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分析

2021-01-12王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100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精神分裂症心理学

王可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优抚医院,湖北 恩施)

0 引言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严重的精神障碍,以青壮年为多发人群;患者发作后表现为个人意识、感知觉、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扭曲,患者反应迟钝、行为退缩或过激,自身不能区分真实与想象。该病病程漫长、难治愈,预后不良,对患者及家庭、社会,均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1]。本文,通过对本院两组患者在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后的相关指标比较,探讨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实际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经本院确诊并在本院接受相关治疗护理的1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在经患者家属授权同意的基础上,对所选样本进行分组,其中83例临床实施常规护理的样本为对照组,另外给予了积极心理学护理的83例患者为观察组。所选样本男女比例为95:71;平均年龄(49.50±7.50)岁;平均病程(15.50±5.05)月。两组样本分组后的临床资料数据具有较高相似度,不影响相关指标的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精神科康复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理干预、日常监护和活动组织等[2]。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措施的同时,使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主要包括:组织患者进行积极体验感活动,如唱歌、绘画、演讲等文体活动,并引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对活动表现较好的患者给予当面表扬、适当奖励等,让患者从活动参与中获得积极体验感[3];组织患者观看富有积极情感和励志激励作用的图书、电影、电视剧等,或者组织具有心理建设效果的游戏,并组织患者在活动后进行讨论,让患者从活动中理解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重建正常生活的信心[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1.3.1 心理品质评分

使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aire,HEIQ)[5]对所选样本进行护理前后的心理品质打分评价,从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6个方面,根据所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各项指标的统计记录,并进行分类分组的指标数据均值统计计算;该指标满分150分,分值与心理品质成正比,指标数据表示为小组各指标数据平均值±标准差(±s)。

1.3.2 精神病症状评分

该指标使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6],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方面进行打分评价;总分126分,分值与精神病症状严重程度成反比;数据以各组患者的指标数据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指标数据,均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组间指标数据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患者心理品质评分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前,HEIQ评分相似度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品质评分都有所提升;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HEIQ评分明显更高,且较护理前的评分提升幅度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hEIQ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hEIQ评分对比(±s)

时间 对照组(n=83)观察组(n=83) P护理前 75.50±6.65 85.65±5.50 <0.05护理后 76.05±5.95 93.50±5.25 <0.05 P>0.05 <0.05 -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PR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BPR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后的BPRS评分有更大幅度的下降,且平均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相关症得到了更好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BPRS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BPRS评分对比(±s)

时间 对照组(n=83)观察组(n=83) P护理前 51.50±5.65 52.05±4.25 <0.05护理后 42.35±5.25 31.50±4.50 <0.05 P>0.05 <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确切,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表明,遗传、大脑结构、妊娠问题、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激发了精神分裂症的发展。临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多巴胺、5-羟色胺等抗精神病药物[7],缓解患者妄想、幻觉等症状;而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认知行为的调节、心理的支持干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常规康复护理相比,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和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重建,通过组织患者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给予积极的心理引导和激励措施,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等精神分裂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品质[8]。本次研究,通过对实施常规护理与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的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前后临床症状和心理品质改善情况的指标数据对比,进一步证实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康复护理,可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更大幅度地提升患者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精神分裂症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