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塑秋提梁壶”的艺术表现与生活来源
2021-01-12祝康丽
祝康丽
(宜兴214221)
纵观整个艺术史,从最开始的艺术表现点、横、竖、撇、捺看起,所有的表现形式都来源于自然社会,这一点可以从我们的古文字研究中找到解释,比如地平线上长出一点,我们就称之为向“上”,一个房顶下面养一头家产猪便称之为“家”,心上有“愛”,亲见为“親”,都是从现实存在和思想情感中来。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一样,从书画最开始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高于自然,包括我国著名的金石学青铜器,从铸造到镌刻,最开始都是取法自然、悦天悦神。宜兴紫砂是中国陶瓷艺术界的一朵奇葩,它因为材质的独特性、造型的多样,以及文化内涵的丰厚、装饰风格的多变,深受历代以来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青睐。紫砂壶除了有艺术品味和收藏价值之外,不可或缺的是它的实用功能。好的紫砂器一定是工艺美和实用美兼而有之,同时还要有更深层次、更高层次之思想蕴含的文化表达,也就是紫砂壶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契合,这样才能够在作品的审美当中表达出更高的文化意境。
在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当中,花器是仿自然万物,表物寄意、状物抒情,在制作工艺上较之圆器、方器等紫砂光器要复杂一些。个人的理解认为,花器之难不是难在状物,而是难在艺术的夸张和概括,把自然的元素提取出来,做一个器型设计要做到形神兼备真的很难。如果只是从形的刻画上入手,就有可能失去了宏观的把握,显得有些“小”,仅仅只是像就太浅、太生了。此“塑秋提梁壶”(见图1)是用花器的成型技法,来阐释一种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文气韵。爱壶之人,在观赏此壶、在了解此壶的工艺难度的同时,应该也能够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壶身采用的是一个南瓜的造型,而且是那种秋季熟透的南瓜,整个线条呈现出一种饱满有力的状态,而且壶身的肌理采用的是竖条纹的棱形肌理,栩栩如生;壶嘴采用的是一个三弯嘴的造型,线条流畅饱满有张力,与它的提梁形成一个呼应;壶提梁像一个南瓜的藤蔓,而且它取用了一个中式对称美的法则,从视觉效果来看是左右对称的,但是仔细端量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具有变化。左右两边,它稍微呈现出一个S曲线状态,在这种平衡中达到一种动态的美感。提梁的末端生长出一截新的瓜蔓,几片新叶盖在壶盖的位子,和壶嘴形成一个呼应。瓜蔓和新的枝丫总是能给人一种向上积极乐观、喜悦的心情。壶的的钮是仿造一个真实的瓜蒂样子,棱瓣弯曲在一起,还有一处裂开,营造出一种瓜熟蒂落的真实感,突出主题——秋瓜的状态。所以我们从宏观着眼,壶身是一个圆润的南瓜,然后提梁是曲线的线条,包括壶嘴也是一个三弯嘴的造型,所以整体为我们视觉状态上呈现出一种很圆润柔和的内敛美,但是同时又展现出一种张力十足让人不可小觑的整体状态。整把壶线条曲直并蓄,在鲜明的对比中运用了线、面、体的过渡和衔接,使得壶体的曲张和协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图1 塑秋提梁壶
慢慢地我们往深处思考,就升华主题到以物抒情,寄予一种美好的田园乐趣和恬静情怀,在品茗的同时,不禁又使人想起一些历史典故。《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即是邵平,是秦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家里贫穷,在家耕种,在长安城东郊种瓜,味道极为甜美,世人为纪念他,取名“东陵瓜”。由于邵平所种的甜瓜汁多味美,在长安颇有名气。于是,人们便将他种的瓜称为“东陵瓜”,历代多为文人们称颂。清代紫砂名家陈鸣远在南瓜壶上题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即是所指邵平和他的“东陵瓜”的故事。
简单来讲,“塑秋提梁壶”的生活来源就是自己长期锤炼的花器和光素器的创作功底,以及对于现实生活中南瓜形质的有效把握和取舍,这种把握和取舍又和艺术表现紧密相连。艺术作品的构成分为外在的物质形式和内在的精神内容两个方面,艺术作品的来源是源于艺术家对于生活的体悟和理解,是一种精神性内涵的表达。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物质形式就是源于生活的例证,而高于生活则就是精神内容的表达。“笔墨当随时代”,艺术的表达一定要展现出时代的风貌。“塑秋提梁壶”就是尝试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展示中华文明在历史的进程当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韵,以及在新时代当中呈现出来的清新气息。在历朝历代的紫砂壶制作传承当中,名人大家灿若星辰。作为当代紫砂人,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传统和经典中用心汲取有益滋养,来不断丰实自己的紫砂艺术语言,创作出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作品。