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1-01-12梁惠娥贾蕾蕾
梁惠娥, 贾蕾蕾
(1.江南大学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3.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名师工作室,江苏 宜兴 214206)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和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国传统汉族服饰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中国传统汉族服饰历史悠久,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积累沉淀,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风貌。关于中国近代汉族服饰的研究成果丰富且显著,主要表现在服饰考古、服饰通史、服饰专题研究3个方面。每一类别的研究内容也很丰富,从“物”到“非物”逐层递进,如服饰专题的研究中,涉及形制、工艺、结构、色彩、纹样、配饰,以及审美价值、等级制度、民俗节令、区域地理、传承保护等十多个方向[1]。通过梳理现有成果,归纳中国传统汉族服饰的体系构架,为近代汉族男服研究提供详实的学理依据。
中国男装随着时代更迭和民族融合不断变化,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汉族男服,主要表现在造型结构、审美文化、制度文化方面。中国长期处于父系社会,男装是服饰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2],然而现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关于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较少。通过对男服的研究可以建立健全中国传统汉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体系,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力图从理论高度指导现代男装的设计及生产。
1 近代汉族男服概述
近代男服指近代时期汉族男性的衣服,不包含装饰品,主要分为上衣、下衣和袍服。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界定为中国近代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3]。服装史对近代的时间界定同中国近代史一致,即1840—1949年,清末民国时期[4]。这是中国服装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一段传统与开放并存的历史时期,它经历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同时迎来了相对开放的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男服受到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交融的影响,出现了西服、西裤、长袍、马褂、袄、衫、大裆裤等中西服并行的局面,具体如图1[5]所示。在此期间,国民政府以法令的形式3次颁布服制条例,分别是1912年《服制》[6]、1929年《服制条例》[7]、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8],这3个条例是确定当时男女礼服、常礼服品种与款式的基础。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形成了外来西式服装和中国传统服饰并存的状态,然而传统服饰依旧是中国人的主流服饰,并没有受西化影响而消失。
2 近代汉族男服研究现状
2.1 国内近代汉族男服研究现状
2.1.1近代汉族男服研究著作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著作,发现关于近代汉族男服的专项研究寥寥可数,并未发现全面而系统探讨近代汉族男服的论著;但目前已有的近代汉族服饰发展脉络相对完整,且文字史料、影像资料、传世实物较为翔实,为近代男服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目前关于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
1)侧重从艺术史、生活史、文学史等角度对近代汉族男服进行研究,其理论叙述性强。男服的相关内容包含在近代服饰通论体系中,对近代男服研究产生了较直接的影响。例如,袁仄等[9]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解释20世纪中国穿着方式的变迁,借鉴大量影像资料,以史论为基础论述男性的社会心理;华梅[10]讲述了1840—1949年中国服饰的变革,其中重点介绍了近代军警服装,为近代男服研究提供借鉴;张竞琼[11]参照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从服装品类、生产体系、精神属性等角度,论述近代服装的变迁过程,充实多元的馆藏服装、考古报告、地方志等为近代男装研究提供一手资料;莫艳[12]分析清代中后期小说中关于服饰的描写,分别从服饰分类、色彩、材质、搭配、人物着装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近代男服研究提供文史资料。
2)立足于近代汉族男服品类的研究,以近代传统男性袍服、近代男装品类、近代男性西装业的发展与历史介绍为主。近代传统袍服的相关研究中,刘瑞璞等[13]从结构入手,结合服装考古报告和文献,选择清末民初的典型袍服进行数据采集、结构复原等,为近代传统男性袍服的结构研究提供参考。近代男装品类的相关研究中,丁锡强[2]介绍了中华男子服装的演变过程,对近代男性服装流变的历史照片进行整理、研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近代汉族男装各品类进行阐述。近代男性西装研究主要是对“红帮裁缝”的解读,以近代男服发展的社会历史为背景,聚焦这一时期男性西装业及男装产业结构的发展,如季学源[14]叙述了红帮的产生和发展;刘云华[15]从纵向阐述了中国传统本帮裁缝向现代新型红帮裁缝转型与发展的过程,从横向厘清红帮裁缝在经营管理、工艺技术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陈万丰[16]基于史料研究,解读红帮裁缝的构成与发展。
3)依托服装实物对近代汉族男服文化进行研究,涵盖造型、工艺、结构、审美、制度、民俗等内容。崔荣荣等[4]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馆藏实物作为依托,对近代汉族民间服饰的形制、情感、技艺进行阐述研究,解析近代服饰品类,解读其文化内涵。梁惠娥等[17]以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实物为研究对象,从“物”到“非物”逐层递进,阐述汉族民间服饰的起源与历史、服饰形制、装饰艺术、民俗风情、文化意蕴、地域特色、服饰传承与创新等内容,以期探讨汉族民间服饰变化的文化背景和内在规律。但以上两本著作并没有对男服单独列举,而是在近代服饰的整体格局中加以论述。包铭新[18]以东华大学纺织服装博物馆的馆藏实物为依托,详细论述近代汉族男服,不仅将服装款式进行分类,而且重点分析服装结构,为近代男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文献。但该书在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只涉及男服背后的制度文化,未能深入剖析其审美、民俗、地域等文化内涵。
关于近代汉族男服研究的著作,大都依托传世实物、古文献及影像资料,按照服饰品类的划分进行介绍,主要侧重造型、结构、工艺等方面的物质文化研究,对男服审美文化、制度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不足,虽有著作涉及但缺乏深度与广度。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近代汉族男服背后的非物质文化,完善近代汉族男服研究体系。
2.1.2近代汉族男服研究论文 男服相关论文的研究方向比较广泛,学科背景不仅有服装专业,同时涉及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研究深度逐步提升,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但对近代男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未形成体系。以关键词“男服”进行硕、博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的检索,发现近年来关于男服的研究日益增多(见图2),说明男服越来越受关注。
关于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论文,按照其内容多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关于近代汉族男性服饰文化的研究。例如,张羽[19]以民国时期的男性服饰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民国男性服饰的发展、形态特征、深层文化内涵、变革的内在规律4个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民国男性服饰文化由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构成,表层文化是男性服饰(西装、袍服、短衫、裤、褡裢、马甲、马褂、帽、风衣)的形态特征所构成的物象意蕴,深层文化是以服装为媒介,男性身体为作用对象,对社会行为与思维意识带来的影响。
2)按照地域分类的近代汉族男服研究。例如,王象[20]以上海传统男性服装为研究对象,从款式、色彩、面料等方面展开分析;马小庆等[21]以天津近代男装为例,分析男性上衣与配饰的服饰特点及形成原因;刘玉环等[22]通过对清代广州外销画中男服形象及其艺术特征的剖析,展示这一时期官宦男性的精神和生活风貌。
3)关于近代汉族男服单品的研究。例如,赵波[23]阐述了民国时期袍服的基本情况、分类,分析袍服演变的原因,但研究样本中女性袍服占比较大;郭芳[24]从款式、色彩和面料分析清末民国时期的男子长袍,并简要介绍与男子长袍相搭配的帽子、马褂和马甲。
4)关于近代汉族男服工艺结构的研究。例如,程朋朋等[25]通过对近代民间长袍的观察和测量,总结其形制特点并对其结构进行复原,以期完善近代民间长袍研究;吴婧溪等[26]对清末民初5条典型的大裆裤进行测量和结构复原,总结其结构特征,分析传统大裆裤体现出的视觉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
综上分析,国内论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近代汉族男服专题类研究中,以物象特征为主,主要从形制结构、服装色彩、面料进行研究,少数研究涉及男服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近代汉族男服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重要的基础文献,然而,跨学科的研究较少,如从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近代男服研究和论证的成果并不多见。汉族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地域文化差异,从地理环境到社会生活,从民间工艺到民俗风情,服装也受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形成各自的地域特点,但并未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挖掘地域差异与男服的关系,实现地域视阈下传统男服的当代传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2.2 国外近代汉族男服研究
国外对服饰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范围广,集中在文化、历史、营销、设计方面。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增多,国外学者对中国汉族传统服饰形制及其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侧重于服饰表象,如对上层社会服饰(宫廷服饰)或代表性服饰形制的分析和实物采集,研究形式以收集、整理文物史料为主,没有深入挖掘服饰文化寓意及艺术特征,对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屈指可数。FINNANE A[27]通过收集图文资料,对中国近代服饰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详细介绍了旗袍、毛泽东服装、中山装等服饰类型及近代上海时装业的发展和构成。山内智惠美[28]以历史图像资料为依据,介绍了20世纪汉族服饰的变革,分别从制服、礼服、男女常服、饰品阐述服装的变革与发展。这两部专著对研究中国近代汉族服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近代西方摄影师对中国的人文景象充满好奇,纷纷用影像进行记录,如THOMSON J,CLARK K的摄影作品均为近代汉族传统男服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图像资料。
在期刊论文方面,国外学者大多针对现代男服展开研究,集中于服装营销[29]、时尚设计[30]、功能型服装[31]等方面,研究方法也与国内研究截然不同,多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这是国内学者需要学习与借鉴的。
由于国外学者对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浓厚兴趣,带动了服装产业以及消费市场的发展,众多国际品牌也将目光转向庞大的中国消费群体,对中国服饰消费市场、时尚产业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世界男装奢侈品牌Balenciaga,Burberry,Dolce & Gabbana,Dunhill,Ermenegildo Zegna,GUCCI,Giorgio Armani,Versace等近几年的设计作品都有运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例如,在结构应用方面,主要表现在领部结构(立领、圆领)、接袖结构、门襟结构(对襟、斜襟)、开衩结构;面料多采用棉、麻、丝绸等;色彩上运用中国传统色彩,多用青、红、黄、白、黑5种颜色;装饰工艺上采用刺绣、扎染、盘扣等。FERRERO-REGIS T等[32]提出,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占比的增加,中国时尚产业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本土服装品牌正努力进军国际市场,力求创造出可以代表中国特有文化的设计作品,探寻中国时尚与国际消费文化之间的切合点。
综上所述,国外著作与期刊论文中,有关男服的研究并不深入,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多采用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侧重对消费市场的研究,这有助于扩大消费市场并服务服装产业发展。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逐步扩大,中国消费市场、中式时尚及服饰文化成为新的增长点,世界奢侈品牌设计作品中纷纷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现代解读与当代传承有利于塑造文化品牌,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制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民族性与地域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因此,研究近代汉族男服不仅能厘清男服的发展脉络,而且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服饰文化遗产,为当代男装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3 近代男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服饰文化研究属于设计艺术学领域,是近20年来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大类,包括历史性研究、实验性研究、调查研究、田野考察、逻辑论证、个案与综合研究等。然而,近年来对汉族男服的研究多采取定性研究,研究内容涉及设计学、考古学、艺术学、文学等相关学科,从理论体系看,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图3为“男服”相关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国内关于汉族男服的研究兴于21世纪初,主要围绕“服装”“中山装”“红帮裁缝”“孙中山”“毛泽东”“汉服”“西服”“制服”“礼服”“服饰文化”“传统文化”“中式服装”等关键词进行研究。分析可知,现阶段对汉族男服的研究并未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未来将注重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综合,将定量分析引入历史研究,总结出具有数量特征的历史现象,使描述更加准确、有力[33];也可将定性的手法纳入实验研究中,两种方法结合增强结论的说服力。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综合运用将是科学、真实阐释设计现象的唯一途径[34]。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应更加系统与全面[35]。基于现阶段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提出近代汉族男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3.1 研究不足
3.1.1研究体系有待完善 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汉族服饰的相关著作通常是按照通史结构进行论述,以历史朝代和服饰品类进行划分完成研究框架。目前对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未成体系,往往与女性服饰一起论述,需要在汉族服饰研究构架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学理性、系统性的近代汉族男服研究构架。
3.1.2研究内容不够丰富 现有著作和论文中对近代汉族男服结构的信息采集、测量、绘制、解析等基础工作较少,未进行详细的工艺结构记录与复原;其次,在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中缺少历史背景、地域文化与服饰的有机融合,因此要挖掘地域差异与服饰的关系。
3.1.3研究视角过于单一 目前对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缺乏跨学科综合视角,可借鉴国外服饰研究的成果,从地域、文学、营销、科学技术等角度对近代汉族男服进行研究。中国汉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造成了地域文化差异。《中华文化通志》[36]把中国汉民族文化按区域划分为秦陇文化、中原文化、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十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到社会生活,从民间工艺到民俗风情,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地域文化体系。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服饰研究大多集中在女性服饰、服饰色彩、服饰变迁、服饰面料、艺术特征等方面,成果较多,但未见地域文化下对男服进行研究的内容。因此,可探究近代汉族男服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并进行验证。
3.1.4研究方法不够创新 现阶段对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偏重于对文献资料、田野考察、传世实物的研究,缺乏与现代科学技术复合交叉的研究方法。交叉研究的方法可以拓宽研究空间与深度,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特色数据资料库建立为近代汉族男服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应多视角、多途径展开近代汉族男服研究,弥补当前服饰研究的不足。在世界多元化格局下,对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用创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对造型、色彩、面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所以,如何实现传统男服的传承,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2 研究展望
对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可采用实物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田野考察法、定量研究法、市场调研法、实验分析法等方法,按照如图4所示研究思路展开。
1)运用艺术人类学、设计学、美术考古学、美学等学科理论对近代汉族男服的形制、色彩、面料、装饰、工艺等进行类型化梳理;从“物”的层面出发,以统计、描述、分类的方法构建出完整的近代汉族男服体系。
2)依托近代汉族男服实物、前期研究成果及《北洋画报》《良友》《上海生活》等一手资料与二手文献,交叉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物分析法、文献检索法、田野考察法、定量统计法、分区分类比较法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可运用统计学中常用的SPSS软件进行数据检测,进一步验证统计结果,寻找服装结构、色彩、面料、工艺上的变化规律,实现研究方法的学理性与创新性。对地域差异下近代汉族男服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演化路径及表现形态进行个案考证与比较研究,围绕近代不同地域男性的生存环境、主流文化、群体结构、思想观念进行深入剖析,寻找近代汉族男服的地域文化差异。
3)研究方法力求多视角、多途径,结合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文化、宗教、政治、经济、风俗等对近代汉族男服发展演变规律进行归纳,进一步实现对男性服饰文化内涵的探析,还原社会文化环境下服饰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借鉴国际优秀时尚市场的前沿研究方法,结合学科交叉特色,通过工具变量法采集相关数据,归纳地域文化差异下近代汉族男服的市场表现,分析当代男性服装设计市场中对传统汉族男服元素的需求,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服饰文化的创新传承。
4 结 语
通过对近代汉族男服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近代汉族男服的研究脉络。文中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提出新观点,有助于构建新颖的研究思维框架,并通过男服物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考察近代汉族男性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态度,挖掘地域文化差异与服饰文化的关系,创造性地学习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男服的研究不仅可以建立健全近代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体系,而且有助于推动传统服饰遗产传承研究,服务中国时装产业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制造出更多具有创新性、民族与地域代表性的文化产品,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