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福建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个人思考

2021-01-12林玉辉

福建轻纺 2021年1期
关键词:粮油储备商店

林玉辉

(福建省粮油科学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共中央多次强调要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提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和风险挑战要有前瞻性谋划,聚焦公共卫生、生物、粮食、能源、金融、网络、防灾备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抓住时机,主动作为。 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部,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是我国三大缺粮省份之一,全省粮食产量仅494万t[1],自给率不足30%。近十多年来,省内各级地方储备粮数量不断增加,保障省内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但作为一个缺粮大省,如何更加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的工作要求,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本文结合我省实际,谈谈对提高我省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一些粗浅思考和看法。

1 在连续增产的情况下,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福建省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1.1 我国每年国际粮食采购量占国际粮食贸易量比例较高,国际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福建省粮食供应

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14~2018年我国每年粮食进口数量稳定在1~1.3亿t,在国内粮食连续稳产的情况下,2019年粮食进口数量仍达1.06亿t[2],其中进口谷物1785万t,进口大豆8851万t。按照公认的世界粮食贸易总量4亿t计算,我国粮食进口数量占世界粮食贸易量比例达25%左右。虽然我国进口的粮食主要是大豆等油类品种,但每当中国增加从国际上采购粮食,都引起国际粮价的大幅度上涨,比如,2007~2008年期间,2011~2013年期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见图1、图2)。一旦出现叠加气候或地缘不稳定因素,比如现在正在遭遇的全球新冠疫情,国际粮食供应总量和供应链稳定性都将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供应稳定,也势必影响我省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

有学者研究提出,到203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峰值7.5亿t[3]。考虑到印度等一些人口大国未来粮食消费量也将增加,未来10年国际粮食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按照中共中央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现实现代化,205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必须确保持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一个不能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不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国家将难以建设小康社会,更无从实现现代化。

图1 2005年至2013年CBOT玉米走势图

1.2 福建省粮食产量低品种单一同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十分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19年福建省粮食总产量为494万t,其中稻谷389万t,其余为花生、薯类和少量玉米等作物。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局统计,我省粮食总需求量已达2100万t,粮食年缺口在1600万t以上,粮食自给率逐年走低,已从2015年的36%逐步下降至2019年的23%。

从品种结构看,我省百姓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粮食中,稻谷(含大米)需从省外(或国外)调入约300万t,小麦(含面粉)需调入约300万t,100%省外或国外调入,玉米约1000万t也是近100%需从省外或国外调入(图3)。从运输方式看,调入福建省的大多数稻谷和近一半小麦以公路运输为主,玉米和大豆以海运为主。

绝对单一的农业产品结构与我省发展轻工食品产业、壮大粮食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我省饲料、养殖行业较发达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一旦遭遇全球或国内粮食供应紧张,遭遇自然灾害或海上突发事件,我省的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将受到重大冲击,进而将影响到我省经济和社会稳定。

图3 福建省年粮食消费结构图

1.3 保障我省粮食安全的粮食产业链比较脆弱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我省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大多关停并转,而民营加工企业整体呈现“弱、小、散”的格局,并且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据统计,我省日加工能力在50~200 t的粮食加工企业数占全省粮食加工企业总数的70.3%;日加工能力200 t以上的粮食加工企业数占全省粮食加工企业总数29.7%,发展水平偏弱。

以大米加工企业发展较好的福州地区看,22家大米加工企业中,日加工稻谷能力最高的仅有300 t,日加工稻谷能力100 t以下大米加工企业7家,日加工稻谷能力100~200 t的企业6家。各家企业无一例外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间竞争十分激烈,与此同时,受国内粮食连续增产和沿海产业经济转型的影响,粮食产品需求放缓,销售不畅,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而国内粮食主产省逐步加大对粮食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原粮就地加工为成品粮后销往销区,减轻了企业运输物流成本,几年来我省从省外直接调入的成品粮数量逐年增加,对省内米面加工企业产生明显影响冲击。为求生存,部分粮食加工企业不得不走上转行从事担保、房地产、瓷砖建材等不熟悉的行业,个别企业因转型失败,陷入困境,殃及主业。

1.4 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和不断创新的供应链模式也对我省粮食安全风险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如今,如果我们走进各大超市、商场,或者登录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各种品牌的粮油产品琳琅满目。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推动着我国粮油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品质消费、品牌消费、绿色消费已成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网上下单、网上消费、直播带货等供应链创新模式层出不穷。

然而,我省粮食供给能力与水平同不断扩张和升级的消费需求不匹配,导致需求潜力和消费潜力得不到完全释放。目前,我省尚没有在全省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粮油品牌,能够同时开展线下和线上营销的粮油企业也寥寥无几。我省粮食企业应当适应消费形势变化,在“提品质、创品牌”上多做文章,着力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通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我省粮食安全体系建设。

2 从福建省实际出发,提升我省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主要着力点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粮食安全即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基于我省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本人认为,在耕地资源有限并有可能进一步减少的前提下,提升我省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首先要提高全省各级粮食储备行政管理和业务实操部门依法管粮的能力水平,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要求,把管好储备粮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抓,确保各级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确保在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此外,省级粮食和储备管理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的协调和完善,提高储备粮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能力,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2.1 优化储备粮结构,增加成品粮储备比例,提倡和鼓励企业商业储备

福建地处高温高湿地区,安全储粮成本较高。经过近几轮的国家投资建设,储粮仓容、储粮技术和储粮规模已大幅度提升。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和各级财政收入的增长,为了更好发挥储备粮“保供稳价”的压舱石作用、保障军需民食,确保各级储备粮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建议:

⑴ 适当增加优质原粮储备、适当增加省内需求量较大的玉米储备数量,并按最新需粮人口重新测算储备规模,使谷物储备数量能满足全省需粮人口六个月的消费需求;

⑵ 按照“应急处突”的要求,调整增加省内成品粮储备比例;

⑶ 在原有核定最低库存的基础上,用建库补助、税收减免和利息补贴等办法与企业签订企业动态储备协议,增加存储于企业的储备数量;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扶持、补贴等办法鼓励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开展相对灵活的企业商业储备,形成“国家储备、企业动态储备、企业商业储备”三个层次的应急储备体系,增加政府可调控的粮食数量,进而提高全省粮食抗风险能力。

2.2 以厂库结合模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

由于成品粮保管周期太短,储存成本也远高于原粮,各级储备粮以原粮为主,但家庭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必须是加工后可食用的粮油产品。因此,要提高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必须保证有一定规模的“调得到、用得上”的粮食加工转化能力。

储备粮库与粮食加工厂是粮食产业链中紧密联系的上下游关系,可以通过改善管理,使储备粮库粮食轮换和加工厂采购粮源之间产生互相协调、良性发展的“溢出效应”。加工厂在与储备库业务合作中,得到加工所需要的“理想”粮源,储备库在粮食轮换时“以销定储”,在确保粮食新陈轮换的同时,还可以节约粮食轮换差价。因此建议:⑴ 进一步增加厂、库结合的品种和规模,密切国有粮食储备企业与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联系;⑵ 以厂库业务结合为媒介,用签订协议的方式,在国家紧急需要时,按协议征调企业全部或部分加工能力,弥补国有应急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

2.3 建设数字粮食和智慧粮食体系,提高粮食市场监测、监管和应急反应能力

4G、5G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粮食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建设成为现实可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并实现精准调控,在前期粮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建设数字粮食、智慧粮食已势在必行。数字粮食、智慧粮食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依托部署在粮食产、购、储、加、销各个现场传感节点,结合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与粮食有关的数据采集、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等,实现精准、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按照粮食流通的环节来分,数字粮食、智慧粮食系统建设主要包括:粮食仓储、粮食物流(含质量追溯)和粮食市场(含价格预警)等系统建设。

当前我省已全面部署粮食仓储信息化系统建设,下一步我省应推进全省粮食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对全省粮食购销、调运和社会粮食库存等数据的实时准确采集,并融合我省推行的“一品一码”建设,在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同步建设粮食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在粮食市场和价格预警系统的建设方面,可以以现有我省各级粮食竞价交易平台为基础,结合原有的各地粮油价格采集点数据,以粮食价格的采集和变化预警为主要建设内容,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粮食市场交易数量、交易价格情况,按照政府的管理控目标和专家建议,设定粮食市场和价格变化风险等级,并最终实现智慧决策。

2.4 建设放心粮油线上线下相配套的供应网络,畅通应急粮油供应体系

如果说各级粮食储备和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建设解决的是粮食“预防预备”问题,那么建设粮油供应网络解决的是粮食的“应急处突”问题。忽视粮食生产的内部结构问题尤其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粮食在地理空间上的“可获得性”,对粮食安全将是极大威胁[4]。供应网络不健全正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粮食在供给总量总体充裕的情况下,仍然发生个别局部区域“抢购”粮食的主要原因。

2.4.1 我省粮食供应网络

据统计,2019年度底全省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及84个县(市、区)共有1109个乡镇街道,按照上级要求,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每个社区供应网点全覆盖,福州、厦门人口集中的社区每3万人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点的要求。按照可控可管的程度,现在市场粮食供应商店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军供粮店和部分国有粮店;第二层次是经粮食行政管理机关或行业协会认定或签订协议的应急供应点;第三层次是各种食杂店和社区便利店。

2.4.2 现有粮油供应网络的主要问题

三个层次的市场粮油商店总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⑴ 第一层次军供粮店或国有粮店数量有限,分布不均衡,在应急情况下,无法满足社会购粮需求;⑵第二次层次认定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通过签订协议明确权责,主要认定其经营面积和无违法无违规记录,但对应急情况下的粮油供应、库存和价格等制度等尚需要进一步完善;⑶ 对数量众多的食杂店和社区便利店缺乏管理,没有扶持,也没有发挥好这些商店星罗棋布、贴近千家万户的作用。

2.4.3 完善粮油供应网络的建议

为了做好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下的粮食供应工作,建议:

⑴ 保覆盖面、保供应能力

制定网格化粮食应急供应商店布局计划,按照网格化分布要求,在保证每个街道(乡镇)都有一家国有粮店或者经认定的应急粮油供应商店的基本要求下,根据区域人口密度和购粮人口比例,适当增加应急供应商店的数量,解决部分商店覆盖人口数量过大,应急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⑵ 规范管理、加大扶持

进一步完善对粮食应急供应粮油商店的库存、价格和卫生等管理制度,并将这些商店向全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该类商店的公信力和市场影响力。同时,应从税收减免、贷款利息补贴、用工制度等多方面加大对粮食应急供应商店的扶持,作为这些商店在应急情况下服从调控需要、完成政府应急供应任务的政策补偿。

⑶ 加快建设应急供应信息系统

结合数字粮食、智慧粮食系统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把以上应急供应商店的粮食购销存和价格变动等信息纳入省级乃至全国智慧粮食信息系统,为各级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参考,缩短各级政府应急反应时间,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⑷ 建设线上应急供应网络

以粮食应急供应商店为基础和线下配送点,建设省级粮食应急供应线上销售和配送网络,适应粮油商品销售形势变化,提高粮食应急供应商店的市场占有率,发挥这些商店在日常供应和突发事件下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定海神针作用。

猜你喜欢

粮油储备商店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剧场”商店
天边的白云商店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最新粮油批发行情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无名火
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