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额部运动正常,稍用力闭眼完全,口角轻度不对称;有效:中度功能异常,面肌无力,程度不重,联带运动明显或痉挛,静止时面部尚对称,额部运动微弱,用力闭眼尚可完全,口角用力后不对称;无效:重度功能异常,面部明显不对称,面肌无力,额部无明显运动,用力闭眼不完全,口角用力明显不对称[3]。
1.3.2 评分标准
观察患者改良Portmann[3]简易评分情况。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观察面部静止时的对称性,分值0-2分之间,对称为2分,轻微不对称为1分,明显不对称为0分。观察面部6组表情肌运动功能,容包含额肌(抬眉)、眼轮匝肌(闭眼)、鼻翼提肌(张大鼻孔)、口轮匝肌(鼓腮)、颧肌(示齿)和颊肌(撅嘴)运动功能,各组分值1-3分之间,运动正常为3分,面部明显运动,比正常稍差为2分,可见微弱运动。舌脉不计分,将所得分值相加,若完全正常总分为20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及出院后1个月评估分值总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Portmann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出院后1个月回访对照组 50 4.88±1.02 17.98±2.95 18.02±2.95观察组 50 4.62±0.81 19.12±1.48 19.18±1.41 t 1.41 2.44 2.51 P 0.16 0.02 0.01
3 讨论
以往临床上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面瘫,在此基础上,应用热敏灸,可改善局部微循环,对人体各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有明显的调整作用,还有增强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4],但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而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面部穴位按摩应用于患者,使患者身心放松,精神愉悦,面部气血流畅,促进药物吸收[5-8],进而减轻症状,促进面部神经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8/50),优于对照组88%(4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了面部穴位按摩联合热敏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面部穴位按摩联合热敏灸疗法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