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混施对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效果初探

2021-01-12沈晓强靳彦卿王建明姚艳平李卫伟畅引东李春花高玉果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吡唑斑病内酯

沈晓强,靳彦卿,王建明,姚艳平,李卫伟,畅引东,李春花,高玉果,杨 文

(1.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3.阳高县植保植检站,山西 阳高 038100)

玉米是重要的食用、饲用和工业用粮食作物,集粮食、饲料、油料、能源、制药等用途于一身[1]。玉米是山西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是全省粮食生产的支柱和主要增长点,也是全省粮食的主导品种和优势产业,玉米产量水平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1]。而玉米大、小斑病作为为害玉米叶片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山西省常年发生面积有25×104hm2,严重时可造成整个叶片枯死,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对玉米产量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积极探索玉米大、小斑病防治的有效方法,促进玉米稳产增产,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据张薇研究报道,芸苔素内酯对糯玉米的植株性状和产量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还能改善植物生理代谢、增强植株抗逆性[2];王绍敏研究,25%吡唑醚菌酯乳油能够较好地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且抗病增产效果明显[3]。本研究采用质量分数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与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协同使用,验证其对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玉米的安全性,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质量分数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广东金农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质量分数6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供试玉米品种为大京九饲草玉米。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山西省阳高县农作物良种研发中心,试验田地形平坦,土壤类型为栗褐土,质地为沙壤土,土壤pH值为8.1,有机质含量12.5 g/kg。试验田前茬作物为马铃薯,试验作物于4月29日采用机械播种,密度为4 200株/0.067 hm2。试验以玉米复合肥为底肥,N∶P∶K=10∶3∶15,施用量50 kg/0.067 hm2。生育期内追肥一次,追施尿素15 kg/0.067 hm2,追施复合肥10 kg/0.067 hm2,浇水3次,于9月21日收获。试验期间,肥水等管理条件均匀一致,试验前后除草、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按常规管理,小区内的玉米生育期内均未使用其他药剂。

1.3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设置3个处理。

处理1:在玉米4~6叶期、大喇叭口期各喷施1次芸苔素内酯+吡唑醚菌酯+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每0.067 hm2用量为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10 mL+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15 mL+6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7.5 g,每0.067 hm2施药液量15 kg。

处理2: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喷施苯甲·嘧菌酯1次,每0.067 hm2用量为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0 g,每0.067 hm2用药液量15 kg。

处理3:为清水对照,采用等量清水喷施。

试验使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药液。试验设置3次重复,小区面积100 m2,各小区随机区组排列。

1.4 调查内容及方法

1.4.1 安全性调查

药后1~7 d,每日目测各处理小区玉米有无枯叶、畸形、黄化、萎蔫等药害症状发生。

1.4.2 玉米大、小斑病的调查

药后30 d,每小区对角线固定5点取样,每点取4株,调查5丛玉米叶片,按下列分级方法记录:

玉米大、小斑病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3%以下;

2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3%~10%;

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1%~20%;

4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21%~50%;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0%以上。

防治效果计算方法:

1.4.3 产量调查

玉米产量调查以小区为单位,实打实收记录玉米的生物产量,计算增产率。对实验结果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进行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作物安全性调查

施药后目测观察,各药剂处理区玉米生长正常,无枯叶、畸形、黄化、萎蔫等药害症状发生,表明药剂在试验剂量内对作物安全。

2.2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效果调查

据田间调查,处理1与处理2均对玉米大、小斑病有良好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85.68%和80.32%,结果详见表1。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处理1对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效果要好于处理2。

表1 不同处理对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效果调查Tab.1 Investigation on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maize leaf spot

2.3 玉米生物产量调查

在玉米收获期,对玉米生物产量调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处理1与处理2的生物产量分别增产了20.70%、15.62%,详见表2。处理1与处理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Tab.2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maize biological yield

3 结论与讨论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4~6叶期和大喇叭口期各喷施1次质量分数0.01%芸苔素内酯可溶液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质量分数63%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试验剂量下对玉米植株安全;对玉米大、小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够显著降低病情指数,防效可达85.68%;且能够促进玉米营养生长,增加饲草玉米的生物产量,与对照相比增产率可达20.70%,可以在饲草玉米生产中推广应用。

本试验开展了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协同施用对饲草玉米大、小斑病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是否对鲜食玉米、食用玉米等其他玉米品种有同样好的效果,以及其对玉米品质的影响等,有待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吡唑斑病内酯
内酯类物质在食品中的贡献及形成机制
内酯类化合物在食品中的风味贡献及形成机制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吡唑类农药概述
多企业竞逐吡唑醚菌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